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更好地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業,文章兼顧鄉村常住人群與游客的使用需求和感受體驗,根據實地調研,使用符合調研對象特質的問卷形式,創新地引入社會學中的ASEB分析法于景觀研究中,全面總結了無錫市旅游型鄉村公共空間在活動、環境、體驗、收益四方面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為旅游型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營造提供優化策略。
關鍵詞:鄉村公共空間;景觀;ASEB分析;體驗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04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項目也開始啟動,鄉村環境優化和建設改造被提上議事日程。隨著鄉村建設的不斷深化,涌現出不少問題,如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與物質生活水平發展不平衡、原生鄉村環境由于過快城市化而被破壞,因此,筆者試圖考察現有鄉村環境與村民的生活情況,針對現有鄉村建設對使用者需求和體驗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1-2],總結優化策略,以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游業,實現鄉村經濟和文化的共同振興。
2 研究方法及研究區域
文章使用ASEB柵格分析法,這是一種以4×4矩陣為分析參照的、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市場分析方法[3]。ASEB柵格分析法對了解用戶消費行為、分析體驗式消費、策劃與改進項目以及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有積極意義。
研究對象是江蘇省無錫市鄉村聚落內的戶外公共空間,包括其周圍自然環境以及民居、民宅、院落等。選擇原因是無錫市具有經濟發達、區位優越、旅游資源豐富、鄉村旅游需求旺盛等發展優勢。
筆者遵循選擇樣本村莊的基本原則,結合能夠反映無錫市地理環境特色、歷史文化特色、產業特色等因素,篩選出無錫市已開發鄉村旅游業的村莊和尚未開發、但具有豐富歷史人文底蘊和優美田園風光等旅游資源的村莊作為研究區域,確定9個重點樣本村莊。隨后根據ASEB分析設計適合鄉村常住人群和游客的不同調查問卷,增強問卷的針對性,以期得出有效結論。
3 實地調研
研究以ASEB分析為主框架,制定出相關的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評價指標,在此基礎上設計出針對游客和常住人群的問卷。筆者在無錫市9個重點樣本村莊進行了為期20天的實地調研,發放問卷192份,有效率達98.4%。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無錫市旅游型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營造的研究報告。
4 調查數據分析與ASEB分析總結
4.1 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因子的期望度和滿意度差異性分析
此部分主要內容是樣本村莊公共空間景觀因子的期望度和滿意度的差異分析,筆者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和顯著性P檢驗的檢驗方法,通過SPSS軟件計算分析,將游客十大因子的“期望度”和“滿意度”分別進行對比,產生10組配對(見表1)。
通過檢驗表1的配對樣本T發現,在“活動策劃”“活動管理”“人工景觀環境”“人文景觀環境”“感官體驗”“心靈體驗”“情感收益”“身心收益”方面的檢驗顯著性P都小于0.05,說明在這些方面期望度和滿意度的差距具有統計性意義,也就是這些方面的期望度明顯高于實際滿意度。
4.2 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的IPA分析
基于表1,筆者對評價結論進行IPA分析(重要性—績效表現程度分析法),筆者采用SPSS軟件,將“期望度”設為軸,“滿意度”設為軸,以“期望度”和“滿意度”的平均值作為參考原點(3.70,4.00)劃分四個象限,將上述34項指標前后平均分值作為變量輸入軟件,最終得出各指標在此坐標中的分布(見圖1)。
備注:1.戶外活動體驗的多樣性;2.戶外活動體驗的參與性;3.戶外活動體驗的主題性;4.基于鄉村歷史文化的戶外活動;5.有鄉村特色的戶外民俗活動;6.相關人員提供的服務質量;7.鄉村戶外活動設置的合理性;8.鄉村戶外活動設置的有序性;9.自然環境優美;10.氣候條件優良;11.建筑物及構筑物具有特色;12.舊有鄉村風貌完好保留(原真性);13.新舊環境和諧統一;14.戶外公共空間干凈衛生;15.對文化景觀資源挖掘程度深;16.特色的風土人情;17.交通便利,通達性高;18.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完善;19.安全有保障;20.對戶外環境的視覺體驗情況;21.對戶外環境的嗅覺體驗情況;22.對戶外環境的聽覺體驗情況;23.對戶外環境的觸覺體驗情況;24.與戶外環境產生情感的共鳴;25.從戶外環境中得到心靈上的滿足;26.放松心情,緩解壓力;27.增進與親友之間的感情交流;28.豐富閱歷、拓寬眼界;29.學習歷史文化知識;30.獲得自我肯定,體現自我價值;31.感受風土人情,增強文化認同感;32.強身健體;33.收獲美好的回憶;34.追尋鄉愁記憶,內心感到滿足[4]。
