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檢察權倫理:結構、意義與理式

2021-03-12 03:27:59李建華屈煜
中州學刊 2021年1期
關鍵詞:檢察權

李建華 屈煜

摘 要:訴權作為內核要義使得檢察權的指涉具有了實質內容和較為清晰的語義概念。檢察權是公權力在法律實踐中的根本體現,在訴訟申請的過程中形成了以審判權為中心、與被告訴權相對立、以偵查權為輔助的主體間關系結構,這是檢察權最基本的倫理結構樣式。強調對檢察權進行倫理審視,有益于正確行使檢察權,因為主體平等是檢察權的倫理基點,救濟失衡是檢察權的倫理價值,理性妥協是檢察權的倫理邏輯。檢察權的具象呈現出無司法不檢察、無立場不檢察的職能之合,更因司法優位、三權分立和聯邦主義的權力結構模式不同反映出模式之異及與之相應的不同倫理特征,檢察權的這種耦合與差異本身就是其內存運行的倫理理式。

關鍵詞:檢察權;審判權;法律救濟;倫理透視;倫理理式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1-0097-10

檢察權源于法治,法治為其泵送生生不息的澎湃動力;檢察權依于法制,法制為其培實完整充沛的鮮活肌體;檢察權卓立于司法實踐,司法實踐為其提供大顯身手的寬廣舞臺。因此,檢察權與法律密不可分,根植和系屬法學領域。但是,檢察權的意義是否僅此為限,檢察權的研究是否只能止步于法學域?倘若檢察權本身的倫理性質不能得到有效論證,那么檢察權的倫理視角就流于外在而變得虛無,檢察權倫理研究也就喪失了其立論基礎從而缺乏可行性。把握檢察權的倫理性質,必須從檢察權的概念外觀入手,立足于倫理的人際關系實質,分析檢察權是否涉及人際關系,探討和規范“人際行為事實如何的規律及其應該如何”①,并在此基礎上探尋檢察權運行的內在倫理理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檢察權的倫理結構

檢察是個法律用語,考察檢察權自應回溯法律的源頭,在法規范的文本中找尋其身影。而在法律體系中,憲法又具有最高的效力等級。溯源究本,憲法不失要中之要。然而,縱觀世界上典型代表性的憲法文本,其中提及檢察這一概念的并不多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其涉及“檢察”的十八處條文堪為范例。在這十八處條文中,明宗要義的款文包括第一百三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第一百三十六條“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一百四十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但顯然均未明確檢察權的含義。至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等其他下位的法律法規,更加欠缺定義檢察權的權威正當。

照理說,法文本的失語應該為法學理論界定義檢察權留出了寬泛空間,從而適合于19世紀以來法學研究方法論的風潮——畢竟倡導“明確與簡潔的概念秩序”的概念法學主張通過概念的邏輯演繹使每一個法律問題都有一個正確答案。但奇怪的是,有關檢察權的定義似乎缺乏應有的研究熱度,國外的學者鮮有發聲,國內應者也是寥寥。張智輝先生籠統地說“所謂檢察權,就是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職權”②,這種同語反復的循環定義在將不同國情下檢察權形態囊括其中的同時,缺乏理論界定應有的深度和實質內涵。最高人民檢察院原副檢察長朱孝清指出,“檢察”的英文源詞是“public prosecution”,意即告發、檢舉、指控、公共起訴,但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等人在制度引入時沒有拘束于英文詞義,而是以有檢視察驗、檢舉制止之意的“檢察”一詞進行了引申式的漢譯,既揭示出西方檢察制度所蘊含的“監督”之內涵,又創造性地使之與我國封建社會御史制度“糾察百官、監督獄訟”傳承相合,賦予檢察以“代表國家與社會公益所進行的一種以公訴為主要職能、以監督為屬性、以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為目的的國家活動”的真義。③這是通過描點“檢察”之睛畫繪“檢察權”之龍精虎韻。武漢大學法學院周葉中教授等人則給檢察權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認為“現代國家檢察權是指按照憲法法律的規定,為追訴犯罪,保證國家法律正確統一實施,而賦予專門機關或專門人員的訴權及其相關的國家權力”④。在這些概念中,訴訟內核的廣泛認同揭顯了較為清晰的檢察權面容,而“相關”“次要”之類用語的語焉不詳則使得檢察權的外延輪廓如同霧影迷淡玄虛。

這種迷淡玄虛或許可歸咎為純粹概念法學窠臼的牽累,也正因此,以更切合實踐的功能主義解釋來重述檢察權方值得期待,這實際上是引入了檢察權界定的權能結構這一角度。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郝銀鐘是較早對檢察權進行研究的學者,他認為公訴是“檢察機關的基本職能和檢察官的基本職責”,其中“并不包含任何法律監督的因素”,設立一種由檢察官主持進行的法律監督機制,不單會完全打破訴訟程序自身的平衡性,使權力分立制衡機制成為虛無,容易滋生司法專斷和司法腐敗,使所有的民主訴訟原則有可能完全失去本來的意義而成為一種達到某種非法目的的擺設,而且這種具有高度集中統一傾向的一體化權力運作機制,很容易演變成一種失去制約的專斷性權力,明顯帶有極其濃厚的人治社會的色彩,在本質上與封建社會的諸權合一體制并沒有太大的區別;郝博士主張要正視法律監督具有的單向性、絕對性的特征,不能將之與訴訟行為相混淆,更不能聽任檢察控訴借由法律監督居于審判方的上位扭曲訴訟結構應有的程序公正,檢察權只有控訴權能而無法律監督之義。⑤鞏寒冰博士則從“檢察機關的設置,天然的就不是為追訴犯罪的效率考慮的”,而是“為促使案件從偵查機關的追訴向審判機關的裁判過渡中,濾去國家暴力機器的實質的以及潛在的威脅”這一認知出發,主張檢察權具備法律監督和訴訟的雙層權能結構,但是“‘監督是一種綜合性的寬泛性的政治定位,‘監督以及‘監督機關更類似于一種職能和地位上的憲法確認,而非具體權力的賦予”,檢察也“并不具有服務于‘監督的特別權力形式”,“訴訟權能是檢察權的基石性權能”,“監督權能則需以訴權為載體”。⑥重慶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賀恒揚也主張檢察權應分為訴訟權能和訴訟監督權能兩大類,強調訴權權能是核心,“其他所有的權能都圍繞這一核心權能展開,要么服務于訴權,要么作為訴權的輔助”。雖然他秉承“四大檢察”全面協調充分發展新理念,將訴訟監督進一步具化為刑事訴訟監督、民事訴訟監督、行政訴訟監督、公益保護監督和司法運行監督五項權能,由此形成“1+5”的權能結構模型,但訴權起到的是“統領性”的作用,五大監督不能脫離起訴、上訴、抗訴這些具體司法辦案活動搞監督,諸如“提出糾正意見、檢察建議等監督方式”的作用也不過是對訴權行使的“保障和補充”。⑦盡管有關檢察權的權能分析存在涵蓋范圍的寬窄之爭,但論者對于訴權在檢察權權能構成中的存在均不持異議,甚至于其核心地位能夠達成共識。因此,可以說訴權是檢察權的主要權能內容。

