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發華 徐奉臻
摘 要: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既與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一脈相承,又是對其的創新發展。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社會革命呈現出許多新情況和新特點。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立足社會變革實踐,在社會革命的概念內涵、目標訴求、策略方法、精神動力方面做出許多新闡釋和新判斷,展示出其科學性、人民性和開放性等特點。以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為參照,研究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創新與發展,是揭示中國共產黨百年風華之秘籍的必然要求,又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繼續領導社會革命提供行動指南。
關鍵詞:新時代;新時期;社會革命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1)06-0001-08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講話中,他從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角度提出要“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1];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要求“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2]。新時代社會革命,是我們黨百年社會革命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馬克思說:人們創造歷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3]669。這一論斷也同樣適用于新時代社會革命,新時代社會革命是新時期社會革命之后的一個特殊階段。提及“新時代”,人們首先會想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因為報告宣布中國進入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事實上,“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啟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將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階段,稱之為“新時期”[4]178。從“新時期”到“新時代”,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主要體現在鄧小平理論相關論述中,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主要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因此,本文試圖以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為參照,在比較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和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基礎上,揭示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創新與發展。研究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創新和發展,既是揭示中國共產黨百年風華之秘籍的題中之義,又是闡釋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科學性、人民性和開放性等特點的必然要求;既有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理論的中國化,又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繼續領導社會革命提供行動指南。
一、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概念內涵的創新發展
概念是研究問題的基礎,具有具體性和歷史性。關于社會革命的概念,不同學者對其內涵的理解存在差異,主要呈現為三種不同觀點:一是將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暴力革命等而視之,認為社會革命是由“一直受壓迫的階級來奪取國家政權的政治革命”[5],社會革命是“革命階級為改變舊的社會經濟基礎及其政治上層建筑而進行的統一的斗爭過程”[6];二是將革命與改革對立,直言“改革不是革命”[7];三是將社會革命視為包含各方面變革的廣義概念,強調社會革命“既包括經濟的、科學的、技術的,又包括精神的、思想的、文化的,既有生產方式方面的、又有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方面的”[8]。
廓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明確社會革命與改革的關系,是研究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入題之點。列寧認為,革命和改革的對立“不是絕對的,這條界線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可變動的,要善于在每一個具體場合確定這條界線”[9]。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和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一樣,都立足于中國實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廣義角度重塑社會革命概念,揭示革命與改革的關系:
新時期社會革命階段,鄧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不僅明確了改革的革命定位,而且解除了阻滯改革的思想藩籬。該論斷的學理邏輯是:“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10]311。“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11]135在社會革命概念內涵上,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以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為參照,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了創新和發展。
一是用“四大成就”和“四大宣告”,豐富和拓展“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之論斷內涵。“四大成就”展示了黨領導社會革命的百年進程,即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從根本上消滅一切剝削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四大宣告”體現了黨領導社會革命的百年成就,即宣告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1]。“四大成就”和“四大宣告”的隱含邏輯是:新時代的社會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革命的全新階段,是繼“第一次革命”和“第二次革命”之后的“第三次革命”。鄧小平所提出的“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以第一次革命為參照。如果說,第一次革命特指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第二次革命”特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社會革命,那么“第三次革命”就是新時代的偉大社會革命。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可以確認:習近平總書記已在事實上提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三次革命”的命題,只不過此時的“改革”已經具有了“全面”和“深化”等特點,這是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創新。
二是用改革開放是“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12]之命題,確證“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中的“革命”的內涵與性質,明確回答其中的“革命”就是“社會革命”。該判斷的現實依據是:社會革命是社會矛盾所激發的產物,也以解決社會矛盾為旨歸。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矛盾發生變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的矛盾。新的社會矛盾,既為社會革命提出新挑戰和新課題,也在倒逼社會革命。
三是用關于社會革命的“三個命題”,確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革命定位。“三個命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13]。這“三個命題”,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軸心,揭示新時代社會革命所具有的歷史性、承繼性、階段性和長期性等特點。
二、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目標訴求的創新發展
