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樂
【摘要】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讓學生感悟文言文的魅力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學生通過每天閱讀《烏有先生歷險記》并訓練,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行理解常見的淺顯易懂的文言文,輔以課外多形式鞏固延伸,對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文言文;自主;閱讀
文言文一直是高中生學習的難題所在,我們課題組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這一主題,精心策劃,摸索改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指導方法,現述于此,請指正。
一、每日堅持訓練
利用《烏有先生歷險記》進行文言文基礎訓練。《烏有先生歷險記》是張孝純先生為高考復習撰寫的。這篇文言文不僅是一篇生動的故事,而且是一套富有創造性的文言知識的復習和練習題,囊括了中學課本中幾乎全部文言知識,學生每日翻譯兩到三句,并把句中出現的文言知識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句式、常見虛詞、固定格式等進行歸類,并與課本中出現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如“叩門而人皆弗之內”句,“內”同“納”,在《鴻門宴》中有“距關,毋內諸侯”一句,“內”也同“納”,這就加深了印象。完成一輪學習后,讓學生再做文后的練習,這樣可以培養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習慣,達到形成思維連續性與加強基礎積累的效果。
二、 課堂自行解決
其實,學生對文言文是有一定的理解的,只要給予一點引導,學生就能自主學習與探討文言文的意蘊。因此,我們讓學生自主獨立完成。
1.小組合作。對于一篇完整的文章,小組成員每人負責一段,利用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然后在課堂上把這一小段意思講解給其他成員。其他成員對于不理解的內容提出疑問,該同學負責解答,如果不夠詳盡或者未能說清楚,可以小組共同討論。
2.課堂勘誤。在小組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對學生仍然存在的未解決的問題,由小組長提出來,教師挑選一位同學當小老師,對這些問題進行講解分析,教師作適當的補充與延伸,同時允許同學提出不同意見。
3.練習檢測。課后利用作業、測驗等形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進一步讓小老師對內容未徹底理解的同學進行跟蹤輔導。
以上做法讓每一堂文言文閱讀課都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度過,學生參與面更廣了,互相交流的機會多了,更積極主動地探討文言知識。
三、課外鞏固延伸
溫儒敏先生說:“語文課講得精細、瑣碎,學生卻缺乏自主閱讀,特別是往課外閱讀延伸。語文教學有必要回歸本義——就是多讀書、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因此應當開闊眼界,學習文言文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與理解文言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我們有意識地利用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課外閱讀。如《禮記》中的名篇《禮運》《學記》《中庸》《大學》的名句選讀,四大名著片段選讀,《史記》名篇選讀,等等。
為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掌握情況的了解,除了常規的檢測之外,還應用了一些課外的文言文資料,來檢測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果,同時利用演講比賽、知識競賽、專題研討等方式,測試學習成果。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激發,學習的氛圍更濃了,效果自然就出來了。
參考文獻:
[1]徐林,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北京,《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7(4):112-11
[2]朱志紅,古詩文教學淺談,河北,《學周刊》2011(9):57-57
[3]李媛,邱麗娟 ,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現狀解析,湖北,《文學教育》2010(14):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