檢察權盡管存在存廢之爭、性質之辯,甚至在外延涵蓋上的分歧也難以彌合,但訴權作為其內核要義還是得以明確了,檢察權的指涉以此具有了實質內容,這是檢察權形成較為清晰的語義概念的切實保證,從而為對檢察權展開倫理討論提供了基本穩定的語用范疇和較為扎實的邏輯基點。

“訴,告也”,有“斥非聲”之意。⑧它對應于溯源古羅馬時代的“actio”一詞,體現出找個說理的地方、尋求樸素的公平正義之用意,指涉有權在審判員面前追訴取得人們所應得的東西的含義。⑨訴的出現,意味著人類與利益共享而鮮有爭執的原始均衡及之下由自己捍衛自己的糾紛化解模式漸行漸遠,將無序的個人強力救濟作為普遍性社會現象從人類文明史中淡隱驅離,確立了國家壟斷糾紛解決權后社會沖突的有效遏止方式。訴通常依附權利而生,就是在實體法上的主觀權處于爭執狀態時向國家主張以求啟動法律程序、由國家強力和權威使之切實兌現的公力救濟模式,形式是“訴苦”,本質是請求。請求賦予了“訴苦”以行為正當性,它帶有啟動與延續法律程序的后果,將社會權威通過理性的模式化聯系引入進來、確立起來,為公眾裁決提供強制力的授權,從而保障實體權利得以實現,扮演著補救實體權利的角色。歸根結底,訴是國家基于糾紛解決權和強制力的壟斷,超越共同體的一元論價值體系,為理性覺醒的個體通過具有實質性程序和實體意義的申請授權賦予自主評判、自由追求的權利。訴因之權利屬性成其為訴權。

檢察權的訴權權能不是一般權利意義上的,而是隨著犯罪本質從單純對私人的侵害到同時損害私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認知深化,對犯罪的訴權由個人向公權力轉移,逐漸嬗變為權力,成為公權力追訴犯罪的權力,即所謂公訴權。⑩有人充分肯定“公訴權在形式上表現為訴權發展的高級形態”,雖則其初表現及主要形式為刑事公訴權,但不能饜足于此,而應正視在民事、行政、市場經濟根基及人類生存環境等領域關涉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沖突大量出現,公共利益亟待公權保護的迫切現實需求,秉持公益原則,突破既有的刑事訴訟領域的禁錮,以公訴權在民事、行政領域的拓展實現其面向現代的轉型,同時也指出這一完善并未改變檢察權“是請求法院對案件進行審判并作出裁判的權力”之內容實質。B11

訴權的內核要義為檢察權建構了完備的人員組成結構。在周永坤先生看來,訴權涉及訴權權利主體、訴權義務主體、訴權對象這三方面的關系,其中,訴權權利主體指的是訴權的享有者,也即有能力提出訴訟的所有社會主體;訴權義務主體指的是因訴權行使而啟動訴訟程序、組織訴訟的人,主要是承擔裁決義務的法院;訴權對象則是訴權所指向的被動參與訴訟的個人和法人之類的虛擬主體。B12檢察權的訴權本質決定了它也涉及這三方面的權利義務關系,其中,檢察權以之申請的權力內容是訴權權利主體,擁有利益聲索的權利,亦有服從裁決的義務;法院接受申請是訴權義務主體,其擁有的審判權以啟動并主持訴訟程序為權力內容,并有保障訴訟參與方程序權利、作出裁決的職權職責;被告是申請針對的對象,它在接受審判權指令參與訴訟、服從裁決的同時也有主張自身利益、對抗利益聲索的權利。概而言之,在行使檢察權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中涉及的這三者都是訴訟活動中積極能動、權利義務配比大體平衡的主體而不是單純受宰制的客體,平等主體也即“人”際關系的成立賦予了檢察權結構的倫理意蘊。

李心鑒博士站在檢察權的初源出處和主要領域——刑事訴訟的維度觀察訴訟組成元素的搭配、排列以及各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名之曰訴訟構造。他認為訴訟構造體現的是“控訴、辯護、裁判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B13,結合我國司法實踐通過偵查、起訴、審判的刑事訴訟程序劃分,將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審判人員、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都階段性地納入結構之中,實際上確立了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及以辯護權為主要代表的其他訴訟參與權利的主體角色。在刑事訴訟程序的這一概念中,檢察權是全程參與者并在此間前兩個程序中起到了裁判者的作用,因此整個刑事訴訟過程都是圍繞檢察權展開的權利義務關系,都是以檢察權為一方的主體間“人”際關系,同樣具有倫理意蘊。

由此可見,檢察權以之請求權的本質涉及檢察權力主體與多方的人際關系,檢察權具有倫理本性。分析檢察權的倫理關系,以分析關系構成為首要任務,就是要確定倫理關系都涉及哪些主體以及各個主體在整體關系的地位作用,也就是關系整體的構成方式,這就是結構。在檢察權倫理關系中,部分與整體之間內在的聯系就是檢察權的倫理結構,它由以下各部分完整地構成。

