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季澤
摘 要:一直以來,很多學校都在呼吁學生在家也要進行課外閱讀,充分利用課外資源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但是就目前我國農村初中生的居家閱讀狀況來看,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的。因此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就如何改變學生居家閱讀的觀念,以及怎樣通過居家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展開討論。
關鍵詞:居家閱讀;農村初中生;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7-00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39
課外閱讀一直都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居家閱讀又是課外閱讀的一種形式。很多學校對初中學生居家閱讀的要求十分嚴格,但是農村地區初中生的居家閱讀情況并不是那么理想。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所收獲,應該如何通過居家閱讀提高農村初中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選擇居家閱讀的方式提升農村初中生的語文素養的原因
1.居家閱讀可以滿足新課改對中學語文的教育期望。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實行,教育部對我國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要求是:“初中閱讀總字數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至少閱讀2至3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但是現實情況是,在一些條件的制約下很少有初中生能完成這一目標,對于農村的初中生來說更是如此。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外界條件的不可抗力是首要原因。首先是課堂的閱讀時間有限,受到農村特有的生活條件的影響,學生放學后的時間并不自由,幫家庭分擔工作的責任代替了留校閱讀的時間。其次是農村學校的經濟條件與城市不同,學校缺少電子閱覽室、圖書館這樣的建筑設施,而對于缺乏閱讀資源的初中生來說,居家閱讀就成為了達成閱讀條件的選擇。除了不可抗力,教師的錯誤認識同樣阻礙了居家閱讀提升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可能性。教育部大綱明確規定“要重視初中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所謂全面就是指同時發展課堂內外的語文能力。但是,農村的地域性造成的教師教學理念的偏差,錯誤地將語文能力和作業量的多少畫上了等號。但是對于原本就起點較低的農村初中生來說,開闊文化眼界和提升語文思維能力才是當務之急,過重的課業負擔反而限制了他們自由發展的可能性,無法讓學生的語文能力滿足教育期望。因此為了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只要教師轉變對學生的課業觀念,居家閱讀對提升農村初中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是有著很大幫助的。
2.居家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提升中學生語文素養最有效的途徑是讓學生意識到語文的重要性,讓他們學會主動學習。但是當前農村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式大多是直接將閱讀心得灌輸給學生,所以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并不強,因此教師可以選擇讓學生通過居家閱讀提升學習語文的主動性。通過居家閱讀,學生可以自己查找資料,自己進行閱讀,最后自己進行思考。如果學生適應了居家閱讀的習慣,那他們就會把閱讀當做一種生活態度,通過自由選擇喜愛的閱讀方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狀態。如此一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會快速提升。
二、怎樣通過居家閱讀的方式提升農村初中生的語文素養
1.端正學生的居家閱讀心態,鍛煉他們閱讀時的注意力。教師在課堂上開展閱讀教學時,經常會發現有同學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在學校尚且如此,那么當學生進行居家閱讀時就更加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誘惑。因此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端正自己的心態,在閱讀的時間就要一心一意地投入進去。興趣是增加學生居家閱讀量的好幫手。其實很少有學生喜歡閱讀,對于自我注意力控制能力較弱的初中生來說,如果不是對某件事物抱有極大的興趣,那么他們很難在這件事情上堅持下去。正因如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對其進行引導,具體可以表現為選擇想推薦給學生的書籍或文章中的幾個精彩部分講給學生們聽,吊起學生的胃口,這樣將有助于他們在后續居家閱讀中注意力的集中。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避免“高開低走”的情況,雖然初中生會憑著興趣被吸引,但是一旦他們發現文章的趣味性比預期要低,就會引起適得其反的效果。除此之外如何為居家閱讀創造良好的環境也是不小的挑戰。自控力是決定居家閱讀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在缺少教師看管的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很難完全集中。選擇家中簡單安靜的角落,并將自己的手機、電腦、零食等全部放到視線以外鍛煉他們閱讀的注意力會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實際的課堂中學生能集中注意力是因為課堂上沒有讓學生分心的物質條件,那么為了達成同樣的條件,清空視線內與閱讀無關的東西就能夠更好地提升閱讀的質量和效率,讓學生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閱讀中來。因此,在居家閱讀之前擺正學生的心態并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根本基礎。
