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代社會大環境下,各種新的思想觀點和價值取向層出不窮,高校學生身處其中,無時無刻不接受著沖擊。受某些利益的驅使,高校學生很容易受到錯誤的引導,因此,在高校范圍內全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在眉睫。藝術類院校由于其特色明顯的專業性和指向性,學生也都極富個性且目標追求較高,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更為深入。藝術院校作為培養文化藝術新人的重地,“課程思政”建設尤為重要,在狠抓藝術專業課程的同時,思想政治課程也絲毫不能放松。當前是一個網絡時代,各類新媒體技術手段不斷的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如何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導向,怎樣去借用各類新媒體技術以媒介,在藝術院校范圍內大力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對大學階段的“課程思政”進行新的詮釋,培養合格的新時代文化藝術新人,是當前藝術院校展開“課程思政”工作的重點。本文將從何為“三全育人”,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以及怎樣利用新媒體技術去進行教育方法革新幾方面展開探索。
關鍵詞:藝術院校; 課程思政; 新媒體技術
一直以來,習總書記都非常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藝術院校作為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僅僅影響著學生的個人綜合素養,作為新時代文化藝術新人,一定程度上還影響著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如何加強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影響,實現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新理念新要求應運而生。借助“三全育人”的實踐目標,全面推進藝術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在學好專業課的基礎上,把思想教育貫穿于整個學校教育中。習總書記提出的借用新媒體技術讓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與信息技術的工作方針,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工作要求
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當今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最新指導思想。想要依托以這一理念為背景進行藝術院校的“課程思政”工作的探索,就必須要對“三全育人”理念進行正確解讀,理解其內涵要求。
1、全員育人。指的是作為育人工作的主體,不僅僅包括各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任課老師和班級輔導員,還要將工作開展輻射到整個學校的各級管理干部以及所有的專業課任課老師。全員擔負起學生的思想指導教育工作同時,明確不同角色的定位分工,通過理論知識傳授和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指導來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引導。
2、全過程育人。在傳統的育人觀念中,高校對于學生的教育引導往往只局限在有限的課堂中,不管是課程的學習,如何接觸社會或者是日常生活的指導,基本都是集中在課堂教育時教給學生。但是目前課堂之外的社會經歷對于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可以改變學生的價值觀,所以,高校的育人過程要跳出單純的學習過程,逐步涉及到學生的課余生活,社會實踐活動等中去,多維度開展工作。
3、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就是要求學校不能把育人的任務只局限于學校內部,要充分發揮各種外部資源的作用,利用政府幫扶,社會效應,家庭互動等多方面資源整合應用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二、以“三全育人”為背景,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不單單是要在高校設置思想政治教育課,而是要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階段的學習過程。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充分挖掘每一門課程本身所帶有的思想政治內涵,并巧妙地的與課堂專業知識相結合,把思政教育與正確的價值觀念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書,還要育人,讓“課程思政”建設變的潤物細無聲。
1、“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現代科技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種新思潮和價值觀念充斥在高校學生身邊,很多學生的思想建設出現了一定偏差。盲目追求個性突出,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利益,集體觀念開始變得淡薄。在學習過程中眼高手低,不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在課外實踐或者實習過程中拈輕怕重卻還追求高物質回報。尤其是藝術類院校的學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更大,他們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很容易會被金錢蒙蔽雙眼,或者被利益所驅使,更要及時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重塑正確的價值觀。
2、“課程思政”建設目前存在的問題。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都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作為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學生聽課往往只是為了拿學分,根本沒有認真的去學習。同樣,任課教師也對自己所教授的課程缺乏重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教學方法枯燥乏味,理論傳授脫離了實際生活,令學生更加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失去了興趣。藝術類院校的學生專業性尤為突出,學生經常會把絕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專業中去,更加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在教師的層面就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還缺乏機制完整的評價體系,管理考核工作不夠細致,教師很難從學生那里得到真實有效的反饋內容。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跳出思想政治建設要在思想政治課堂上進行的圈子,全體老師都行動起來,把“課程思政”建設貫穿于全部課堂,輻射到學生的課下生活以及社會交往中去,利用好各種渠道,培養全面型人才。