目標決定方向,方向決定道路。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就明確“把領導社會革命作為自己的首要使命”[14]。中共二大又把一大確立的社會革命目標,具體化和階段性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現打倒軍閥和推翻帝國主義的最低綱領。新中國成立后,轉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而奮斗。實現共產主義,是社會革命的終極關懷。共產主義社會的建立,以經濟充分發展和社會高度發達為基礎。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與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一樣,都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方位。所不同的是,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的目標是“富起來”,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目標是“強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形成合力,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實現共產主義累積條件。
新時期社會革命前,中國遭受“文化大革命”嚴重挫折,經濟發展相對停滯,“寧要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11]171的觀念在社會上大行其道。為使中國從貧窮走向富裕,新時期社會革命既積極應變又主動求變。一方面,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以否定“兩個凡是”為基點進行思想啟蒙、努力促進變革之共識;通過強調社會主義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1]373等思想,擲地有聲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目的、社會主義的本質。另一方面,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勾畫出走向富裕的“三步走”藍圖,宣示到1990年實現解決溫飽的近期目標,到20世紀末實現達到小康的中期目標,到21世紀中葉完成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遠期目標[11]256,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既明確了改革開放的目標和方向,又極大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覺醒。
歷史步入新時代,社會革命目標和社會主要矛盾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新時代社會革命目標由“富起來”轉向“強起來”,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通過解決新社會矛盾實現“強起來”的目標,需要在各方面進行整體轉型升級,需要不斷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這意味著新時代的社會革命目標更加高遠、社會革命任務更加艱巨。危機孕育生機,新時代社會革命也于危機中孕育新理念和新路徑。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之“新”,在于將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的“三步走”戰略目標發展至“三階段”戰略目標,包括到建黨百年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近期目標,到2035年達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中期目標,到建國百年達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遠期目標[15]。
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三階段”戰略目標,既承上又啟下,既以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的“三步走”為基礎,又發展了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的“三步走”,使中國的社會革命戰略不斷應時而變。以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的“三步走”為參照,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三階段”戰略的發展創新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將新時期的“達到小康水平”的中期目標,轉向新時代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近期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三階段”中的第一階段,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莊嚴宣告:“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1],標志著這一階段目標的順利完成。二是將“三步走”的遠期目標調整為“三階段”的中期目標,即將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中的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未來設想,前移至2035年。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日程表整整提前15年的底氣和信心,主要來自黨在十八大到十九大之間社會革命取得的巨大成就。三是明確了基本實現現代化之后15年的遠期目標,即到建國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完成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四是將現代性層面的“現代化國家”轉化為“現代化強國”,明確“強起來”是新時代社會革命的奮斗目標,是繼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和“富起來”的社會革命之后新時代社會革命的更高要求。五是在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美麗”新維度,從而形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有機統一的“五位一體”的現代性體系。
“三步走”是新時期社會革命的戰略目標,“三階段”是新時代社會革命的戰略目標。新時代社會革命以“三階段”發展“三步走”戰略目標,既以新時期社會革命的成就為基礎,又體現新時代社會革命的內在要求。經過新時期社會革命實踐,鄧小平帶領人民完成“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前兩步,即在史上首次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在總體上實現了小康。在新時代社會革命時期,為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帶領人民圍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既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又發展物質文化,既提高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又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既提升發展的質量與效益,又不斷取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創造史上首次實現GDP突破100萬億元、史上首次實現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消除絕對貧困的中國奇跡。
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16]。“新發展階段”是新時代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旨在實現“三階段”戰略的中期目標,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在新發展階段,由于“三階段”戰略中的第一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即,習近平觀大勢、謀全局,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及時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調整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即將原先的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在內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表述為包括“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在內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話語體系中,不僅改革是社會革命,現代化也是社會革命的標準實踐方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想,指明了實現“三階段”中期目標的實踐方向,描繪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基本實現現代化”“怎樣才能達至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現實問題,為新發展階段的社會革命提供行動引領。
三、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策略方法的創新發展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進行偉大社會革命,需要革命策略和革命方法的支撐。雖然,作為黨領導的社會革命的重要策略和方法,“摸著石頭過河”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形成的顯性話語;但如果基于大歷史觀,立足于百年黨史來看,實踐上通過實施“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尋找“自己的路”的戰略方法,是從黨建立之日起就已經開始運用。而且,作為一種實踐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多是黨在某一時期進行社會革命的特定策略和方法論選擇。建黨初期如此,新中國成立初期如此,改革開放初期更如此。
