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鳳
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有關閱讀教學的目標:“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想達成這一目標,廣泛而自由的拓展性閱讀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都離不開對大量優秀文字作品的涉獵和獨立感悟。多位學術專家也直呼:“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拓展性閱讀。”因此,拓展性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拓展性閱讀;問題;策略
閱讀的過程是知識吸收和積累的過程,大量的閱讀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文學修養,更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閱讀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拓展性閱讀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中心,通過教師的指導,把獲取信息的觸角向外延伸,通過“多讀”、“博讀”,使學生對所學文章的內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結合學生自身,構建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網絡。拓展性閱讀不但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活躍思維,激發學習興趣,也能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拓展性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
但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受各種原因的限制,拓展性閱讀教學還存在多種問題:
流于形式,迷失本意。在日常的教學中,有些老師的拓展只是流于形式,不能達到拓展的本意。例如杜甫的《絕句》,這是一首寫春日的古詩,好多老師在拓展時,直接給孩子們展示了《春曉》和《春夜喜雨》,這兩首古詩幾乎老少皆知,耳熟能詳,此拓展毫無意義。再如,在講授《荷花》這一課時,有老師只是將作者作了簡單介紹,然后就是重點抓背誦和默寫,像這樣的拓展形式單一,完成失去了拓展閱讀的本意,不能使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會有可能降低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
拓展無度,迷失文本。小學課文課本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精挑細選的,考慮到孩子們的全面發展,這樣的課文每一篇的背景都是一片知識的海洋,如果老師無方向,無主次,課堂教學中就會出現拓展無度的現象,盲目的拓展不僅迷失了文本,更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毫無意義。
拓展性閱讀教學的隨意性會使閱讀教學失去原本的教學初衷,適得其反。那么,如何拓展才能做到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使閱讀與課文教學有機整合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引導學生積極閱讀,勤于思考,向文本拓展
1.互文拓展
任何文本都是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指涉的過程中產生的互文。互文拓展和我們以前探討過的群文教學,主題教學相似。比如在教學《霧在哪里》這篇課文時,我將霜、雪、雷等自然現象的形成與消失的過程簡要介紹給學生, 并鼓勵學生課后自行查閱其它自然現象的形成與消失的過程,這樣,雖然沒有在課堂上進行互文對照學習,但是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讓孩子們增加了學習的興趣,這也是學生了解這一自然現象的一個互文參照。
互文拓展另一種方式就是對比閱讀。
如在教學葉圣陶的《荷花》一課時,我先分析作者的寫法,然后再和《石榴》、《夾竹桃》進行對比閱讀,同是寫植物,作者的手法有同有異,學生在這樣的歸類閱讀里,一下子懂得了許多,相信他們以后在寫同類文章時,就可能做到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表達方法了。
2. 指導課外閱讀
文本拓展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課外的閱讀指導,它的方式有很多種。
方法一,將作者的生平、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者其它作品整合起來,實現作者、師生和文本立體對話。只有促使學生與作者進行深入的對話,才能幫助學生正確把握文本的思想內涵,激起學生對文本的向往。在教學《朱德的扁擔》這一課時,我簡單介紹了作者,重點介紹了當時的寫作背景,并結合視頻,讓孩子們了解了當時的困難情景,為這篇文章創設了情境,學生都懷著無比尊敬的心情去朗讀課文。
方法二,要對學生進行課外讀物的推薦和介紹。在教學陸游的《示兒》時,讓學生了解了作者堅定的愛國、報國之情后,推薦學生去閱讀他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等詩句,學生很感興趣。有的學生整理出陸游最激烈的十首愛國詩詞,還寫下了讀書筆記,感觸極深。事實證明,積極閱讀健康的課外讀物的學生,文化修養都較為深厚,生活視野開闊,個性心理健全。
方法三,填補文本空白。法國作家梅里美曾說:“作詩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讀者去補充”。課堂教學亦是如此,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好多課文都有留白,如果老師能恰到好處地“補白”,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還能有助于情感升華。在《霧在哪里》一課中,我讓學生猜想,霧最后到哪里去了;在《愛之鏈》一課中,我讓學生續寫:第二天早上,陽光透過破舊的窗戶照在了喬依的臉頰上,喬依醒了……這樣的文本拓展,不僅是為了充實課文內容,也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中心思想,更是對學生合理想象、創新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二、引導學生關注日常,向生活拓展
向生活拓展,就是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向社會生活,與此同時,也讓生活走進我們的課堂,使課堂成為生活的闡述。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它與生活緊密相連,生活有多寬闊,語文教育的天地也應有多廣闊。因此,語文教學要延伸到課外,把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趙州橋》時,我讓學生回憶自己所見過的各種橋的結構,并與課文中的橋做對比,說說它們的異同,課后讓他們查閱資料,通過做手抄報、寫觀察日記或是游記等形式來記載自己的收獲,這樣就將語文課堂和生活融合起來,提高了課程的趣味性。
三、引導學生整合課程,向學科拓展
向學科拓展就是將美術、音樂等引進課堂,讓語文和其它各門學科融合起來。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于小學來說,把它和其它學科整合,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例如《滁州西澗》,這首古詩文淺顯易懂,學生在誦讀后基本能自行領會詩意,這時,我播放音樂,讓學生邊聽邊想象看到情景,并用畫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孩子們興趣盎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不僅體會到了語文學科的美,更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小學閱讀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因此,拓展性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它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班級里已經形成了“人人愛讀書、人人愛交流”的良好氛圍。
123750118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