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紅梅 龐夢琪 劉陽陽
摘要:農民工作為人口占比較為龐大的社會群體,其就業問題一直擁有較高熱度的社會探討。“互聯網+”技術的大力發展,給當前農民工的就業提供的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著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該群體的就業狀況仍然面臨著較為顯著的問題。本文以“互聯網+”作為背景,探討當前農民工就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分析,提出符合現狀的合理對策,并給出相應具體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農民工;就業問題
一、“互聯網+”背景下農民工就業現狀分析
“互聯網+”計劃自提出以來,各行業順應時代,朝著科技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發展,為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樣的,也給當前農民工的就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根據國際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農民工規模繼續擴大,2019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9077萬人,比2018年增加241萬人。其中,本地農民工11652萬人,外出農民工17425萬人。隨著規模數量的不斷擴大,各地區依舊存在的農民工就業率低、失業率高、穩定性差的現狀。農民工勞動權益無法保障,相關就業指導與技能培訓不完善,就業信息獲取不及時,工作流動性強等現實問題依然存在。而農民工作為我國當代產業勞動者的主體,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不可輕視的力量,其就業問題是否能夠及時改善,關系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
二、“互聯網+”形勢下農民工就業出現的問題分析
(一)勞動權益保障力度較低
首先,隨著政府的集中治理,各地拖欠工資的行為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行業依舊存在較為嚴重的工資拖欠現象。2011年至2019年9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統計拖欠工資事件達兩萬余人次[1]。其次,當前我國的物價水平普遍較高,導致進城就業農民工的生存成本也不斷提升,但農民工的薪資水平卻不會因此提高;此外,由于工作的技能要求較低,效率要求較高,農民工經常面臨高強度的工作,出現工作強度及能力與薪資不平衡的現象。最后,現階段農民工超時勞動、無法享受法定休息日的情況仍然不容樂觀,農民工月從業時間平均為25.2天,日從業時間平均為8.7個小時,超時加班已成為農民工工作的常態。由此可看出,用工單位對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力度普遍較低,健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機制至關重要。
(二)相關就業指導與技能培訓不完善
目前,部分農民工存在思想觀念陳舊,素質及技能水平低等問題。雖然我國在城鎮區域大力推進就業扶持和教育培訓工作,但在農村就業和教育培訓方面仍不夠到位。由于當前存在的培訓機制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導致很難建立起政府部門、用工企業部門、農民工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教育培訓體系, 對提升現階段農民工普遍的就業水平是極為不利的。而我國留在農村工作的農民工也有較大數量的占比,其就業問題的相關指導及技能培訓無法得到保障,進而阻礙其能力的發展,只能維持其基本的工作技能。
(三)就業信息及職位獲取等相關服務程度較低
在當今時代下,各類信息的獲取方式一應俱全,但有關農民工的就業信息并不暢通。當下還有許多農民工無法利用現代信息網絡來及時獲取最新的企業招聘信息,他們主要依靠親戚、朋友等非正規途徑來找工作,很少有人通過正式渠道來獲取工作信息。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相關組織機構的宣傳、服務工作不到位,以及正規途徑本身存在著不規范、不完善的現實情況,進而導致大量農民工不得已而選擇其他的非正式途徑。由此反映出,當前我國各地相關機構的服務程度并沒有起到關鍵作用,需要各地有關部門做出相應調整。
(四)就業不穩定,流動性強
首先,當前相當大部分農民工的文化水平較為有限,大多只能從事體力勞動,由于其技術能力水平相對較低,導致工人流動性較強,很難在一個工作上穩定下來;其次,由于當前缺乏專屬于農民工的便捷、高效的就業平臺,使得其就業途徑較為單一,加劇了不穩定性的產生;再者,由于部分保障制度并不健全,農民工的利益無法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保障,尤其是欠薪問題的存在,對農民工的穩定就業有著相當大程度的影響;最后,部分行業對農民工勞動力的需求存在季節性變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就業的不穩定性。
(五)相關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
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立,逐步完善發展,覆蓋面越來越廣泛。但當前,我國只有較大規模的企業才會給工人繳納社保。小企業、合伙小企業等為了減少成本不繳納保險,而且社保的繳納是以簽訂就業合同為依據的,在這一點上,可以說農民工可以享受社保的機會很少[2],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農民工得到與專業職工相同程度的對待。
此外,勞動合同一直無法得到全面覆蓋,我國許多農民工法律意識淡薄或者屈從于現實,勞動合同成為一大空缺。據相關統計調查發現,截至2019年,與用工單位簽訂用工合同的農民工僅占53.70%,沒有簽訂的占了30.62%,剩余農民工還不知道什么是勞動合同。
三、“互聯網+”背景下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對策分析
(一)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范圍
受戶籍制度的影響,大部分農民工在城市中沒有取得正式的就業身份和資格,再加上文化程度有限、參保率較低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在與用人單位或企業發生勞動糾紛時,往往出現維權無果的現象,因此需要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對于完善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要根據現實發展情況加以改革,要制定出一套適合農民工自身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確保農民工在流動過程中,依然能夠享受養老、醫療、工傷等基本的社會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還要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做到全國統籌。
(二)建立完善的就業信息傳遞機制,提升農民工就業率
農民工處于信息獲取的弱勢地位,大部分人是靠親戚關系或地域原因來獲得城市內的崗位信息。因此,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該建立完善的就業信息傳遞機制,由政府主導,并與企業、社會組織加以合作,完善組織化的招工信息和公共服務系統。“互聯網+”背景下解決農民工就業信息獲取的問題變得更加快捷方便,構建就業信息網絡平臺,做好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服務工作,與企業進行對接,完善就業信息服務,可以提高農民工的就業率,解決農民工的生存問題。