第一,檢察權之申請對向行使審判權的法院。申請告聞法院。法院根據申請啟動訴訟程序,指揮、引導和調整程序雙方對材料、事實和法律問題的調查驗證,在兼聽的基礎上對材料、事實、情節作出客觀公正的判斷認定,最終形成具有實體內容的評價判決。“審判程序是整個刑事訴訟的中心”B14,也可以說是整個訴訟的中心,它解決的是實體材料的驗證問題和實體責任的裁決問題,雖然驗證需要程序各方的共同參與,裁決需要程序雙方的博弈,但作為裁判者的法院無疑負有更為主要的權責,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審判權是訴訟的中心的中心。因此,在檢察權的倫理結構中,審判權是具有中心地位的主體。

第二,檢察權之申請求責被告。申請是針對被告的利益主張。被告因申請之訴與檢察權處于利益對立的地位,是申請之動因、司法之所任——糾紛牽扯到的一方。糾紛的實質是權利的對立與沖突B15,這一方面意味著被告不是受宰制的客體,而具有法律所承認和保障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以利害損益之別在被告與作為申請方的檢察權之間劃設了涇渭分明的天然區界。當然,在李心鑒博士看來,檢察權與被告的截然對立是在審判程序才有的現象,在刑事訴訟的偵查、起訴程序階段,檢察權并非申請者而是居于裁判者的地位,是超然物外的中立方。即若此說成立,也改變不了被告在檢察權倫理結構中對立地位的主體設定,因為地位的認定更適宜以中心環節和主程序而論。舍此,則考慮到檢察權與被告之間經審判在裁決的基礎上恢復因沖突而造成的利益失衡,是否應認定兩者是利益融合一體的呢?這顯然是荒謬的。

第三,檢察權之申請依托偵查機關。申請以利益糾紛的事實為根據。查明事實和確定被告是偵查的目的,是偵查機關的使命。偵查機關擁有可資發現真相的強制性手段,它通過收集證據材料,以事實的揭露使申請言之成理。因此,偵查權是檢察權的協助者。偵查權協助檢察權,決定了它應以服務于檢察權的行使為目標,以申請所需為依歸,為申請經受審判的檢驗、得到裁決的認可而充分準備。作為審判的準備,偵查權與檢察權共擔訴訟的風險,它應以申請在控辯對抗中占理占優為指針,做好齊備材料、查清事實這一基礎性工作,從而切實保障申請的有效性;它應以申請依據的材料在控辯質證中合法無瑕為指針,避免因偵查不當和缺漏為被告的抗駁提供口實,造成申請行權的障礙和拖累。也就是說,偵查權必須以申請正確并得到法院采納支持的標準自我規范,以檢察權應對審判的需求自我約束,是遵行檢察權指令的輔從者。偵查權在檢察權倫理結構中是居于輔助地位的主體。

總的來說,檢察權在訴訟申請的過程中形成了以審判權為中心、與被告訴權相對立、以偵查權為輔助的主體間關系結構,這是檢察權最基本的倫理結構樣式,也是研究檢察權必不可少的倫理框架和背景。

二、檢察權的倫理意義

亞里士多德將“幸福作為最高善”,幸福是“生活得好或做得好”,“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當作目的的”。B16幸福從何而來?它不能僅作為形而上的理念飄蕩在空中,而要依賴于人的實踐行為將藍圖化為現實的理想國,人類通過行為趨善避惡,不斷趨近、奮力實現幸福的追求。也正是對于幸福至善的價值肯定和價值欲求,使得人類的行為具有豐富的道德意義。權力的行使是非常重要的人類行為之一,是以制度方式組織定型的人類行為。權力是有指向的,具有利害己他的效用,體現為“影響其他行為者或機構的態度和行為的能力”B17;權力是有目的的,是“受意識支配的實際反應活動”B18,是“有意努力的產物”B19;權力是有力量的,對于趨向或離去的目標有打交道的特定方式,手段方式也會給他方帶來增損利害的現實效果。因此,權力本身及其行使符合倫理行為的定義,是一種客觀實在的價值存有、道德現象。

檢察權是權力的具體類型之一,當然也是可以進行倫理審視的價值實存、道德現象。對檢察權的倫理檢視,應當以人的主體需要作為價值判斷的依歸,根據趨善避惡的價值取舍原則,從倫理行為的指向、目標和手段這一基本結構出發,形成有關于此的認識、知覺、體會、理解、把握,從而發掘檢察權既有的倫理意義。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檢視和發掘不能脫離檢察權的訴權本質。

1.主體平等是檢察權的倫理基點

對于訴的理解紛繁眾多,但除了將訴等同于實體之債的私法訴權說、強調現代社會組織化背景下統治者社會職能的訴權否定說外,無論是與實體權利無關的單純請求司法保護的抽象權利,還是以實體權利相結合的保護請求權,又或者“在弄清當事人主張的是非曲直的基礎上,要求法院解決糾紛的權利”,還有從“請求裁判權發動”擴張而來的要求司法機關“為適合于實體法和訴訟法之司法行為的權利”,大都堅持訴是一種請求。B20對請求賦以權利,使得訴不再是抽象的可能性,但也非主張得到支持的勝訴權,而是指稱人們實現利益保護的方式選擇。對請求賦以權利,是“在國家壟斷了對所有合法強制力的運用之后”,以國家司法機關承擔接受訴求和予以裁判的義務為邏輯前提,將原初的強制力可由“個人直接行使”的狀態過渡為“對提起訴訟的授權”B21,意味著個人由外在客觀價值標準鉗制下的懵懂超脫出來并實現了理性的覺醒,深層意義在于為個人理性賦予主體性。而個人理性的普遍化,使得訴權突破了實在法的角度和程序的簡略意義,“訴權是一種基本人權”B22,是“人之為人”的應然權利,是超實體的道德權利,同時更隨著法治文明的進一步發展被不少國家以憲法的形式確立為公民的基本權利B23,在整個權利體系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借此保障其他權利具有可預期性,即所謂“有訴才有救濟”“無救濟即無權利”。