3、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首先要轉變教師的觀念。教師是高校開展人才教育的關鍵,“課程思政”建設離不開教師的推進,只有教師的育人意識有了提高,能把思想政治建設教育貫穿于自己的整個課堂以及生活輔導中,不僅僅能夠為學生授業解惑,更要善于對學生進行傳道,“課程思政”建設才能取得效果。其次要提高教師個人素養,重視師德。學高為師,身正是范,高校教師只有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覺悟,有正確而鮮明的價值觀念,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才能實現言傳身教,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再者,尋找新的“課程思政”教學形式。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的被動聽課變為主動學習,把常規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三、新媒體技術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影響
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信息更迭非常迅速,已經進入了全新的新媒體技術時代。新媒體技術不僅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變著高校的教學方法。把新媒體技術應用于“課程思政”建設,對高校的傳統政治思想教育是一種模式上的創新。要適應新時代,就要平衡新媒體技術應用與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之間的關系,構建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利用智慧化的教學工具,為高校開辟一條高效可行的教學之路,來培養優秀人才。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新媒體技術帶給了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巨大的沖擊,能否在良莠不齊的信息內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種考驗。藝術類院校學生受專業影響,在學校課堂之外接觸的各類不同的價值觀念更加的難以明辨,這就更要學會正確借用新媒體技術,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價值觀。
(一)、目前新媒體技術應用于“課程思政”建設在藝術類院校中面臨的問題。
1、新媒體技術擁有其他教學方式不可比擬的新穎性,能夠利用互聯網打造智能化互動方式。作為全新的教學模式,新媒體技術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需要很長的適應階段。在傳統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課堂上,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還是由教師講授知識點,學生負責記下來,完成考試即可。在各類專業課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只就課程內的專業知識進行互動,往往也不會注意到蘊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一定程度上,傳統的教學觀念阻擋了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之路。想要利用智能化的教學手段,就要適應新媒體技術對課堂帶來的改變,教師要把課堂的重心轉移到學生身上,讓學生作為主體出現,加強師生間的互動。
2、高校學生正處于年輕富有活力的階段,對于新生事物接受的非常快。借助新媒體技術,學生接觸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大學生的三觀尚未成形,對于外界的鑒別能力還很薄弱,在擁有自己獨特看法的同時還會伴隨著一些錯誤的觀點出現。藝術類院校的學生接觸到的新媒體技術帶來的信息更加的紛雜多元,也會讓學生的自我管控能力受到影響。這些都影響著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的工作中,實施難度也更大。
(二)、怎樣在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應用新媒體技術
1、教師要提高認識,成為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力量。教師在互聯網大潮指引下,要緊跟時代的潮流,對教學理念進行創新,利用先進的智慧型教學工具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借助新媒體技術的互動性和各領域的交叉性,實現在進行專業課授課的同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把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實現課堂的育人目的。幫助學生分辨不良信息,提高學生的自制力,汲取有意義的知識,來塑造學生的三觀。
2、學校要全面落實三全育人原則,堅持新媒體技術為思想道德教育所用,打造全新的思想政治課堂。不僅要在課堂教育過程中實現“課程思政”建設,還要借助其他新媒體方式如微信公眾號,釘釘,班級管理群等展開工作,實現協同育人。
基于“三全育人”背景的“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是對教師政治思想與專業能力的考驗,也是當今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需求。時代在發展,對藝術類院校學生的培養要求也在不斷變化,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為藝術類院校帶了機遇,也伴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培養出政治思想堅定的優秀全面型人才,還需繼續在實踐中探索,尋找經驗。
參考文獻
[1]金東寒.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J].求是,2017.
[2]周玉.基于“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革新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
[3]“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力提升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
作者簡介:陸淮光,性別:男,安徽淮南人,1986年6月出生,學歷:碩士研究生?民族:漢族;職稱:政工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0年度安徽省質量工程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新媒體條件下藝術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0kcszyjxm135)
(安徽藝術學院?安徽?合肥?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