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林菊潔 孫國忠 孫忠孝
摘 要:國貿專業為廣大外貿類企業培養了大量優質人才,但以《跨境電商操作實務》為核心課程的課程教學仍然存在課程理論內容偏多、真實平臺實訓困難、師資實踐經驗欠缺以及考核評價不夠合理等問題。本文以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學實踐為例,針對以上問題,深入剖析了成因,提出鼓勵教師走進企業、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改革課程教學模式、推進以賽促學促教、更新實踐操作軟件以及創新課程評價方式等改革思路,旨在形成以學生為中心、面向產出的教學體系,科學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達成情況,并反饋于教學過程,實現持續改進。
關鍵詞:《跨境電商操作實務》課程;實踐;教學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和應用,電子商務已經徹底改變了所有商業活動的模式和范圍。國際貿易也不例外,自2014年以來我國跨境電商一直保持著30%以上的增長速度。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額達到了1862.1億元,是2015年的5倍,年均增速高達49.5%。毫無疑問,跨境電商已成為“互聯網+”外貿發展下的一種新形態。在此背景下,各類高職院校紛紛開設跨境電商類課程,以期為行業發展培育相應的優質人才。
一、《跨境電商操作實務》課程概況
隨著我國跨境電商市場的活躍與發展,相關企業的崗位需求愈加強烈。經過行業、企業調研及專業研討及論證,本專業開設了《跨境電商操作實務》、《跨境電商物流與倉儲》、《跨境網絡營銷》和《跨境網絡貿易》等課程,以期提高學生的跨境電商實踐操作能力。其中《跨境電商操作實務》課程開設于大一第二學期,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電子商務基礎》、《市場營銷》和《商務英語》等相關前置基礎課程,具備了一定的經濟管理類相關知識及英語基礎。
課程以某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的業務活動為任務背景,以一筆跨境電商訂單的執行為主線設置了一系列的學習單元和任務。主要涵蓋了第三方跨境電商平臺的比較與篩選、跨境商鋪營銷方案的制定、跨境商鋪的設立、產品的發布、產品及店鋪優化、店鋪營銷活動、訂單獲取、在線發貨、售后服務及客戶關系管理等。
二、課程開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
1.課程理論內容偏多
課程雖然是以跨境業務操作的流程為主線,但是在授課過程中理論知識的講解偏多。根據2015、2016、2017級國貿學生的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76%的同學認為目前的《跨境電商操作實務》課程理論知識講授偏多,例如跨境電商營銷方案創設、跨境物流運費計算、產品標題及關鍵詞設置、跨境電商站外營銷與推廣、客戶關系管理等課程模塊。
2.真實平臺實訓困難
《跨境電商操作實務》課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因此特別依賴于實訓平臺和真實的跨境電商平臺。本課程首輪開設于2016年9月,此時敦煌平臺(www.dhgate.com)還是免費開放的,所有有志于開拓跨境電商業務的企業、個人商家及在校大學生均可在此平臺上創設商鋪、開展跨境營銷活動。因此,大部分學生在課程開設的同時也都在敦煌網上注冊了跨境商鋪,并隨著教師的課程進程開展一系列的跨境電商實踐活動。2016年-2019年間累計獲取訂單60余筆,金額達2096美金,主要銷售產品有手機殼、棒球帽、發飾、嬰童服飾及背包等。
學生在真實平臺上開展實踐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認識平臺上的各項規則,增強服務客戶的意識,充分理解跨境電商實踐操作的各個環節。但是,近年來跨境電商平臺逐漸提高了注冊與運營的門檻,如:亞馬遜平臺的注冊需要有美國公司的稅號;速賣通平臺需要公司營業執照并繳納年費;自2019年以來敦煌平臺雖然允許個人賣家注冊,但也需要交一定的服務費。此類“門檻”給在校大學生的“線上創業”實踐設置了障礙,絕大部分學生無法在真實平臺上注冊賬號,從而降低了創業實踐的積極性。
針對以上困難,學院也購置了相關的跨境類操作軟件。但是,目前市面上的跨境類軟件更多關注于跨境電商的操作流程,缺乏數據分析與效果評估等內容,因此學生們的實踐效果較為一般,并不能很好地適應跨境電商企業的相關需求。
3.師資實踐經驗欠缺
隨著高職院校改革的深入,我院也進入了專業兼并與改革的相關進程。目前跨境電商專業的相關師資主要來自于國際貿易和商務英語等相關專業。這些教師普遍具有非常豐富的理論知識、一定的科研積累以及海外研修經歷,副高及以上職稱的比例高達60%。然而,在跨境電商企業的實踐業務中,平臺的相關規則、平臺數據分析、業務操作步驟及跨境營銷活動都會隨時變動,很多高校教師缺乏這些一線操作技能和電子商務數據分析能力。
4.考核評價不夠合理
目前《跨境電商操作實務》課程的考核主要取決于學生的態度性評價、知識性評價和技能性評價等三個部分。其中技能性評價主要查看學生在實訓軟件及實踐平臺的操作狀況,但是分值相對較低;知識性評價主要取決于學生的課堂作業及單元測試的完成狀況;態度性評價主要是學生課程簽到、問答、討論等表現情況。從考核框架上看,覆蓋面較為全面,但是沒有體現出實踐類課程的特色和亮點,未能科學、精準地評價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并反饋于實踐教學進行持續改進,從而實現教學環節的閉環管理。