檢察權之訴與訴權是一脈相承的。它是基于私訴權自身救濟力量之不足而得以產生的,是傳統訴權的強化和充實,是訴權發展的高級形態。B24盡管檢察權的行使主體由國家職權介入替代了私人,檢察權的裁量處分在統治秩序的目的下受到較嚴格的限制而不同于意思自治,但這些都是形式之異,國家職權的介入并未削弱請求面臨的攻防沖突,并未使得請求變異為命令,借由國家權力所行使的仍是主張救濟的權利,檢察權并未脫離訴權本質,不過是基本權利之一,也因基本權利的普遍性與其他主體行使的訴權別無二致,更不應有高下之分。請求建諸檢察權認同其他主體資格的基礎上,而非將他者客體化作為宰制的對象;請求是檢察權對其他主體尊重的體現,因為它給予了他者為利益主張進行博弈的機會,并不是將單方的利益主張直接宣達、強制推行。總之,請求為檢察權與其他主體權利之間確立了主體平等的倫理意蘊,主體平等則提供了檢察權得以必要的邏輯前提和制度基礎。

2.救濟失衡是檢察權的倫理價值

主體平等意味著每個主體都應得到同樣的尊重,“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B25,至于因僅僅當作工具而犧牲掉每個主體的利益則更不應該,這不是“給每個人以恰如其分的報答”因而破壞了“有自己的東西干自己的事情”B26的正義。也就是說,主體平等要求“各得其所份、各失其所害”的利益均衡,保障主體最基本的自治意思內容,為主體自治提供開放利益的自由選項,從而以“個人利益的實現”推進“個人需要的產生、滿足、發展”B27,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利益均衡是人的社會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維系人類社會合作的必要條件,唯此才能避免社會這個組織體“陷于各種利益沖突,導致協作意愿的喪失而失敗”B28。然而,社會生活遠不是靜止的一潭死水,個體差異在不同環境和時運等因素的加持下吹皺了理想國的層層漣漪,泛起了不均衡的現實浪濤。不均衡是社會合作之失,是主體平等之失,更是道德之惡、倫理之失,可謂之失衡。面對失衡之惡,人們曾經以惡制惡,滿足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血腥復仇;面對失衡之惡,文明教會人們走出復仇的零和困境,以訴的方式來找補所失而不是一同毀滅。訴權為人們提供了在實體權利受到侵害時請求司法機關或其他機關給予解決的權利,為糾紛的化解架設了程序化的機制,是救濟失衡的第二性權利。B29檢察權因訴的本質也承擔著救濟失衡的道德使命。作為國家和社會公益的代表B30,檢察權并非客觀中立的第三方,持有利益為檢察權奠定了基本的道德立場。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認為,國家是與國民相關的社會共同體,公益具有眾多國民享受的外部性,國家和社會公益“包含了公民個人利益包括被追訴人的合法利益”B31。這一認知忽略了個體和集體的主體之別,將原子式的個人消解于“社會的自我”之中,這種奉國家為道德與善的實體的觀念,在匡正極端個人主義之失的同時,也因偏重集體性積極自由的傾向為個體地位的縮限、不同主體間利益的混同打開了方便之門,是值得反思的。事實上,正是由于單個個體與集體之間利益的不可通約性,決定了國家和社會公益面臨糾紛沖突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進而為檢察權行使代表職能提供了動因。更具體地說,是國家和社會公益在糾紛沖突中遭到侵害、面臨危險,才使得檢察權之訴具有了必要性。防止利益危險、補救利益侵害是檢察權之訴的主張內容,檢察權以訴的文明方式引導利益不均衡之爭獲得平衡之濟,由此實現了其倫理價值。

3.理性妥協是檢察權的倫理邏輯

訴是文明啟迪的產物,在于其以和平方式代替了暴力。和平基于對他者的尊重,是對以暴力宰制他者的道德否定,是與他者共處共存的道德堅持。訴的和平方式并不回避與他者的糾紛矛盾,而是將他者視為可以溝通、理解、商談的對等主體。這里的溝通、理解、商談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依靠理據的充分闡述,爭議雙方圍繞各自主張進行理由的相互說服,不會固執于單方立場,而是根據理由的比較衡量使得各自立場彼此中和融合,最終實現利益在主體間合情理的取舍分配。當然,訴曾因強烈的個人本位局限,使得應有的對等主體關系異化為一定程度上的單向化主客體關系,也就是說任一方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因己方利益而固執盲目的情緒沖動,非理性的情緒使之喪失了對他者的主體尊重和關懷,在利益沖突的蒙障下將他者排斥為非我的客體存在。隨著主體間性哲學思潮的現代轉向,整個訴的活動體現出超越于抽象個人本位的主體間性,展示出強調通過程序化價值標準對個殊化價值加以吸納、比較、整合的交往合作精神,是交換互惠的雙贏多贏而非獨占排他的零和思維。B32換言之,訴不再單是以一己的理由知會他人,讓他人接受,教他人服從,而是彼此會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相互之間進行理由的說服,不再拘囿“無知之幕”之下諸如絕對精神之類的抽象先驗,而是在不脫離具體生活形式這一背景下作出更好理由基礎上的利益妥協。訴的邏輯越來越超越主觀化和工具化的實踐理性,是與理解有關而非與行為的目的有關,也非以行為的成功為目標的交往理性。檢察權運行訴的功能必然不能自外于訴權的邏輯。一般來說,訴權的行使是無條件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提起訴訟提出法律主張,“不要求疏明,不要求宣誓也無需擔保”,僅靠“當事人面臨的訴訟費用義務”來“遏制對訴的可能性的濫用”,以此使得訴權保持必要的理性而免于淪為情緒化宣泄。當然這一限制對于檢察權而言是不成立的,所以通常限定檢察官只有在有充分懷疑的基礎上才能要求啟動審判程序B33,理性為檢察權之訴設定了自制的啟動機制。訴的目的是為了使法律主張得到認可,是否認可不是由力量來決定的,而是基于理據作出的判斷,檢察權在訴的過程中普遍承擔著舉證責任,擺事實、講道理是檢察權的訴請得到支持的唯一途徑,理性為檢察權之訴提供了自證的說服方式。訴不是單一方的獨角戲,缺乏彼此認同無助于彌補分化和撕裂,而應是多方參與的社會整合機制,通過商談以相互理解和尊重來填補分歧的豁口,消除沖突的爆雷。這種相互理解和尊重意味著不能完全排斥他人的利益,以他人的害損實現己方的利得不過是舊創未愈又添新傷。因此訴的結果要達成確定性,必須建立在合理關照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也就是妥協。以刑事領域為例,檢察權之訴有著謙抑原則的行使要求,它被禁止單純為了懲罰報復而苛責,“法理不外乎人情”之類的妥協精神為檢察權之訴完善了自限的執行尺度。檢察權之訴秉持理性妥協的原則行使,使之遠離利維坦似的反道德深淵,理性妥協不失為檢察權得以成為倫理實體的內核邏輯。

