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倡 姜衛兵 黃沁銘 何蘭 宋居宇 魏家星



摘要:基于對特色田園鄉村的實地調研,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從產業發展、景觀營造、文化表達、環境改善4個層面構建了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成效評價體系,并對江蘇省蘇南地區10個特色田園鄉村項目的建設效益進行評價分析,并針對目前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存在的不足,提出打造特色產業、構建產業體系,堅持生態優先、優化環境品質,立足地域文化、強化系列表達,重視人才培養、完善管理模式等4點優化策略。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蘇南地區;特色田園鄉村;調研評價;優化策略;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01-0013-07
作者簡介:龔倡(1994—),女,河北晉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鄉村景觀評價與規劃設計。E-mail:gongchang828@126.com。
通信作者:姜衛兵,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E-mail:weibingj@njau.edu.cn。
2017年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建設總體要求,制定了鄉村振興“三步走”階段性目標和任務,努力全面實現農村強、農村美、農村富的美好藍圖[1]。2017年6月,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田園鄉村,打造鄉村振興的江蘇樣板。3年的時間里,全省共申報立項136個建設試點村莊,其中19個已完成驗收,初具規模。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近年來江蘇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與路徑選擇,同時也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城鄉融合發展的積極舉措[2]。由于發展尚在起步階段,目前學術領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概念內涵[3]、形成機制[2,4]、規劃策略[5-8]等方面,而關于特色田園鄉村綜合評價的研究仍為空白。蘇南地區是江蘇省經濟最發達、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地區,鄉村建設整體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其特色田園鄉村的建設和發展對于江蘇省乃至華東地區有著示范和啟示作用。因此,筆者以江蘇省蘇南地區10處特色田園鄉村為例,通過實地觀察、走訪調研,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所選案例進行細化評價,針對評價結果反映出的問題對特色田園鄉村的開發建設提出優化提升策略。旨在豐富特色田園鄉村的理論研究,為后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開發、改造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參考和正確方向。
1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研究區域概況
蘇南是江蘇省南部地區的簡稱,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長三角洲中心,東靠上海市,西連安徽省,南接浙江省,由南京市、無錫市、常州市、蘇州市、鎮江市5個市組成。蘇南面積約為江蘇省總面積的3/10,城鎮人口占比已超過當地人口的75%。蘇南地區是江蘇省經濟最發達的區域,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達到了53956.76億元。它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和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旅游資源豐富,擁有17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16個國家級5A級景區。目前,蘇南地區共有63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莊,其中南京市江寧區觀音殿村等11個村莊已通過建設驗收,獲得正式命名,成為首批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
本研究結合實地調研和資料收集,從中選取了10個特色田園鄉村項目(包括南京市4個、常州市3個、蘇州市3個)作為典型的調研案例進行研究。所選案例基本信息和區位分布見圖1、表1。從樣本來看,各村莊在區位、規模、地貌特征以及產業發展模式方面存在差異,已基本涵蓋了江蘇省蘇南地區所有特色田園鄉村的類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2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來源于實地踏查、資料收集,其中包括《江蘇省統計年鑒》、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政府官網資源。