改革開放新時期是社會革命的全新試驗,如何進行改革開放,“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11]258-259。因此“摸著石頭過河”是新時期社會革命的戰略選擇和科學方法論。雖然黨內很早就有人提過“摸著石頭過河”,但鄧小平使用這個表述后,很快就上升為社會革命的策略和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17]規律具有內在性和隱含性,體現事物發展過程中本質和必然的聯系。當客觀規律還沒有被實踐主體所認識時,它就是隱藏在河水中的石頭。當一個個石頭都被摸到,若干個石頭也就鋪就了駛向彼岸的道路,主觀層面的合目的性與客觀層面的合規律性也就高度契合。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135,主觀層面的合目的性與客觀層面的合規律性是否高度契合,歸根結底只能“在實踐中證明”[3]134。黨在建黨初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所犯錯誤,就是因為沒有摸清中國社會革命的規律。遵義會議后,盡管黨領導的革命斗爭波折坎坷,但還是從勝利走向勝利,正是因為黨逐漸認識和把握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規律。改革開放后,盡管黨領導的社會革命依舊百業待興,但還是創造了改變“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18]的中國奇跡,也正是因為黨逐漸認識和把握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規律。
有人認為,“摸著石頭過河”是“非程序化決策模式”[17]。事實上,新時期實踐層面的“摸著石頭過河”,蘊含非常清晰的程序化思路,即以實事求是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基點,通過“試驗—總結—糾錯—再試驗”的程式推進社會革命,這是新時期社會革命成功的重要經驗。有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17]。
在新時期社會革命階段,鄧小平基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社會革命和現代化相統一,從三個角度描摹“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實踐路徑:一是被習近平總書記稱之為“兩個文明”[4]359的“兩手理論”,二是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在內的“三位一體”,三是現代化“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發展、現代化的某一維度“不能單打一”[10]250的“綜合平衡論”。可見,一方面,鄧小平認識到現代化變遷的多維性、綜合性和平衡性;另一方面,又在“綜合平衡”的框架內,做了具有限制性特征的“兩手”和“三位”。并且,鄧小平對“兩手理論”的表述也并不統一,他有時強調加強“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11]27,有時強調“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要堅持下去。這好像兩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10]189。從語義學角度看,“兩手理論”“三位一體”和“綜合平衡論”似乎沖突,但如果立足于改革開放新時期社會革命的具體實踐,將“兩手理論”“三位一體”和“綜合平衡論”組合在一起,就是鄧小平將理論上的全面現代化與實踐上的局部現代化辯證統一的產物,體現了鄧小平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踐行“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光輝。鄧小平用“兩手理論”解構“四個現代化”的器物框架,在事實上既將對“物的層面現代性”的訴求,擴展至對“物之外層面的現代性”的觀照,又將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擴展至精神和民主等層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思想和實踐基礎。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隨著共產黨人對社會革命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入,“摸著石頭過河”蘊藏的諸多潛在風險和不確定因素逐漸被重視,“摸著石頭過河”也由此成為被檢視和被反思的對象。有人提出“改革方式本身也需要進行改革”,甚至提出“告別‘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方式”[20]。
善戰者,因勢而謀。雖然新時代和新時期的社會革命戰略方法,都蘊含“摸著石頭過河”實踐探索進程,但相比之下,新時代的社會革命戰略方法更強調“河-橋-船”三位一體有機統一的意義與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為了避免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13],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21],增強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這一判斷的科學依據和現實依據是:新時期社會革命為新時代社會革命累積豐富經驗,奠定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新時代社會革命,涵蓋的領域更廣泛、格局的調整更深刻、現實的問題更尖銳、機制的障礙更突出、斗爭的形勢更復雜。尤其“十四五”開局之年啟動的新發展階段,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情、國情和黨情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黨依然面臨著“四大危險”和“四大考驗”,黨遇到的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依然突出,黨領導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任務依然艱巨。
面臨社會革命的新形勢和新問題,中國共產黨應勢而動,在理念上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21],在實踐上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帶著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顯微鏡”和“望遠鏡”,一邊帶領全黨繼續“摸著石頭過河”,一邊帶領人民尋找過河之“船”、建造過河之“橋”。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堅持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相統一、堅持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相統一,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升級版和優化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頂層設計謀略及科學方法。摸著石頭過河是摸規律,加強社會革命的頂層設計也奠基于對規律的認識之上。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不僅強調“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22],而且科學統籌、突出重點和對準焦距,通過一系列思想創新和頂層設計,將新時期社會革命實踐上的局部現代化轉換為新時代的全面現代化。
其一,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制度的全面編織與設計。凡治國,必先定其制。但在新時期社會革命階段,由于百端待舉,鄧小平深感進行具體而系統的制度設計的條件尚未成熟,并于1992年預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1]372習近平帶領全黨應勢而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呈現的13個方面優勢為基礎,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帶領黨和人民啃“難啃的硬骨頭”[23],開啟了踐行鄧小平政治預言的社會革命新探索。為使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的制度更加系統完備、科學規范和運行有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史上首次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題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提出一個“三階段”戰略,即建黨百年,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國百年,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層面的“三階段”戰略,不僅系統回答了新時代社會革命“堅持和鞏固什么”及“完善和發展什么”的重大政治課題,而且使中國之治的制度圖譜更加系統,堪稱“中國之治宏觀頂層設計的歷史豐碑”[24]。