三、檢察權的倫理理式

1461年約翰·赫伯特被冠以英格蘭總檢察長的頭銜是檢察權誕生的標志,此后檢察權和檢察制度經歷了六百余年的發展演變。在人文主義的引領下,人類主體意識的普遍覺醒是檢察權誕生的豐厚土壤,將人客體化的道德否定決定了控審分離的基本訴訟原則以及該原則下檢察權“控”之宗旨內涵。人的普遍主體化,意味著每個人都不能僅僅被當作工具,絕對不能單單靠權力去壓服,而只能依靠在平等交流和理性說服的基礎上構建的司法權威來獲得認可。當國王、皇帝以及共和國先后選擇檢察權作為代理人時,這不但是賦予了“控”代理其利益的權責,更使得作為代理人的檢察權得以超越主觀色彩濃厚的主體性而達到更有倫理價值的主體間性,司法優位推進的倫理進步為檢察權注入了實質內容和生命靈動。主體間天然有著利益之別,聯邦主義尊重主體間差異及其利益之別,代理讓檢察權因無可回避的利益之選而天生具有監督性。然而當監督被賦值以法制統一的至高價值,檢察權在護法抬升了其道德序位的同時隱含將其他主體異質化的傾向,法律監督以其向客體化的倫理回歸擴張了檢察權的版圖和支配力。

當然,這一演進脈絡主要是對檢察權的形而上認知。作為權力、制度和現實職業,對檢察權的認知不能脫離賴以生存的國體與政體框架,其中權力結構涉及權力基本構件和不同的處理上下級關系的原則,對檢察權的存在地位、職能作用等有著直接的影響。權力結構模式產生于各國迥然不同的革命形勢、具體國情、文化傳統甚至人口地理方面的差異,既體現了治國理政的基本精神,也是不同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是檢察權特質的決定因素。以權力結構模式為切口,將視角深入權力運行與實現過程,是對檢察權的現實關照。通過這種途徑,檢察權不再是史冊上的概念,而是呈現出鮮活可觸的具象實在。

總的來看,權力結構模式大致可分成平面化和層級化兩種類型。所謂平面化源起于氏族部落分權的制度傳統,近代以來洛克、孟德斯鳩的權力制約學說為其提供了深厚的理論積淀。它將國家權力劃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并交由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機關掌握,各權力都有其他權力的適當介入且彼此之間無高下主從之分,在各自領域內具有最終的權威,處于同一個權力平臺上,又或者某一權力在形式上高于其他權力,但在具體權力運作中彼此之間還是處于相互制約的同一平面。層級化則可用酋邦制度進行溯源闡釋,那是通過戰爭和暴力強化出來的最高權力者,并由血緣親族層序轉化為政治分層。在這種模式下,國家權力有著從最高權威到下級權力的多個分層級平臺,最高權力包含了整個政體權力的全部信息,是不可分的,在此之下設置權能分立,最高權力不參與第二層級的權力制約,上級權力對下級權力的制約是單向性和絕對性的。以權力哲理而言,這兩種權力結構類型亦可稱之三權分立和一元分立。B34在不同權力結構模式中,檢察權具有不同的權力結構位置,發揮不同的權力結構功能,這使得檢察權表現出各具特色的差異性,成為各不相同的異在分有,然而異在分有之間又彼此相通,不乏整體性,是一個真正的存在,是理念的可見樣式,按照柏拉圖的話來說可稱為理式,即是不同于但又含納了具體事物摹本的“有”。在柏拉圖看來,只有那作為宇宙萬物本原的理式是真實體而整個有形世界則是贗品或非真實體,是真實體的影子。B35不同權力結構模式下各異的檢察權是雜多的個別事物,它因模仿典范和標準先驗而生,作為“分有”統攝于本原絕對的“一”。這種統攝是檢察權作為“經過反思具有必然性的、構成社會生活價值合理性之根據的倫理關系體系”B36,亦即倫理實體,將相通共有之耦合與雜多個別的差異相互吸納,整全同一以不可分割的整體狀態所做的理式呈現,所以檢察權的耦合與差異就是其倫理理式。

1.檢察權的倫理耦合就是其職能之合

三權分立也好,一元分立也罷,各項國家權力有區別、被分立是共同點。不論權力的結構設置有何差別,但有關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以至檢察權的權力種類、權能內容劃分都已經定型化,至少在名詞上都有普世皆然的譯通義通之效。不同權力結構模式下的檢察權之通,主要是具備共通的基本職能。“無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也無論是分屬于三權分立的結構模式還是一元多立的結構模式,檢察權的運行與推進是通過啟動某種訴訟程序來解決某種實體問題”B37,啟動訴訟程序就是控的職能,也可以說控是各國檢察權的基礎性核心職能B38。而“圍繞審判和準司法而開展的或者以此為最終目的而出現的參與、執行、管理、服務、教育和宣傳等‘涉訟性活動”構成司法的概念外延B39,啟動訴訟程序就是檢察權以控的方式申請司法的介入、交由司法來裁決,司法是訴訟程序的主導者,其他機關、組織或者個人的參與行為應當受到審判權的規制與約束B40。司法要通過維護庭審秩序、確立庭審規則為案件審理提供清晰指導標準的判決原則,也只有司法才能產生對錯臧否、定紛止爭的實體裁決效力,檢察權則正如王戩教授所言僅在程序啟動與程序終止兩方面具有程序性效力。因此,司法為控提供了理性運用的準據,司法為控提供了得以生存的空間;欠缺了司法,控的基本職能就喪失了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檢察權之成立須臾離不開司法,司法為檢察權奠定制度的基石,無司法不檢察。