2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成效評價體系構建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適用于多指標元素分析,實現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9]。本研究采用此方法構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評價指標體系。
2.1評價指標的選定
本研究在充分了解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針對特色、田園、鄉村的3項內涵以及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6點目標,結合實地現狀調研,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行性和定性定量相結合等原則,初步擬定評價指標。并通過征求專家意見對指標進行篩選和補充,最終確定產業發展、景觀營造、文化表達、環境改善4項項目層指標,9項要素層指標和37項因子層指標(表2)。
2.2指標權重的確立
2.2.1構造判斷矩陣
基于最終計算得到的綜合評價分值,運用模糊分析法對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成果進行評判,通過參考國內分類標準確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成效評價的4個等級,分別為Ⅰ級(>80%)、Ⅱ級(>70%~80%)、Ⅲ級(>60%~70%)、Ⅳ級(≤60%)(表4)。評價結果的分級能更加形象地反映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基本情況,有助于發展區位背景相似的鄉村之間的橫向對比,便于對各鄉村優弱勢項目進行客觀的研究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權重結果分析
根據權重分配結果,評價體系中項目層權重值排序為產業發展(0.3620)>景觀營造(0.3264)>環境改善(0.1632)>文化表達(0.1485)。其中產業發展要素層權重排序為農業產業(0.2172)>文旅產業(0.1448);景觀營造要素層權重排序為聚落景觀(0.1343)>生態景觀(0.1070)>田園景觀(0.0851);文化表達要素層權重排序為物質文化(0.0891)>精神文化(0.0594);環境改善要素層權重排序為村容優化(0.0979)>環保設施(0.0653)。
權重的分配結果符合特色田園鄉村的基本內涵與要求,對于特色田園鄉村而言,產業發展是其建設的首要目標與基礎,處于優先位置;景觀營造、環境改善、文化表達是建設中的重點任務及方向,同樣十分重要。
3.2實證分析——以蘇南地區為例
結合評價指標和權重結果,對蘇南地區10個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成效進行評價打分并劃定分類等級(表5、表6)。可以看出,現階段鄉村建設效果均已合格,所有案例項目綜合得分均達到3分以上,綜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徐家院村(4.27)、塘馬村(4.10)、禮詩圩村(4.00)、北華翔村(3.87)、牛馬塘村(3.86)、壟上村(3.76)、黃墅村(3.74)、三株浜村(3.74)、觀音殿村(3.67)、小茅山腳村(3.25)。整體來看,10個選調案例村莊總體建設水平較好,也各有亮點和不足。
3.2.1建設水平較高(Ⅰ類)特色田園鄉村項目
Ⅰ類特色田園鄉村包括徐家院村、塘馬村和禮詩圩村。徐家院村在4個層面上發展相對均衡,綜合得分在4分以上,綜合水平最高。塘馬村在文化表達、產業發展方面表現突出,景觀營造、環境改善稍有不足。禮詩圩村整體建設水平較高,尤其產業上成效最優,以水八仙特色產業為基礎,推進農旅融合,但村莊部分建筑風格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綠化面積較少,故景觀營造方面得分稍低。通過對比后發現三者共同優勢表現為(1)農業產業特色鮮明,產品研發類型較多,產業融合程度較高;(2)生態環境狀況良好,鄉村景觀特色突出,公共服務水平較高;(3)鄉土風情氣息濃郁,文化特色挖掘充分,傳承發展模式新穎。
3.2.2建設水平中等(Ⅱ類)特色田園鄉村項目
Ⅱ類特色田園鄉村為北華翔村、牛馬塘村、黃墅村、三株浜村、壟上村、觀音殿村。從指標得分中可以看出,北華翔村與牛馬塘村較為相似,分別以獨具地域特色的臘肉和山芋作為優勢產業,產業發展項得分較高。但這2個村仍有部分項目正在建設完善中,因此影響了最終評價分數。黃墅村環境改善方面存在不足,水體、街道的衛生質量有待提升、閑置空間的利用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株浜村與壟上村在得分上較為接近,2個村村容景致優美,設施配套齊全,有各自的農業主導產業但特色挖掘不足,文化彰顯較少。觀音殿文旅產業發達,生態環境優良,項目體驗豐富,但農業產業較為薄弱,加之原住民大部分搬遷,鄉村原有的特色流失,發展相對商業化。
3.2.3建設水平一般(Ⅲ類)特色田園鄉村項目