其二,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開啟生態現代化實踐。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興則民族興。隨著社會革命的推進,現代性的負載效應不斷呈現。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弱化或克服現代性的負載效應,既必要又緊迫。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及時將“三位一體”及“社會建設”擴展至“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五位一體”總布局。生態文明建設既以生態現代化為目標,又是實現生態現代化的基本手段。“五位一體”總布局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以及“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共同服務于國家層面的“三階段”戰略目標,展示了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因利乘便、格高意遠的運籌智慧。
其三,擴展或提出許多現代化的新維度,使現代化的全面性逐漸凸顯和豐富。諸如,提出包括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在內的“新四化”[25];明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四個子系統,即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15];從不同角度提出或使用更微觀和更具體的現代化表述,諸如經濟體系現代化、城市管理現代化、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等,使中國現代化圖譜不斷豐富,使中國社會革命的外延不斷擴大。
新時代與新時期的社會革命思想一樣,都既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根本遵循,又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國化;都既反對社會革命模式的單一化,又反對簡單照搬歐美模式和蘇聯模式,強調“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性質”。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包括:中國不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11]359-360,必須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0]163。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理念,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進一步明確:中國“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2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26]。新時代社會革命,既“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27]。“再版說”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翻版說”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關系;“邪路說”具有強烈的價值論色彩;回答了“往哪走”的問題,為黨領導的社會革命指明前進方向。
四、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精神動力的創新發展
在黨的百年社會革命中,黨帶領人民不斷開辟社會革命新道路,鑄就了偉大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形成于“風雨如磐暗故園”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貫穿于黨領導的社會革命的全部奮斗過程。
革命精神是一致性和具體性的辯證統一,一致性是指革命精神的內核與功能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通過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是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信仰,是中國共產黨人至高至純的精神血脈;具體性是指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革命實踐的內容互有不同,革命精神的凸顯形態也呈多維性和多樣性。
革命精神是革命行動的動力,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無論是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還是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都非常重視革命精神的培育和弘揚。新時期社會革命階段,鄧小平基于建黨到改革開放期間的社會革命實踐,概括總結了“五種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遵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10]368。這五種革命精神,既植根于改革開放,又植根于改革開放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三個歷史時期進行社會革命的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和高度概括,也是黨不斷取得這三次偉大革命勝利的制勝法寶。
進入新時代社會革命時期,面對歷史虛無主義者主張告別革命、弱化革命精神的錯誤觀點,培育和弘揚革命精神變得更加必要與迫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社會革命的成就,是黨和人民“用鮮血、汗水、淚水寫就的”,是任何人都“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28]。一部中國社會革命史表明,革命者的血汗和淚水,是蘊含在中國人精神深處和融入中國人血脈的革命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不僅宣誓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29],而且強調要“進一步發揚革命精神,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昂揚精神”[30],同時還將鄧小平闡述的“五種革命精神”加以擴充和增維,形成包括偉大建黨精神、抗疫精神等近五十種革命精神在內的豐富精神譜系。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及的所有革命精神中,“七一”講話中提出的偉大建黨精神是根,由這個根生發出的革命精神譜系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取得社會革命的勝利,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同時也引領著未來社會革命的新征程。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黨的百年風華表明:革命精神是立黨之本,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革命的力量之源。只有革命精神生生不息,黨領導的社會革命才能源遠流長、積厚流光。有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我們:革命者在革命過程中“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13]。革命精神的薪火相傳,需要培育和弘揚。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和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一樣,都致力于從兩個角度培育和弘揚革命精神。
一是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和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培育和弘揚革命精神。新時期社會革命階段,由于鄧小平深刻認識到:“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11]380。所以從改革開放之日起,他帶領全黨就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等,將改革開放與懲治腐敗相統一,把實行“黨規黨法”上升到實行“國法”之“保障”的高度[10]147。面對新時代不斷嚴峻的“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不僅明確提出“自我革命”概念,而且不斷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和制度建設,開展史上范圍最廣、力度最大、影響最深的強力反腐,使黨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和自我提高,使黨的創造力、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不斷增強。
二是通過加強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弘揚革命精神。在新時期社會革命階段,鄧小平認為,精神文明是一個宏觀概念,包括“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革命的立場和原則”“教育、科學、文化”“道德、紀律”[10]367四部分,也即精神文明建設包含文化建設。革命精神對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革命立場和原則,是精神文明的思想精髓。精神文明是鄧小平“兩個文明”的一維,文化建設是鄧小平“三位一體”中的“一位”。鄧小平通過推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將“兩個文明”和“三位一體”有機統一,既在思想上抵制和反對改革開放時期盛行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又在實踐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同樣強調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比翼雙飛、均衡發展,他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31]。在價值取向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29],反對“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32]的錯誤文化觀。在內容范疇上,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文化母系統分解為三個子系統,即蘊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革命基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志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革命氣概的革命文化、蘊含“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革命豪情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功能定位上,明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廣泛、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發揚將革命進行到底精神的不竭動力。知是行之始,習近平總書記獨特的文化觀,有助于澄清視聽和促進共識,是培育和弘揚革命精神和推進社會革命的定海神針。