檢察權離不開司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要以司法公正的方式恢復受損的社會關系和保護正當的權益訴請。檢察權的本質特征是代理,它一開始代表王室,當共和勃興、政權易主、人民成為國家主人之時,它就成為人民的代理人,成為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守護者”,具體的代理人稱謂各有特色,但代理作為一種現象確是舉世皆然。B41代理以利益的歸屬為主要內容,利益需要被代理,代理的也只有利益,代理將檢察權與利益捆綁在一起,代理更讓檢察權必須以利益為放矢之的,為檢察權控的職能確立了最高宗旨。也就是說,檢察權之控發自利益受損之苦,沒有代理的利益,沒有利益受損,控不異于無病呻吟、無事生非;檢察權之控為了停止并挽救利益受損之害,不為代理的利益著想,不維護和爭取利益的實現,控就不過是做表面文章、無關痛癢。因此檢察權作為所代理利益的最后屏障,必須具有堅定的立場,騎墻兩顧、首鼠兩端不合代理的盡責之義,而應當在利益主張時旗幟鮮明,在利益糾紛中忠實不渝,以所代理的利益為重,并將其作為自己職能行使的根本堅持。檢察權之成立也離不開利益的堅持,利益的堅持即立場為檢察權錨定道德的基點,無立場不檢察。

2.檢察權的倫理差異就是其模式之異

在控的基本職能共通耦合的同時,檢察權在世界范圍內也有極大的差異。這一差異集中體現為一些國家的檢察權職能向法律監督領域進行了擴張,這一擴張雖未泯滅控的基本職能,但是法律監督得以取代控成為檢察權的主題,進而形成了檢察權獨特而非依附的權力結構定位。這一差異是由權力結構模式的類型之別導致的,它并未消解司法和立場對于檢察權的基石和基點意義,但類型之別卻賦予司法和立場非常不同的含義。

首先在司法方面,如王戩教授所指出的,大陸法系受“依法統治”理念的影響,認為法院和檢察院一樣都是牧民治民之國家機關,目的都在于發現真實,只不過存在前后事務之接力關系;英美法系則服膺于“法律之上或法之支配”的法治理念,法院是超然于行政機關及人民的公正“第三人”而非治民的統治機關,全部統治官僚及人民都應接受法院審判的支配。B42說白了,檢察權與司法審判之間存在著平等或優位的構架不同。構架影響著檢察權的強弱,當檢察權與司法審判處于平等地位時,司法審判的主導性無疑會被削弱,司法審判的等腰三角形構造也因檢察權平等地位抬升而呈現一側腰線被拉平的結構變形,結構變形會產生力矩的改變,隨著檢察權平等地位的抬升,司法審判對檢察權之控的裁決能力必將被弱化,它很難獲得對檢察權的掌控力;反之,檢察權有可能將其對前事務的主導順著前后事務接力的渠道傳導到司法審判之中,檢察權之控由此可以確定追責結果得以實質化,司法審判則虛置為替檢察權之控背書,這無異于控審一體,訴訟他方主體有淪為客體化的道德風險。

與之相對的是司法優位。司法優位并不是法官之治,也不是審判權力之治,司法的本質是權威裁判B43,司法優位應當是司法權威的優位。司法之所以具有權威,是因為法官作為司法主體具有判斷力的權威,程序作為司法過程具有說服力的權威,判決作為司法結果具有確定力的權威,司法通過執行力表現出來的終局性權威。B44其實,說到底,司法就是在中立第三方主持下的交涉過程,交涉性是司法的本質屬性。B45由此而論,司法權威集中體現為交涉程序蘊含的共同參與權威。司法不應寄望于擁有超人學識和智慧、能夠做出符合善的判決的標準的赫拉克勒斯式理想法官——那不過是放權于賢者意志主宰的人治變種,也不祈望先驗性的自然理性命令及其機械式套用。B46在司法過程中,法官擔任訴訟主持的角色,致力于為司法權力運作提供平衡穩定的程序規制,原告被告兩造才是訴訟主體,他們參與過程并享有程序決定權,其權利要求和事實主張限定了司法決定權,他們將自己對實體法和程序法規則含義的認知和理解通過程序溝通機制相互之間并與法官的闡明權進行調和,整個司法過程實際上是包括當事人在內的多元程序主體共同參與形成法律秩序的過程。B47因此,就過程的本質屬性而言,共與是司法的權威。過程共與的權威實質上是由所謂“理性闡釋”這一觀念所決定的,這是因為司法決策是需要進行理由表述的。具體來說,訴訟當事人以某個原則或某些原則作為理論依據,提交相關的證據,闡明事實并進行合理的論辯,之后經由程序溝通機制調和不同價值觀念,整合相關法律規范,為糾紛解決找尋一個各方心理都能接受、利益均衡兼顧的適當妥協方案。這意味著訴訟當事人不沖動、不偏執,他擁有識別原則、把握關系的能力,能夠超出一己之私,具有考量他人利益、考量現實可行的開放性立場。這些特質完全符合博登海默教授對于理性的定義,即“理性乃是人用智識理解和應對現實的(有限)能力。有理性的人能夠辨識一般性原則并能夠把握事物內部、人與事物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某種基本關系。有理性的人有可能以客觀的和超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判斷他人。他對事實、人和事件所做的評價,并不是基于他本人的那些未經分析的沖動、前見和成見,而是基于他對所有有助于形成深思熟慮之判決的證據所做的開放性的和審慎明斷的評斷。他也不會關注因辨識事實真相而會給他個人的物質利益所造成的后果”B48。理性在司法過程中的實踐,體現出與共與相匹配的共識。因此,就理性的司法實質而言,共識是司法的權威。這樣一來,司法優位是過程共與相較于其他糾紛解決機制的優位,亦是理性共識相較于其他糾紛解決手段的優位,其中權力的因子是很微弱的。檢察權作為過程參與者、理性論辯方,自然應以司法為導向,唯此才能實現參與的平等性,體現出對其他訴訟主體的道德尊重,更是對于“司法是公民權利的最后防線”B49及公民權利的道德尊重。

