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恒漢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更加提倡學生的本能教育,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釋放學生的天性,引領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完成生物知識的主動建構,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師在優化和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圍繞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目標,立足于初中生物教學現狀,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和模式,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生物知識的自主探究學習中。據此,教師可對生物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策略進行詳細的研究。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生物;自主探究;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7-00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20
著名的教授施瓦布曾經明確提出: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必須要充分借助探究的途徑,將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必須要借助探究的途徑,積極主動完成知識的構建。尤其是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優化和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必須要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開展多種手段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的構建中,最終促使學生在知識探究中,獲得生物知識,提升自身的生物綜合能力。
一、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現狀分析
在當前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理念和模式下,初中生物課堂呈現出顯著的低效化,根本無法滿足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學要求。具體來說,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理念滯后。傳統初中生物教學理念存在極大的局限性,基本上都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忽視實踐教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也是單調地講授生物知識。這種片面地教學理念,導致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果不佳,難以實現新課程理念下生物教學要求。同時,還有部分教師對生物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認為生物教學可有可無,以至于生物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教學模式單一。在傳統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基本上都是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模式進行,這種僵硬、傳統的教學手段,致使初中生物課堂呈現出“一言堂”的特點,根本無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致使學生在被動學習模式下,學習積極性比較低,難以實現初中生物的高效學習。另外,受到固定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較強的依賴性,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知識探究能力等,難以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1]。
第三,忽視生物實驗教學。在傳統生物教學模式下,受到教學理念、課時的限制,教師常常將有效的時間放到理論知識的教學中,忽視了生物實驗教學,無法促使學生在生物實驗過程中,深化理論知識,提升自身的探究、實踐能力等。即便是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時,也僅僅是按照教材上的內容和步驟開展,根本無法滿足新課程理念下的實驗教學目標。
第四,生物教學設備短缺。基于生物學科特點,生物實驗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具體的生物實驗教學模式下,教學設備是最為重要的外部保障,直接決定了實驗教學效果。結合當前初中實驗教學中,相關設備短缺的現狀,致使學生無法參與到實驗過程中,嚴重制約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2]。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強化學生自主探究教學途徑分析
(一)創設探究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興趣
興趣、欲望具有強大的驅動力,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自主探究學習中的關鍵性因素。基于此,教師在開展自主探究教學時,應立足于認知心理學家的研究結論,結合初中生物教學內容,借助多種手段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喚醒自身的探究欲望,最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探究學習中。在創設探究情境的時候,為了保障情境的有效性,應注意:一方面,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應立足于教學內容、學生已有知識掌握情況等,精心創設與學生認知規律相適應的學習情境,引領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喚醒自身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為了提升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還必須要借助多樣化的手段,不僅僅要通過口頭講述,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等途徑,通過展示圖片、視頻等方式,給學生構建一個視聽情境,最大限度喚醒學生的探究欲望[3]。
(二)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是引領學生開展自主探究的關鍵,直接決定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效果。因此,生物教師在開展自主探究的時候,應精心設計探究問題,促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參與到自主探究學習中。
首先,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探究問題。問題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主要線索,也是開展自主探究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師在設計探究性問題的時候,應著眼于教學重難點,結合三維教學目標,設置直接指向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問題,使得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更有明確性、目標性,進而提升自主探究的學習效果。
其次,設置問題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區。學生是開展自主探究的主體,教師在設計探究問題的時候,應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精心設計與其認知能力相符合的問題,確保學生“跳一跳即可摘到桃子”。否則,一旦問題設置的難度過大,就會制約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設置難度過小,也無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最后,設置問題應具有開放性、啟發性。在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應結合教學內容,設置一些具有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引領學生從新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在問題的指引下積極主動參與到問題的探究學習中[4]。
(三)結合生活實際,強化自主探究效果
從初中生物課程的本質上來說,生物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在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下,生物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自主探究教學的時候,應遵循“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到一起,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元素、場景中,積極主動參與到自主探究學習中。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和優化生物教學時,應結合生物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生活現象等,給學生創設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積極主動參與到生物知識的探究學習中;另一方面,教師在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時,還應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引領學生在生活化案例的分析、解決、討論中,完成知識的建構,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等。同時,學生在生活案例的分析中,也逐漸提升了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開展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開展自主探究學習
在初中課堂教學中,社會實踐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關鍵環節。在有效的課外實踐中,使得生物學習不再局限在教材的限制,引領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和自然中,最終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完成生物知識的探究學習,理解和深化生物知識,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時候,必須要立足于生物知識與實踐之間的聯系,結合生物教學內容,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給學生布置和設計一定的實踐任務,引領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參與中,實現生物知識的探究學習。另外,為了保障實踐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性,教師還要針對學生探究任務的完成情況,針對優勝的學生給予肯定、激勵,不斷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自信心。
(五)重視實驗教學,在實驗操作中提升探究能力
基于初中生物學科的特點,實驗教學是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是培養和發展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經。因此,教師在培養和發展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時候,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肯定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并努力改變傳統的“講實驗、畫實驗”的教學模式,積極開展探究性的實驗操作,促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探究能力。首先,教師應積極開展開放性化學實驗。教師在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時,應遵循以下流程:圍繞生物實驗的內容,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通過合作、討論等途經,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明確實驗步驟等。教師要引領學生結合設計的實驗方案,提前準備實驗器材等,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生物實驗的自主探究中。其次,積極開展“猜想—探究”式的實驗探究活動。為了實現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在開展實驗探究活動的時候,應結合實驗教學內容,引領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對實驗結果進行猜想,做出假設;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實驗猜想和假設,積極開展實驗活動,對自己的猜想和假設進行驗證。如此一來,通過“猜想—探究”式的實驗教學模式,不僅提升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也促使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強化了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開展合作探究,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初中生物新課程理念下,明確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教師在培養學生生物自主探究的時候,應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領學生借助合作探究的模式,積極主動參與到自主探究學習中。首先,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科學設置出具有探究價值、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引領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參與到生物知識的探究學習中;其次,教師應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按照5-8人/組的標準,將全班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明確學習小組的組長,確保合作探究的順利開展;最后,教師引領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積極主動參與到生物知識的探究學習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面臨一定的困難,教師必須要及時進行指導,確保學生的探究學習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應立足于初中生物教學現狀,圍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一教學目標,通過創設探究情境、設計探究問題、實施生活化教學、開展生活實踐、重視實驗教學、開展合作探究等途經,促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下,積極主動參與到生物知識的探究學習中。
參考文獻:
[1]胡毅.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2020(24):86.
[2]王博.淺析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20(20):65.
[3]徐瑞.初中生物“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探索[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3):74.
[4]姚美玲.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模式初探[J].當代家庭教育,202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