三、《跨境電商操作實務》課程改革方案
作為一門操作性極強的實踐類課程,《跨境電商操作實務》應以培養學生跨境電商操作能力為目標,從師資隊伍建設、課堂教學創新、實踐平臺建設和考核方式創新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改革,形成以學生為中心、面向產出的教學體系,科學精準評估學生的實踐能力達成情況,并反饋于課程教學。
1.鼓勵教師走進企業
目前本專業的一線專職教師主要來源于高校,雖然有較高的高級職稱比例及海外研修背景,但是比較缺乏跨境電商企業的實踐經驗。這一問題也是大部分高職院校共同面臨的難題。通過對省內外相關高職院校的調研,我們發現不少兄弟院校已經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如南京某高職院校跨境電商專業要求所有專任教師必須輪流去浙江義烏某跨境電商產業園開展為期3個月的企業實踐鍛煉;浙江某職業院校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們的跨境電商和國際貿易實踐操作技能,實現“教中學”與“干中學”,已經注冊了一家外貿公司,由學校老師帶領學生開展外貿及跨境電商業務;蘇州某高職院校將跨境電商學院開設在產業園區內,學生們必須在企業參加頂崗實踐才能獲得相應的課程學分。因此,要鼓勵專任教師走出課堂,走進企業一線去;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團隊開展跨境電商的實戰活動;鼓勵老師參加行業舉辦的跨境電商會議及講座,充分了解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動態,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2.加強校企深度合作
實踐是強化理論知識最有效、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學生們跨境電商相關技能的提升和鞏固都離不開實踐環節。目前課程的實踐環節主要依賴于跨境電商實訓軟件及敦煌平臺,然而跨境電商企業多采用eBay、Amazon、Ali-express、Lazada、Shopee、Wish等平臺開展跨境業務。解決這一不足的主要方式還是依賴于“校企合作”,目前不少學校開始了“引企入校”或者入駐企業產業園等做法,這一方面解決了學生“實踐少”、“實踐難”的困境,另一方面有利于老師們走出校門,參與更多的企業實踐,是校企合作、共建雙贏的一個關鍵性舉措。
3.改革課程教學模式
作為一門操作性極強的實踐類課程,課程組在集體備課時要以任務為導向設置學習內容,不再以知識點為導向設置學習內容。其次,要與實踐平臺相結合。以產品信息發布為例,首先需要學生選擇產品的類目,然后逐條發布相關信息如,產品標題、產品的關鍵詞、產品的規格、屬性以及產品詳情頁等。以產品規格與屬性設置為例,學生們在設置規格的時候會混入“style”、“model”、“large”等單詞,在屬性的選擇上也不太理解相關單詞的含義存在“亂選”的現象。在教學當中,可以先讓學生去實踐平臺發布一條產品信息,然后結合其產品發布中存在的問題,再開展相關教學,從而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和啟發性。
4.推進以賽促學促教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技能競賽不僅能提升教師們的教學水平及學生們的業務操作技能,還能促進同類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進而推進跨境電商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是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課賽融通能促進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課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設”。
近三年來,我院國際貿易專業正處于轉型階段,為了提升學生技能競賽水平及業務操作能力,本專業全體教師在技能競賽上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汗水。帶領學生參加了三種類型的技能競賽,分別為互聯網+國際貿易綜合技能競賽、全國跨境電商技能競賽及全國國際貿易職業技能競賽,取得了不少成績。其中,2018年、2020年均獲得了江蘇省互聯網+國際貿易綜合技能二等獎,2019年獲得了江蘇省互聯網+國際貿易綜合技能一等獎,取得了入圍國家級比賽的資格,并于同年5月取得了全國互聯網+國際貿易綜合技能競賽國家三等獎,取得了本專業創始以來的最佳成績;2017年、2018年分別獲得了全國跨境電子商務技能競賽二等獎;2017年、2019年還分別獲得了由國際貿易協會主辦的全國國際貿易職業技能競賽二等獎。
在參加全國跨境電子商務技能的校園選拔賽階段,我們鼓勵本專業所有學生集體參加。2017年-2019年間累計有93名同學通過了比賽,獲得了由工信部頒發的《助理跨境電子師》證書。通過此類技能競賽,不僅鞏固了學生們的國際貿易基礎知識、掌握產品選品及發布技能、產品價格核算技能以及跨境物流、跨境支付等操作技能,還增強了指導教師的跨境電商實踐操作能力,選拔培育出優秀學生進一步開展跨境電商創新創業類活動。