其次在立場方面,一元多立的權力結構模式實施的是一種積極的、源自一元權力的、集中的控制機制。這種控制機制以排斥分權、強調權力集中為權力特征,是在權力一元化之下,建立適當的職能分離和中央控制系統。中央控制系統就是檢察權的法治化定位,承擔著保障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的職責使命。B50檢察權的中央控制立場,更由中央事權一說得到了進一步強化,檢察權是屬于中央的權力,必須去地方化。然而一元分立要在一元,以大一統為其本質,“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為其提供了合法性論證。人民在盧梭看來是政治共同體所有成員的指稱,是全體個人結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更是私人人格中升華出來一個道德的我,這一集體道德人格體現出來的意志具有絕對性,也是不可分割的。馬克思超越了抽象的人性論,他主張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將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財產限制等壁壘一掃而空,以此實現政治共同體成員的普遍化和實質化,這是對不可分割的人民主權的本真回歸,“人民”范疇意味著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才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最高價值。B51最高價值蘊含著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大多數則確立了利益以中央為根本遵循,在此結構下地方層級必然逐漸失語,只能以中央利益為利益。同時,作為利益維護和實現的最佳效率方式,行政化是所有類型權力的運行偏好,權力之間除了維持職責之分外,權能都朝向自上而下的統一行政管理模式趨同,表現出“大行政”的傳統政治特征。B52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權力的利益劃一使得檢察權的立場特征不再鮮明,模糊了檢察權的道德意義;行政化的趨向和偏好是造成檢察權認知混亂的主要原因,也給檢察權的職能帶來了低效、內耗的負面形象,從而沖擊了檢察權的必要性。

在三權分立權力結構模式之下,檢察權是依附于行政等一級權力的。在法國,它是行政代理人,為控制偵查成果,負有監督裁判的義務使之符合行政利益;在德國,它雖名曰“法院裁判之協力者”,但首重偵查主體的角色;在美國,它作為“行政機關(權)委任之法庭辯護人”,是代表行政機關實現行政權益之法庭律師。B53檢察權同樣大都以中央集權的檢察機構設置為通例。在法國,司法部部長是檢察機關的真正領導者,檢察機關的每個成員都應當接受其指令,兩者之間存在不服從則會受到命令提醒、調職、降級甚至撤職的紀律制裁的等級性B54;在英國,是由總檢察長統一領導,下設42個地區檢察院的檢察機構;在美國,雖然有聯邦、州和市這三級二軌的檢察機構,但各檢察系統首長都還是擁有對下級人員的監督、指導權限B55。中央集權的檢察機構設置保障了中央政策能夠得到統一遵循,檢察權無可置疑代表中央利益,但僅是中央行政的利益。三權分立用孟德斯鳩的話來說是“為了防止濫用權力,必須通過事物的統籌協調,以權力制止權力”,是為實現“政治自由”B56,其實“對民主的一切制衡手段當中,聯邦主義曾經是最有效、最天生的”B57,政治自由還需要中央與地方的縱向分權,即在諸如州和聯邦之間有權力劃分,甚至超越政府之間在共同體或者社會中形成無數個中心在行使權力,以此形成網格狀的秩序。B58三權分立和聯邦主義并非是對人民主權的背棄,毋寧說它是修正后人民主權的現實捍衛。人民主權由絕對到相對的修正抹掉了籠罩在“人民”頭上神圣到虛幻的耀眼光環,進一步脫離了抽象的人性論,堅持整體概念最終必須落實到個體頭上才有意義,主張實實在在的“主權”行使者只能是作為個人的人民,更從“人人都不是天使”的樸素歷史經驗出發證成了制約其成為“惡棍”的制度必要性。B59更何況,在一個幅員遼闊的共和國里人民不能直接執行自身意志,它需要通過委托和授予代表來行使主權,這就更不能讓行使者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必須要對權力進行分配,恰是在三權分立和聯邦主義的框架下所做的權力分配才能保證“主權依然在人民手中”B60。三權分立和聯邦主義的框架通過利益區分為主體多元提供了制度基礎,給檢察權的利益堅持賦予了特定性,使得圍繞利益糾紛形成了檢察權參與的倫理關系。換言之,特定的利益堅持是檢察權在多元主體利益糾紛的倫理關系中所承擔的道德責任,至于如何超越利益特定的狹隘局限實現多元主體的利益均衡,則更是檢察權在參與中所需認真面對和思索的道德難題。

注釋

①B18王海明:《新倫理學》(修訂版)上冊,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3、544頁。

②張智輝:《論檢察權的構造》,《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③B30B31朱孝清:《檢察的內涵及其啟示》,《人民檢察》2010年第9期。

④周葉中、王洪濤:《檢察權在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三個維度》,《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⑤郝銀鐘:《檢察權質疑》,《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⑥鞏寒冰:《檢察權的雙層權能與效力實現》,《時代法學》2018年第6期。

⑦賀恒揚:《守正出新:檢察權理論重述的時代意蘊》,《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9年第6期。

⑧〔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第51頁。

⑨[法]亨利·莫圖爾斯基:《主觀權與訴權》,巢志雄譯,《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19年第1期。

⑩B12周永坤:《訴權法理研究論綱》,《中國法學》2004年第5期。

B11B24劉擁、劉潤發:《傳統公訴權現代轉型的路徑選擇》,《人民檢察》2010年第24期。

B13B14李心鑒:《刑事訴訟構造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7、251頁。

B15孫萬勝:《司法權的法理之維》,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40頁。

B16[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9、5頁。

B17胡訓玉:《權力倫理的理念建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群眾出版社,2010年,第29頁。