小茅山腳村屬于Ⅲ類特色田園鄉村,從分數上看已基本達到建設要求,但較于前者分數略低,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小茅山腳村生態資源稟賦好,地理位置優越,周邊旅游景區眾多,目前建設重心在景觀營造和環境改善上,成效顯著。而村域的產業、文化特色一般,產業融合度不高,文化慶典活動較少,存在明顯短板,今后需加強完善這2個方面的規劃內容。
3.3問題分析
從評價結果來看,所選案例項目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問題:(1)農業與鄉村風貌特色不突出。部分村莊忽視了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的重要作用,將產業規劃的重心轉移到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過于依靠外來機遇及社會資本,鄉村發展模式存在局限。如小茅山腳村雖擁有茶、竹產業,但在產品開發、品牌塑造、產業融合方面做得不夠。觀音殿村注重旅游產業的發展,農業產業相對薄弱,且鄉村田園景觀的原真性與自然性體現不足。(2)景觀與環境管理維護不到位。部分村莊缺乏對基礎設施、歷史遺存物品的保護管理,如北華翔村的機耕路面破損比較嚴重,村莊外圍河道原駁岸坍塌,存在安全隱患。黃墅村里尺橋周圍雜草叢生,石板破損殘缺,保護現狀堪憂。(3)文化內涵挖掘不足。部分村莊民俗文化活動、文化空間載體較少,對鄉村本土文化的重視有待提高。(4)鄉村發展模式不成熟,缺少專業人才。鄉村治理中農民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有待進一步提升。
4對策建議
根據評價指標問題分析以及現場調研民意反饋,提出以下相應的優化提升策略,旨在平衡鄉村區域發展,挖掘鄉村經濟價值,提高鄉村環境水準,促進鄉村文化建設,加強鄉村人才培養,推進特色田園鄉村經濟-自然-文化-社會的耦合發展。
4.1打造特色產業,構建產業體系
立足農業基礎,發展特色產業。(1)甄選特征明顯、潛力巨大的特色資源,針對市場需求,運用科學先進的技術與理論,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有優勢、能成長的特色產業,打造系列標志品牌。(2)加大特色產業培育的專項資金支持,同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尤其要加大對貧困村的傾斜力度,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與扶貧攻堅任務相結合,激活貧困村發展的內生動力。(3)進行區域協調、統籌規劃,合理調整發展側重點,強調差異化發展,防止區域內部的惡性競爭。
推進產業融合,助力產業興旺。要做到以鄉村農業為依托,以農產品加工產業為重點,大力培植多元化、市場化的經營主體,創新和健全融合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利用“旅游+”“生態+”“互聯網+”等模式開發農業非傳統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產業鏈條橫向、縱向延伸和農民增收,助力產業興旺,增加鄉村發展活力。
4.2堅持生態優先,優化環境品質
修復自然生態,營造宜人環境。水是生命之源,林是生態之基,打造水清岸綠的鄉村生態環境尤為重要。首先加強水系貫通,優化整合鄉村水域資源,構建完整性、多層次的水網格局,并建立水域空間保護管理機制,形成完善配套的水務規劃體系。其次,重視古樹名木及天然生態林的保護,扎實推進鄉村綠化。將村莊周圍,道路、河流兩側作為綠化重點,以鄉土樹種為主,選擇風景林與經濟林進行多樣搭配。同時加強鄉村庭院綠化,打造微田園景觀[5]。
提升功能品質,改善人居環境。保留價值豐富、質量較好的傳統民居,對風貌不協調、功能缺失、存在損壞的閑置建筑及廠房進行改造,發展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新建及翻建建筑應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體現鄉村的鄉土特色,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此外,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及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村民意愿和鄉村產業發展方向,合理分類統籌、分級配置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避免設施建設的浪費。加強公共設施長效運營管理,培養村民生活習慣及自覺意識。
4.3立足地域文化,強化系列表達
重塑文化空間,深化文化內涵。(1)改造日常生活文化空間,增加文化設施及文化小品景觀。更新傳統文化節事空間,保護修繕歷史文化資源,延續空間功能。植入民間藝術展演空間,滿足村民日常文娛活動需求。(2)建立文化空間使用情況的評估與反饋機制,推動文化建設從設施建設向內容建設的提升,從資源分割向資源整合的提升,從自建自評向達標驗收的提升,提高文化建設的質量和水平。(3)拓寬歷史文化空間的保護范圍,擬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保護與開發并舉,發揮其最大文化價值。(4)發展文化產業,打造文化品牌,將文化與產業發展及鄉村整體風貌塑造聯系起來,提升其產出效能。
傳承活態文化,發掘人文精神。(1)建立人才隊伍體系,培養民間傳承人。優化傳承環境,保障傳承人基本經濟收入,提高其社會聲望和地位[10]。(2)注重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與創新,定期組織傳承人培訓,吸收借鑒現代新思想。(3)創新傳承形式,可借助網絡、電視等現代信息科技手段,對其進行挖掘和包裝,吸納大眾互動參與的欲望。