筆者依據四分圖分析,得出統計表(見表2)。
4.3 無錫市鄉村公共空間景觀ASEB分析要素總結
上文對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分析,以下是對無錫市重點樣本村莊的公共空間現狀和優化建議進行總結,并填入ASEB分析矩陣的對應位置(見表3)。
5 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優化提升策略
5.1 景觀活動的提升策略
5.1.1 匹配特色活動的相應公共節點空間
(1)村口空間改善策略。村口是一個村莊的門戶和標志。作為一個復合空間,村口承擔交通集散、休閑娛樂和提供具有代表性美景的功能。具體來說,需設計能反映當地地域和人文特色的標志性景觀構筑物,提取文化符號,就地取材,保證構筑物和周邊環境、植物景觀和諧一致;需有休息和照明設施的中尺度空地,有條件的可在公交車候車點附近、商超門口等地,配備具有遮陽避雨功能的景觀小品;村口有池塘河流等水系時,需在該部分水域營造植物景觀,選用鄉土物種,切忌人工痕跡過重,應重點呈現鄉村野趣。
(2)活動游憩空間改善策略。此類空間包括村內的集散廣場、街巷邊的公用空地和村尾、村邊、田間的零散空地。村民常在此類空間散步、社交、進行農事活動、參加集體活動等,游客常在此類空間游覽、休息和參加當地民俗活動等。此類空間大多專地專用,具有一個或兩個較為明顯的主要功能。集散廣場需要保證一定的開放度和通達度,要保證與周圍景觀界面和諧統一,同時需要營造具備休憩、遮陽避雨甚至表演功能的景觀,配備與村口標志物風格、材料一致的景觀小品及必要基礎設施;街頭巷尾的公用空地要適當布置野趣的植物景觀,設涼亭、座椅、公告欄和報刊欄等,適當對建筑外墻進行點綴裝飾;其余空地可配備垃圾收集點、照明設施等。
(3)健身空間改善策略。健身空間包括為鄉村常住人群提供的健身設施場地、線性的健身步道、供兒童玩耍的小型游樂設施。此類空間對于游客來說使用價值不高,但卻是常住人群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度的關鍵所在。建設健身設施場地需要考慮行動不便的鄉村老人,為其配備座椅,鋪地需考慮防滑,有條件的可添加扶手、圍欄等,還可配套專類球場;健身步道不追求長度,注意減震防滑,塑膠跑道顏色避免過于鮮艷跳脫,破壞鄉村整體氛圍;若該村兒童占比較大,可選址修建小型兒童樂園,可設在小賣部附近,需配備供監護人休息的坐凳和遮陽設施,避免種植有刺、有毒、飄絮的植物,另可配備科普標志牌等,寓教于樂。
5.1.2 拓寬景觀活動策劃思路
(1)根據時節合理策劃活動主題。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莊大多有特色支柱產業,而活動的豐富程度往往直接影響旺季的長短。因此,應因地制宜發展或發掘適合當地經營的特色產業,根據產業發展周邊活動項目,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根據作物、果品等特定的觀賞、采摘時間,合理策劃不同時間段的主題活動,使鄉村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有別于同類產品,凸顯地域特色,提高辨識度,形成品牌效應。
(2)策劃復興鄉村的活動。鄉村的農副產品制作、傳統手工藝、民俗藝術是當地地域特色和風土人情的重要體現。除此之外,地方名賢及其故居也是地域歷史文化的展現窗口。隨著游客個性化需求的不斷改變,鄉村特色活動的策劃也需要同步升級。
5.2 景觀環境的提升策略
5.2.1 保持鄉村植物環境的美景度和原真性
兼顧鄉村景觀美景度和原真性是鄉村規劃改造的重要原則之一,尤其是作為鄉村環境背景的植物景觀風貌,直接決定了鄉村給人的整體印象。鄉村植物景觀營造可依據所在位置分為四類。
(1)公共空間綠地。村口和廣場等需重點布置植物景觀,可結合景觀小品、構筑物、雕塑等,選取具有鄉村野趣的野花野草,進行簡單的植物組團配置。其他公共空間則以配植能遮陽和還原鄉村風貌的植物為主,主要按照“喬—草”“喬—菜”“灌—草”等兩層配植模式選擇植物。
(2)濱水綠地。沿水系的綠地可沿岸種植親水植物,營造江南水鄉氛圍。適當種植荷花、茨菇、荸薺、茭白等植物,營造生產性景觀,在美化環境、保留鄉村原真性的基礎上,還可增加村民收入。另外,水葫蘆、蘆葦等可凈化水質的植物可配植在水質較差的水域。
(3)道路綠地。以喬木為主,選用該鄉村的基調樹種,進行行道樹的補種,不局限于定點栽植,僅在地面裸露度較高、且有條件的位置栽種。在路口等節點位置,可適當點種鄉土植物中的花樹、色葉樹種等,亮化鄉村環境,提高美景度。
(4)宅前屋后綠地。據筆者調研,該范圍內的部分植物景觀人工化程度較高,大多是小菜地、整形灌木和鮮艷的草本花卉,加之部分民宅附近的盆花,植物景觀風貌與城市老舊小區情況趨同。據此,可鼓勵村民多種果樹等經濟作物;將整形灌木和草本花卉替換成生長速度緩慢的鄉土植物,可以減少植物養護管理成本,提高種植成活率。