B19[英]伯特蘭·羅素:《權力論》,靳建國譯,東方出版社,1988年,第23頁。

B20有關訴權的學術之爭及各種學說的詳細介紹,參見王巖云:《多維視角下的訴權保障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1—12頁。

B21[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第34頁。

B22鐘菁:《公訴制度之檢視與重塑》,《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B23例如,《日本國憲法》第32條規定“不得剝奪任何人在法院接受裁判的權利”。

B25[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頁。

B26[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8、158頁。

B27曹剛:《法律的道德批判》,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0頁。

B28徐大建:《利益平衡:管理思想中的倫理觀念》,《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B29梁君瑜:《訴權概念的歷史溯源與現代擴張》,《西部法學評論》2018年第1期。

B32任瑞興:《訴權的權利屬性塑造及其限度》,《當代法學》2020年第2期。

B33如《德國刑事訴訟法》第201條就明確規定,在沒有足夠嫌疑的情況下不應提起控訴。參見[德]康拉德·赫爾維格:《訴權與訴的可能性》,任重譯,法律出版社,2018年,第65—66頁。

B34B37B38B42王戩:《不同權力結構模式下的檢察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20—55、63、60、74—75頁。

B35葉知秋:《柏拉圖的“理式”與生物遺傳基因——為柏拉圖的“理式論”兩千多年來的冤案昭雪》,《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B36高兆明:《黑格爾“倫理實體”思想探微》,《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B39崔永東:《司法·司法學·司法職權配置》,《法治研究》2015年第3期。

B40楊依:《關于“司法”語義及其闡釋》,《理論探索》2016年第5期。

B41鄭賢君:《檢察權的人民性:公訴權核心論的憲法學沉思》,《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B43賀日開:《司法改革:從權力走向權威——兼談對司法本質的認識》,《法學》1999年第7期。賀日開教授在該文中指出,雖然國家權力是司法權威的重要來源,也為司法權威提供維護和保障,但司法不應該直接體現為國家權力,權力有趨于腐化的天然弱點,人們單純懾于權力也無異于暴力,更何況國家權力并非裁判的固有屬性。上述分析雖未見得透徹,但有較強的思想穿透力和啟發性。

B44B47季金華:《司法權威的結構要素與基本表征》,《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

B45駱緒剛:《檢察權運行司法化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第11—15頁。

B46鄒立君:《司法權能:規范法官裁決的程序性思維》,《法治與社會發展》2017年第5期。

B4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473頁。

B49鄧思清:《檢察基礎理論四十年的發展與創新》,《人民檢察》2018年第23—24期。

B50樊崇義:《一元分立權力結構模式下的中國檢察權》,《人民檢察》2009年第3期。

B51李婷:《論人民主權思想的發展脈絡》,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博士論文,第143頁。

B52這可以司法權的中央事權主張為例證,而這顯然是違反司法獨立、有悖二三審終審制立意的行政化。參見姚國建:《中央與地方雙重視角下的司法權屬性》,《法學評論》2016年第5期。

B53蔡碧玉等:《檢察官倫理規范釋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16年,第27—28頁。

B54魏武:《法德檢察制度》,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第26—34頁。

B55何家弘主編,季美君、毛淑玲、袁經義副主編:《檢察制度比較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第27—28頁。

B56[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許明龍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85頁。

B57[英]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自由憲章》,楊玉生、馮興元、陳茅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282頁。

B58趙文驕:《論基督教圣約觀對美國聯邦主義憲政的影響》,湖南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第18頁。

B59趙娟:《“人民”一詞的憲法學反思》,《法學論壇》2008年第4期。

B60龐金友、劉影碩:《美國制憲會議是其人民主權觀念的沖突》,《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責任編輯:思 齊

Ethics of Procuratorial Power: Structure, Meaning and Formula

Li Jianhua Qu Yu

Abstract:The right of litigation, as the core essence, makes the reference of procuratorial power have substantial content and clearer semantic concepts. Procuratorial power is the fundamental manifestation of public power in legal practice.In the process of litigation application, an inter-subject relationship structure centered on the right to be adjudicated, opposed to the right to be told, and supplemented by the right of investigation is formed. This is the most basic ethical structure of procuratorial power. Emphasizing the ethical review of the procuratorial pow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rrect exercise of the procuratorial power, because the equality of subjects is the ethical basis of the procuratorial power, the relief of imbalance is the ethical value of the procuratorial power, and rational compromise is the ethical logic of the procuratorial power.The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ocuratorial power presents a combination of functions of no procuratorial without judicial and no procuratorial without stand, and different modes of judicial superiority,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federalist power structure patterns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and corresponding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upling and difference of procuratorial power itself is the ethical formula of its memory operation.

Key words:prosecutorial power; judicial power; legal relief; ethical perspective; ethical formula

收稿日期:2020-08-2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政治倫理思想通史”(16ZDA103)。

作者簡介:李建華,男,中南大學哲學系教授,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哲學博士(長沙 410083)。

屈煜,男,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長沙 410083)。

猜你喜歡
檢察權
檢察機關內設業務機構設置的構想
新視野下的我國檢察權及其管理體制
檢察權外部監督機制研究
青春歲月(2017年2期)2017-03-15 14:00:31
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修改相關問題研究
網絡輿情之于檢察監督:沖突與優化
法治中國視野下檢察機關
桂海論叢(2016年4期)2016-12-09 13:32:19
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措施與現代偵查技術適用問題及對策
論我國檢察機關的憲法地位
商(2016年24期)2016-07-20 22:16:54
域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
民事訴訟檢察監督若干問題探究
法制博覽(2015年10期)2015-11-06 12:53: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99视频在线看| 91无码网站| 国产午夜小视频|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亚洲天堂成人|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综合| 99福利视频导航| 91美女视频在线|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婷婷激情亚洲|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91在线|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播五月综合| 日韩欧美国产区|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天天爽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91精品国产一区|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97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av在线手机播放|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网站| 亚洲最新地址|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a级毛片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va|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亚洲综合狠狠|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av性天堂网| 国产小视频网站| 日韩天堂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制服丝袜亚洲|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91青青视频| 无套av在线|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免费高清毛片|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88a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