4.4重視人才培養,完善管理模式
拓寬引進渠道,改善創業環境。(1)建立健全職業農民制度,培養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開設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課程,普及先進農業知識及專業技能,構建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2)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完善其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解決其后顧之憂。(3)研究制定完善的激勵機制,吸引返鄉下鄉青年務農創業。鼓勵他們通過多種形式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創業團隊[11],并通過實施創業資金補助、減少農村創業審批事項等政策措施給予幫助扶持。
實現多元共治,保證農民利益。鄉村建設應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前提,著眼于統籌政府、市場、村民三大主體的積極性,促進營建主體的多樣化,使外力推動與內生發展相結合,形成多元主體下的共建共享循環模式[12],使得各主體都能長期受益。此外,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積極推進村民自治,發揮鄉賢的文明風尚引領作用,通過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真正提升村民幸福感和獲得感。
5結論
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首次從產業發展、景觀營造、文化表達、環境改善4個方面構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成效評價體系,并對江蘇省蘇南地區10個特色田園鄉村項目進行評價。綜合來看,所有案例村莊均達到建設標準,但建設水平存在差異。其中徐家院村等3個村為Ⅰ類水平,表現良好;北華翔村等6個村達到Ⅱ類水平,基本達標;小茅山腳村為Ⅲ類水平,有待提高。針對現存問題從打造特色產業、構建產業體系,堅持生態優先、優化環境品質,立足地域文化、強化系列表達,重視人才培養、完善管理模式4個方面提升建議。
特色田園鄉村模式推行至今已有3年,及時進行調研和評價,對推動鄉村可持續健康發展、提升示范作用十分必要,對完善其理論與實踐體系也有重要意義。但鑒于鄉村評價具有動態性和復雜性,目前的評價過程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待今后進一步完善和補充評價指標、精化與規范研究數據,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使評價體系的適用范圍更加廣泛與準確。
參考文獻:
[1]趙毅,許珊珊,黃麗君.芻議江蘇鄉村振興路徑的差異化和特色化[J].規劃師,2019,35(14):88-94.
[2]丁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現狀及未來發展思考——以蘇州市吳江區為例:活力城鄉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8鄉村規劃)[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495-505.
[3]汪曉春,張偉.淺議特色田園鄉村內涵、背景及特點[J].小城鎮建設,2018,36(10):5-12.
[4]陳雪.淺析蘇州特色田園鄉村發展現狀及培育經驗:活力城鄉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8鄉村規劃)[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2066-2075.
[5]王晶晶.鄉村振興背景下鹽城特色田園鄉村的發展策略與路徑探究[J].南方農機,2019,50(20):57-58,199.
[6]彭銳,楊新海,芮勇.“陪伴式”鄉村規劃與實踐——以蘇州市樹山村特色田園鄉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8,36(10):27-33.
[7]劉曉宇.鄉村振興背景下蘇州特色田園鄉村規劃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8.
[8]劉松鵑,楊忠偉,楊玉坤,等.田園綜合體目標導向下休閑旅游型鄉村轉型升級策略[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317-321.
[9]劉繼志.天津市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及效益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0):256-261.
[10]張媛.鄉村振興戰略下山西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9.
[11]趙云鵬.構建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金融服務體系正當時[J].中國農村金融,2017(2):36-37.
[12]陳瑩.蘇南“特色田園鄉村”規劃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