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霞
摘 ?要:文章基于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基礎(chǔ),結(jié)合小學班級管理的實踐經(jīng)驗,從制約小學班級管理的主導因素入手,與家長達成協(xié)同培育學生健康成長的共識,采取合作共育、順性而育、組建家庭教育學習小組等方法與策略,促進學生快樂、健康成長,實現(xiàn)對班級高效管理的目的。
關(guān)鍵詞:班級管理;家校共育;合作共育;順性而育;高效管理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強調(diào),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樱~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由此可見,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小學班主任是最先與家長一起手擎“教育接力棒”的人,是與家長一起陪學生成長、樹學生榜樣、立學生志向、育學生品德的人。因此,班主任和家長有著同樣的責任——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擦亮學生的人生底色。
一、小學班級管理面臨困境的主導因素分析
小學班級管理涉及多方面因素,其中人的因素起主導作用。對學生實施管理較多的是班主任和家長。學生家長因自身素質(zhì)的不同,在教育觀念、管理能力、合作意識、行動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家長的疏離、冷漠,甚至言行對抗,是班主任實施管理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F(xiàn)實中,并非每個家庭都能充分發(fā)揮其重要作用,甚至不恰當?shù)募彝ソ逃龝蔀閷W校教育的阻力,成為制約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班主任要客觀對待這些問題,分析、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契機,創(chuàng)造教育機會,實施有效的管理策略,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收獲1 + 1 > 2的管理育人效果。
二、小學班主任實施家校共育的策略
1. 堅守初心,與家長建立合作關(guān)系
成長環(huán)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會導致學生的認知能力、心理狀況、性格特征、言行舉止和交往方式存在差異。當這些學生走進同一間教室時,共同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感受班級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間學生會發(fā)生改變——被塑造著、成長著。班主任與家長必須面對新情況,共同管理學生,這已是客觀現(xiàn)實。首先,在家長會上,班主任告訴家長:你們家是一個魚塘,孩子是魚,而我是從天而降的雨。如果期待孩子變化快、發(fā)展快,我們就要是可以很快融合的“水”,形成教育合力。這需要我們建立共同的信念,共同擔負起培養(yǎng)孩子健康成長的責任,相互溝通、理解、改進。其次,家庭教育包括培育和教導兩類活動,培育重點關(guān)注學生的身心發(fā)育和身心和諧成長,教導側(cè)重的是學生的心智品質(zhì)、人格養(yǎng)成教育。指導家校共育的過程,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班主任要堅守初心、勇挑重擔,盡快與家長達成共識、積極建立合作關(guān)系,共同守護學生的健康成長。
2. 利用心理學知識順性而育
學生的成長發(fā)育有著共性。小學生多出現(xiàn)“口欲期”現(xiàn)象,稍表現(xiàn)為咬指甲、咬鉛筆等行為;同時,小學生通過游戲認識世界,游戲中蘊藏著發(fā)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機,發(fā)展的多樣性、差異性和自然性等特點在游戲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小學生的天性中包含著自由、玩樂、需求、幻想、好奇、無知、對比、依賴等品質(zhì)。家長要專心地陪孩子玩游戲,教會孩子學習的基本技能,即專心、規(guī)則、表達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部分家長不了解這些知識,班主任就要指導家長用巧妙的方法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慢慢幫助他們改變;對于缺少陪孩子玩游戲的家庭,家長平日里要盡量補上孩子“游戲”這一課,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集中注意力、共同學習、分享、合作等品質(zhì)和基本技能,精心嵌入學習技能訓練。
班主任利用“南風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等心理學效應,處理事情時便胸有成竹。有了扎實的心理學知識,面對學生的種種現(xiàn)象,可以深度分析其原因,然后與家長溝通、證實,讓家長心悅誠服地接受指導,提升管理能力,共同幫助學生快樂成長。
3. 組建家庭教育學習小組,拓展育人路徑
組建家庭教育學習小組,把教育技能落到實處,是家校共育最有效的舉措。班主任把樂于學習、想學習的家長組建成學習小組,借助相關(guān)資料,指導家長學習相同年齡段孩子共性問題的處理方法。例如,依托《正面管教》這本專著,對家庭教育學習小組開展教育技能訓練。針對“屢次提醒都會忘記”這一共性問題,指導家長實施“自然后果”這一舉措。所謂“自然后果”,就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后果,如站在雨中,就會淋濕;不吃飯,就會餓。要注意:不能摻雜人為干預、說教因素,甚至是借題發(fā)揮。孩子沒穿外套,感冒了,家長切不可訓斥,這樣孩子就沒有心思體驗自然后果,而是在體會“因不聽你的話而感到羞愧,因你的不心疼而委屈”。生活產(chǎn)生的“自然后果”被斥責抵消,孩子的狀態(tài)將變得更差。一種認知我們千萬要警醒:更差狀態(tài)下的孩子沒有學習力。面對此種情況,家長要運用“所有錯誤都是學習機會”的機制,與孩子進行一場感同身受的交流,引導孩子認識“自然后果”的危害,他們才會愉悅地接受建議,改進做事的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胡白云. 讓教師成為家庭教育的指導者:家校共育的突破口[J]. 中國德育,2018(23).
[2]唐麗穎. 家校共育:相同的責任與一致的行動[J]. 中國教育學刊,2019(11).
[3]劉振山. 創(chuàng)新思維 ?快樂游戲 ?健康成長:“幼兒創(chuàng)新活動課程”教育理念釋義[J]. 新聞世界,2013(11).
[4]馬大斌. 理想與現(xiàn)實間的本能[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5]沈榮. 家校合作共育的若干思考[J]. 華夏教師,2017(15).
[6]吳紅霞. 新形勢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與實踐探索[J]. 才智,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