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經濟出現新常態,正面臨著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中國所面臨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戰主要集中于勞動力供給、產業結構、內需經濟、生態環境和國外勢力五個方面,針對上述挑戰,我國近幾年在經濟方面已做出重大調整,采取了眾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與此同時,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在助力我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也具有重要意義,由此提出了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專業素養,提高創新能力、助力脫貧攻堅,實現經濟增長厚積薄發三種路徑,以期提升青年大學生在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所起到的助力作用。
關鍵詞:中等收入陷阱;經濟新常態;青年大學生;責任擔當
中國于1978年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中國經濟迅速崛起、飛速發展,僅用短短近32年的時間便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到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跨越,有專家預計,若能夠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將在2025年進入到高收入國家行列。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經濟出現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經濟增速不斷放緩,正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中國所面臨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戰愈發嚴峻。
一、淺析“中等收入陷阱”理論
世界銀行按年人均GNI(國民總收入)為標準,將世界各經濟體分為低、中、高三個收入行列。“中等收入陷阱”理論是世界銀行通過研究分析以拉美、東亞等地區為主的眾多中等收入經濟體在向高收入經濟體跨越時的艱難處境所得出的重要理論。2006年世界銀行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指的是許多經濟體在進入中等收入行列后,經濟長期增長緩慢甚至處于停滯狀態,或處于經濟增長與回落的循環狀態之中,長期徘徊于中等收入區間,難以進入高收入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拉美、東南亞等地區的國家以勞動力、土地等資源豐富且廉價為優勢,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吸引外資注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再加上政府的積極作為,經濟迅速發展,先后進入中等收入行列,然而經濟的發展使得勞動力工資不斷上升,其優勢逐漸喪失,眾多發達國家開始將外資轉移到勞動力更為低廉的地區,且許多國家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存在缺陷、調整困難,風險應對能力不足,加之缺乏適應現代市場高速發展的創新能力,大多數中等收入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部分國家停滯在中等收入行列已有數十年。由此可見,能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將是一個關乎國家命運、國家興衰的重要關鍵點。
“中等收入陷阱”理論的提出為眾多中等收入經濟體敲響了“警鐘”,突出強調了其對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實現國家富強的重要性,這個“陷阱”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分水嶺,平穩跨越則國泰民安,一旦失敗將深陷其中,損失慘重。
二、中國面臨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長期的高速增長,在1979-2010年間,中國實現二元經濟的充分發展,造就了“中國奇跡”。2010年,中國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正式進入到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它標志著中國現代化進程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經濟發展水平邁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社會進步將要面臨一次新的跨越”【1】,這也意味著中國將面臨新的考驗和更加嚴峻的挑戰。
2014年在APEC峰會上首次對中國經濟新常態做出全面闡釋,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通過研究分析眾多中等收入國家的經驗可知,我國正面臨著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關注我國將如何應對“中等收入陷阱”挑戰。
當前我國主要面臨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戰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人口紅利逐漸喪失。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便是失去了二元經濟發展的根本條件——人口紅利,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出現了生育率下降、總撫養比上升,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等現象,勞動力供給不足,人口老齡化嚴重,這對經濟持續增長造成了較大阻力;二是產業結構失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大,長期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粗放型經濟,競爭力較弱,第一產業生產效率低下,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所占比重較小,且近年來國際競爭愈發激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已喪失,產業結構亟需轉型升級;三是內需增長基礎薄弱,下行壓力尤為明顯。目前中國依舊是世界主要國家中消費率較低的國家,受傳統思想等因素影響,我國居民大多傾向儲蓄而非消費,“消費需求與經濟發展之間未能形成良性循環,嚴重影響到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2】;四是生態環境方面的制約。改革開放中,我國出現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五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華采取的種種限制措施。中國的和平崛起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警惕,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頻頻被提及。
針對上述挑戰,我國近幾年在經濟方面已做出重大調整,采取了眾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主動規避“中等收入陷阱”,如放開二孩政策以增加勞動力供給,延緩勞動力短缺;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以優化經濟發展結構,提高創新能力,實現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的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建設、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以縮小收入差距,激發內需活力;建設生態示范區、完善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打造“綠水青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共贏,樹立大國形象等等,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我國能夠順利跨域“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新常態下青年大學生助力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徑分析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一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擔負著重要的時代使命,在助力我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理想信念
助力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青年一代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集中反映,體現在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是否自覺主動、發自內心的承擔起對他人、社會、國家的責任與義務,主要要求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間交流日益密切,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特征顯著,當前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想在我國廣泛傳播,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不斷滲透,正極力抹黑中國、污蔑中國,這不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負面影響,還深刻影響了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威脅了青年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對此,青年大學生應堅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與文化自信,在實踐中觀察中國、深入了解中國發展現狀,增強社會責任感,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為指導助力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二)強化專業素養,提高創新能力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被放在首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改變經濟增速下降、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根本途徑。青年大學生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后備軍,創新能力不可或缺,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建設發展,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
青年大學生提高創新能力,首先需要注重專業理論的學習,強調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科學知識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為提高創新能力奠定基礎;其次要樹立創新精神、培養創新意識,鍛煉創新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觀察、思考與總結,學會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激發創新的靈感;第三,注意總結前人創新的經驗與教訓,避免“走彎路”;最后,善于利用已有條件,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各種創新、創業活動,積極進取、敢于超越,為國家創新能力發展提供青年智慧。
(三)助力脫貧攻堅,實現經濟增長厚積薄發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也是化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之舉,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在助力“脫貧攻堅”中任務艱巨。
2021年是我國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年,這一年對我國該如何防止致貧、返貧,鞏固脫貧成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青年大學生應積極作為,學習脫貧相關政策,了解我國脫貧現狀,無論身處貧困地區還是較發達地區、身處鄉村還是城市,都應發揮青年力量,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鄉村基層,大力宣傳國家脫貧思想,轉變部分群眾的脫貧致富觀念,探索脫貧致富和預防返貧方法,推動鄉鎮企業發展,強化脫貧擔當,為在疫情形勢下助力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決經濟增長的后顧之憂貢獻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鄭秉文.“中等收入陷阱”與中國發展道路——基于國際經驗教訓的視角[J].中國人口科學,2011,(01)
[2]陳斌開.收入分配與中國居民消費——理論和基于中國的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2,(01):33-49.
作者簡介:
張晶晶(2000-),女,遼寧 朝陽人,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政治教育。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