2.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讓學生達到閱讀量的積累。為了提升居家閱讀的效果,教師也要注意學生在家中閱讀資源的豐富程度。學生在學校的閱讀量終究有限,因此為了完成閱讀量的積累,學生在家里必須實現大量閱讀。對于一些家里藏書沒那么豐富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發揮云閱讀的優勢。當今的時代有著強大的互聯網背景,任何書籍都可以在網上搜索并閱讀,因此教師可以在網絡上開設一個班級共享平臺,將自己認為對學生有益的閱讀資料上傳到平臺上,學生可以隨時搜索。除了書籍,學生也可以利用紙媒或者互聯網提供的實時信息不斷補充閱讀資源,比如大量閱讀新聞類文章,社會生活類文章等等。當他們的閱讀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對語文的理解自然就會與以前不同。
3.布置相應的閱讀計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在進行居家閱讀時一定要有計劃地閱讀,否則就只能單純地滿足閱讀量,無法得到收獲。因此在閱讀之前布置相應的計劃,不僅能夠提升居家閱讀的緊迫感,對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有著很大幫助。具體來說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自己設定自己的居家閱讀計劃,可以同時規劃一個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長期計劃是對學生整體閱讀量和閱讀目的的掌控,而短期計劃是為了讓學生切實地達到長期計劃。最簡單的短計劃是今天讀多少頁,而長計劃是這本書要利用多少天讀完。這樣的計劃是學生對自己的居家閱讀任務負責任的體現,為了避免學生對居家閱讀松懈,也為了確保學生按時展開居家閱讀任務,制訂計劃的環節是不可缺失的。至于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一點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平時課堂上的教育理念來執行。具體表現可以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看到一些精彩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變為己用,并將自己的感悟寫在令自己產生感觸的文字旁邊。這一過程主要依靠教師在平時的閱讀課堂中的教導成果,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養成在閱讀時“不動筆不讀書”的好習慣,并且能夠有效避免學生不進行思考就進行閱讀的行為產生。因此像這樣引導學生布置相應的閱讀計劃,同時輔助以良好的閱讀習慣,方能使居家閱讀的效果最大化。
4.落實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在家也能自行挖掘文章的精髓。由于學生在進行居家閱讀時教師無法像在課堂上一樣當面指導,所以教師要傳授學生獨自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在家也能自行探究文章的精髓。大多數學生在閱讀初期都只是單純地憑著興趣去閱讀,無法真正融入文章之中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因此為了真正做到讓學生讀有所得,改善閱讀方法是必要的。有效的閱讀方法不僅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大限度的閱讀記憶,還能幫助學生深層挖掘文章內涵,從文章中學習更多文學知識,這也是閱讀的意義所在。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要做到三方面內容的結合:泛讀、精讀和記錄。具體來說,泛讀就是瀏覽,即是讓學生先對標題和文章大綱進行掌握,因為了解文章想表達的含義是閱讀的基本目的。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篇幅較長但讀起來比較輕松的文章,幫助學生在節約了居家閱讀時間的同時也能有所收獲。因此將泛讀放在閱讀方法的首位能為后續方法創造基礎條件。其次就是精讀批注。從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方面來看,僅依靠泛讀的量來堆砌是不夠的。因此為了達到理解作者情感、學習文章的優點所在,可以通過深入挖掘文章來達到預期的閱讀效果。在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的前提下將自己放在作者的角度進行思考,通過逐行掃清閱讀障礙,就能夠慢慢地體會文章的精髓所在。而在此條件下記錄下文章的精髓,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文章優點的印象,很容易產生文學素養的深度共鳴。因此,良好的閱讀方法不僅能避免學生走閱讀的彎路,同時還能提升學生對閱讀的理解深度,促進學生綜合能力進一步提升。
5.根據個人閱讀習慣以及性格特點,構建屬于自己的居家閱讀模式。教師也要指導學生根據個人閱讀習慣構建屬于自己的居家閱讀模式。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天性的不同決定了閱讀方法的多樣性。尤其是在居家閱讀中,更多的自由性意味著在適合自己的閱讀模式下效率的提升。因此構建屬于自己的居家閱讀模式對整體閱讀效果來說是有著很大助力的。具體表現為根據自己的性格進行正確的選擇。安靜的學生偏向一個人默默地閱讀,開朗的學生喜歡邀請朋友到家中一起閱讀。這些都是基于性格做出的主動選擇,而這些選擇會加快學生沉浸于閱讀的速度,向著高效率的閱讀收獲而前進。同時學生也可以作進一步的調整:獨立閱讀時有感情地朗讀,多人閱讀時嘗試情景再現等。像這樣多樣化的閱讀模式強化了學生整體居家閱讀的層次,起到了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并推動學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作用。由此可見,基于個性構建屬于自己的居家閱讀模式不失為提升自己閱讀能力的捷徑。
總而言之,為了達到農村初中生的居家閱讀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課外閱讀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居家閱讀習慣,讓學生在家進行有效的閱讀。同時,教師也要聯合家長,讓家長成為孩子居家閱讀的督促者。相信農村初中生的語文素養能夠漸漸因此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晨.核心素養視閾下農村初中生語文課外閱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2]藍柳金.讓讀書成為習慣? 用閱讀滋養心靈——淺談農村初中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途徑[J].新課程(中),2017(12).
[3]唐龍建.興趣引導? 強化課外閱讀,提升農村初中生語文水平[J].文理導航(上旬),2014(6).
[4]丁秀芳.讓學生智慧地閱讀——初中生課外閱讀現狀調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