五、結語
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以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為參照,既一脈相承又創新發展,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和實踐品格。“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4]70。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創新和發展,就是全黨通過推進社會革命不斷回答時代之問、接受人民檢驗的過程,就是中國共產黨“能”的表征不斷呈現的過程。
中國共產黨何以“能”,何以歷經風雨而屹立不倒,是因為黨在百年社會革命進程中,代代傳承、賡續薪火,始終通過一以貫之傳承革命精神凸顯黨的先進性,始終通過一以貫之恪守初心與使命體現黨的人民性,始終通過一以貫之進行理論創新展示黨的科學性,始終通過一以貫之推進自我革命保持黨的純潔性,始終通過一以貫之不懈開拓探索展示黨的開放性。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的創新和發展,使黨的先進性、人民性、科學性、純潔性和開放性不斷凸顯和強化。
知之深則行愈達。回望來時路,是為了更好地遠眺前行的路。新時代社會革命思想不僅創新和發展了新時期社會革命思想,而且為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4]71提供強大思想武器,是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繼續推進社會革命、續寫黨的輝煌與傳奇的定盤星和行動令。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1-07-02(2).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 人民日報,2021-11-17(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德]卡爾·考茨基.社會革命[M].何江,孫小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
[6]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339.
[7]楊光斌.改革不是革命,但需大無畏的決斷力[EB/OL].(2012-11-06)[2021-11-01]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JxCBQ.
[8]徐景星.論馬克思“社會革命”概念的深刻內涵——兼評哲學教科書對“社會革命”概念的誤讀[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5,(6):55-57.
[9]列寧.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8-169.
[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等,2019:297.
[13]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8-01-06(1).
[14]呂建云.黨章修訂與黨建發展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10.
[1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2).
[16]本報評論員.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N]. 人民日報,2020-10-31(4).
[17]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著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前進[N].人民日報,2013-01-02(1).
[18]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2).
[19]盛宇華.“摸著石頭過河”:一種有效的非程序化決策模式[J].領導科學,1998,(6):11-12.
[20]魏加寧.告別“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方式[J].中國改革,2005,(8):17-20.
[21]習近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J].求是,2020,(2).
[22]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2).
[23]習近平.深化改革開放 共創美好亞太[N].人民日報,2013-10-08(3).
[24]徐奉臻.從兩個圖譜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人民論壇,2020,(1):68-70.
[25]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26]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9,(7).
[27]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2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29]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30]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
[31]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J].求是,2019,(1).
[3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36.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volutionary Thoughts in the New Era
ZENG Fahua,XU Fengzhen
(School of Marxism,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China)
Abstract:The thought of social revolution in the new era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t not only comes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with the thought of social revolution in the new period, but also 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social revolution in the new period. Entering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s social revolution presents many new situ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change, the thought of social revolution in the new era has made many new interpretations and judgments on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objectives and demands,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nd spiritual power of social revolution, showing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ity, affinity to the people and openness. Taking the social revolutionary thought of the new period as a reference, study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revolutionary thought of the new era not only is an academic link to reveal the secret of the Centennial Gl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also provides an action guide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standing in the new Centennial to continue to lead the social revolution.
Key words:? New Era; New Period; the social revolution
編輯:鄒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