(三)轉變就業觀念,鼓勵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引導農民工轉變就業觀念。對農民工的職業格局、就業觀念進行有效的引導,促使他們摒棄曾經落后的陳舊觀念,積極學習、研究、掌握新的就業形勢,探索新的就業可能。同時,地方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都要認識到工作培訓的重要意義,農民工要提高自身技能,改變就業思想。社會也要公平對待農民工,盡快緩解社會排斥的狀態。
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的中部和西部地區仍是農民工的主要流出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則是農民工的主要的輸入地。這種現象制約了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也積極發文支持提倡廣大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四)整合資源、精準培訓,鼓勵弘揚“工匠精神”
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新時期擁有較高職業技能及專業素養的農民工,各地應盡力整合資源,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協同教育培訓平臺。按照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數量建立充足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將職業教育院校作為開展農民工職業培訓的主陣地,同時大力發展社區教育中心[3]。政府可以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積極籌建公益性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學校,給予專門扶持,加大保障力度,積極整合各方資源,真正滿足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需求。
四、“互聯網+”形勢下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具體措施
(一)從農民工的需求角度出發,創新就業勞動機制
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要以農民工的需求為出發點,堅持以農民工的需求為導向,要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各種資源,提供就業培訓、維權等各種服務,創新就業勞動機制,不論是在其常住地,還是在返鄉的情況下,都要積極給他們創造合適的就業服務平臺[4]。此外,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也要與時俱進,及時關注互聯網及移動客戶端等平臺的發展,加強對農民工社會群體的研究。
(二)加大農民工手機網絡平臺研發及推廣,創“互聯網+就業”新潮
我國的農民工主體正由60年代換為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點以及智能手機不斷普及的支持,當前市場上已經存在專屬于農民工就業的手機網絡平臺,這些網絡平臺集尋找工作、技能培訓、保險服務等功能于一體,能夠給農民工用戶及時提供信息資訊和咨詢服務。政府及市場相關部門還要加大對手機網絡平臺的研發和推廣,完善功能,更好的為農民工服務。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分配中的優化作用,將互聯網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各領域相結合,不斷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勞動市場上的技能型勞動者向獨立化的方向發展,這將給技能型、知識型的新農民工帶來就業和收入上的機遇。
(三)普及勞動法律知識,做好勞動法律監督
調查顯示,受文化程度及維權意識較低的影響,當出現勞動糾紛時,農民工往往處于被動的局面。因此,政府、企業及其相關部門要做好宣傳教育,普及勞動法律知識,為農民工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維護農民工的勞動權益。同時,政府還要深入企業,加強對企業勞動法律監督,審查勞動合同內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工資水平等條款,避免超時加班、拖欠薪資等問題的出現,政府有針對性地為企業提出防范措施,做好勞動法律監督。
(四)推動社會工作介入農民工就業服務,健全農民工服務工作體系
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農民工陷入生存困境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受突發事件的影響,用工單位用人數量下降,大量農民工面臨著失業的困境。勞動就業是農民工生存與發展的立命之本,社會工作機構可以聯合政府、社區、就業服務站等為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健全農民工服務工作體系,并協助他們獲得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通過講座等方式對農民工進行知識普及,學習了解社會保障政策、勞動法律法規的基本情況,并對農民工開展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健康服務工作。
(五)加大自主創業扶持,激發農民工自主創業的積極性
當前的農民工市場上,大部分為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隨著網絡的發展,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逐步多元化,更加關注自身的成長和未來職業的發展,追求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自主創業意愿強烈,就業觀念靈活多變。雖然農民工的自主創業意愿強烈,但扶持效果并不明顯。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希望通過創業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5]。對于想要自主創業來改變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如何尋找好的創業項目和湊齊創業資金是兩大難題。新問題的出現急需相關部門加大對農民工自主創業的支持。
五、結語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為農民工更好的就業提供的新的機遇與挑戰,相關各方只有勇于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直面各類挑戰,探索能多未知的可能性。各方要及時了解當地農民工就業現狀,從實際出發,積極引領,擴大保障,結合實際情況,充分應用好國家的政策,加強制度保障,不斷推進農民工就業的扶持工作,讓更多人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郁靜嫻.多部門聯合打擊惡意欠薪犯罪千方百計保障農民工拿到工資[N].人民日報,2019-10-31(02).
[2]袁志剛.封進.張紅.城市勞動力供求與外來勞動力就業政策研究——上海的例證及啟示[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202-212.
[3]李偉.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8(66):48-59.
[4]簡新華,黃錕.中國農民工最新情況調查報告[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06):1-6.
[5]簡新華,黃錕.中國農民工最新生存狀況研究——基于765名農民工調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7(06):37-44.
作者簡介:
齊紅梅(1999.02-),女,籍貫:山東德州,學歷:本科,工作單位:山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龐夢琪,工作單位:山東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201914438002),項目名稱:找活兒——農民工就業幫扶平臺,項目編號:201914438002.
山東管理學院? 齊紅梅 龐夢琪 劉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