5.2.2 保證鄉村硬質景觀的地域特色和自然和諧度
(1)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據實情盡量多用泥土、石材、樹木、竹子等當地材料構建硬質景觀,甚至可用村民提供的碎瓷片、廢棄水缸、輪胎等材料。建筑垃圾中的碎磚石可用于堆砌景墻、鋪地等;碎瓷片與土壤、石塊混合澆筑成的混凝土等,也是較理想的矮墻選材;水缸、輪胎、陶盆等則可改造為花壇、座椅或兒童游樂設施。
(2)重視新舊人工景觀環境的銜接過渡。在鄉村改造區域和非改造區域的過渡區,常常存在改造痕跡明顯、過渡生硬的細節問題。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可在邊界位置加設植物景觀進行圍擋,以解決此問題。
5.2.3 探求歷史人文資源的景觀表達方式
(1)設計村標、村名構筑物等標志性景觀。根據村名和特產、文化等地域特色,設計可讀、可賞、簡潔的村標和村口標志性構筑物,并且體現在鄉村公共空間的小品、鋪裝等各處,增強鄉村環境的整體性,形成鄉村宣傳的文化名片,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使村民產生自豪感和幸福感。
(2)從鄉村生活圖景中提煉景觀符號。鄉村具有區別于城市的特有生活圖景,如曬臘腸、腌咸菜、炒茶、釀酒等,此類小農式生產生活方式[6]對于年輕的城市人群來說較為陌生,對于中老年城市居民來說卻是鄉愁記憶點。因此,還原鄉村生活圖景的雕塑和景墻等都能豐富鄉村公共空間,激發年輕游客的好奇心和中老年游客的親切感。
5.3 景觀體驗的提升策略
5.3.1 營造多感官體驗結合的景觀空間
視覺的感官體驗常常在景觀營造時被忽略,但是良好的多感官體驗可以提高游客對鄉村旅游的好感度,加深其印象,從而重游鄉村。在現階段,游客的多感官體驗意識還未被激發,規劃設計人員需要通過景觀設計手段,設計出有美景度、聽覺享受、鄉土氣息、鄉野質感的景觀產品,促進復合型感官體驗的發生。
5.3.2 優化景觀心靈體驗環境
(1)營造景觀環境的意境美。景觀心靈體驗是通過豐富的景觀感官體驗,反映到內心的心理變化現象,即由物境體驗上升到情境體驗。在富有意境美的景觀空間中,往往能擁有高質量的情境體驗。在自然風光優美、氛圍和諧的鄉村中,游客能體驗恬靜、詩意、田園式的生活方式,遠離城市喧囂,享受一次凈化心靈的旅程。
(2)探知人群的深層需求和體驗偏好。老年村民對鄉村環境和土地具有深厚的依戀情結,其需求主要是保留鄉愁記憶,保持熟悉的鄉村生活方式;租戶和商戶更希望融入所居住的社群,獲得更多的社交機會,得到村民發自內心的尊重、接納;在參與、體驗活動時,游客既要求鄉村野趣,又要求安全衛生,還要激發與環境的情感共鳴。因此可根據不同人群的景觀體驗需求偏好,打造提升對應人群好感度的場景式景觀空間。
5.4 景觀收益的提升策略
5.4.1 擴大村民等常住人群的自主發展空間
(1)鼓勵村民自捐建材和自建景觀,增強鄉村社群凝聚力和歸屬感。
(2)參與景觀活動自治,喚醒常住人群保護居住環境的意識,強化其自主發展的主人翁思想和成就感,形成鄉村“發展共同體”。
5.4.2 提高景觀空間的歷史文化知識密度
(1)豐富知識表達方式,使游客獲取知識的過程輕松愉快。
(2)創新知識傳播途徑,使知識傳播更直觀便捷,并使知識獲取有一定趣味性。
6 結語
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廣大鄉村常住人群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建設美麗鄉村、激發鄉村活力是政府、規劃設計單位和鄉村常住人群的共同愿望。隨著游客需求的不斷變化,鄉村旅游項目面臨轉型升級,從游客體驗角度來營造能使游客滿意的景觀空間變得尤為重要。文章對村民和游客兩方面的使用需求做了調研和綜合分析,旨在為旅游型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營造的研究提供可探索的視角和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宇.體驗式景觀視角下的鄉村景觀營造研究[J].設計,2019,32(6):133-135.
[2] 范雯雯.體驗視角下泰安大河峪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9.
[3] 閆慶洋.基于ASEB分析法傳統村落公共空間優化策略研究:以祁門縣歷溪村為例[D].合肥:安徽建筑大學,2019:12-13.
[4] 張子琪,王竹,裘知.鄉村老年人村域公共空間聚集行為與空間偏好特征探究[J].建筑學報,2018(2):85-89.
[5] 王瑜.基于ASEB分析法的鄉村民宿景觀營造提升策略:以黃山市黟縣為例[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8.
[6] 2020年無錫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OL].無錫新傳媒,http://www.wxrb.com/doc/2021/02/24/68958.shtml,2021-02-24.
作者簡介:嚴心玥(1995—),女,江蘇無錫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370550190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