5.更新實踐操作軟件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高職院校要自2019年開始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該政策充分表明國家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精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某外貿集團經理介紹,目前常州跨境電商行業人才缺口較大,涉及崗位有跨境電商運營、客服、美工、售后、產品經理及物流倉儲等;技能需求主要涵蓋國際貿易、英語及小語種、美工、物流及計算機技能。因此,更加精準地培育出企業需求的一線跨境電商人才已成為本專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目前我院已成為跨境電商1+X證書的試點院校單位,希望通過建設期能夠更好地實現“課證融通”、“書證融通”,并配備相關實訓軟件,通過跨境電商相關技能的模擬仿真,提升學生實戰能力,為企業培養更多高技能型人才。
6.創新課程評價方式
在目前課程的考核方式中雖然也非常重視實踐環節:如店鋪實際操作狀況評分占20%;實訓軟件操作環節評分占10%;獲得跨境電商類技能型證書可給予3分至5分的課程附加分。但是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這樣的考核方式還不夠靈活和創新,難以精準評價學生們的實踐能力達成情況。在考核中我們也看到很多同學獲得了海外訂單,但是訂單尚未完成時課程已經結束考核;也有少部分同學會在課程結束一段時間后獲得訂單,但是由于課程已經結束,學生們基本上都不會再發貨完成訂單的后續事項。總而言之,目前的考核方式尚不能很好地激勵學生們持續實踐與創新的意愿。此外,后續《跨境電商數據運營》、《跨境網絡營銷》和《跨境電商物流與倉儲》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需要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為此,本專業擬開設創新創業實踐課程并賦予學分,對學生在三年學習中參加的技能競賽、創業實踐、頂崗實習等活動及獲得的業績進行綜合考核,形成一個持續型、累積型的考核方案,鼓勵學生以賽促學、進入企業一線實踐,鼓勵學生們進入跨境電商類相關企業開展頂崗實習。
四、結語
《跨境電商操作實務》課程目前還處于改革與轉型階段,無論是師資、教材、課程設計、實訓軟件及考評方案等都有待不斷改進。應以學生為中心,建立面向產出的教學體系,加大校企合作深度、提升專兼職教師的一線操作技能,鼓勵和帶領學生參加跨境電商類技能競賽,推進學院軟硬件環境的不斷改進和完善。通過科學精準評估學生的實踐能力達成情況,研究新生的外貿形態并反饋課程教學以實現持續改進,從而培育出企業需求的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使學生緊跟跨境電商迅猛發展的步伐,成為符合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夏愛玲.“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跨境電商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J].電子商務,2018(001):62-63.
[2]張宗英.跨境電商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徑[J].對外經貿,2018(003):P.132-136.
[3]黃昀.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院校跨境電商課程改革與實踐——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044):271-272.
[4]李玫瑰,連序海.基于企業需求的山東省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2020(8).
[5]左鋒.基于DQP的成果導向跨境電商物流業務操作課程開發[J].對外經貿,2019(03):131-135.
[6]傅利利.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國貿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構與實施[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20):287-288.
作者簡介:王迪,女,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業經濟學及跨境電商;林菊潔,女,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跨境電子商務及物流管理;孫國忠,男,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學改革及市場營銷;孫忠孝,男,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跨境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