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基本屬性、社會功能、使命以及存在意義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博物館所要保護的對象范圍打破了只對文物的研究和展示的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同樣列在了博物館的保護范圍之內。赤峰博物館已經成為保護與傳承赤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可缺少的單位之一。現就赤峰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的作用及其意義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博物館;非物質;遺產;保護;傳承
赤峰博物館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新城區,始建于1987年,赤峰博物館新館于2010年8月8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建筑面積31000余平方米,設有“日出紅山”“古韻青銅”“契丹王朝”和“黃金長河”四個常設展覽,展示了赤峰歷史上的四大輝煌時期。
赤峰博物館的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不同歷史時期的具有重要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的文物、書籍和資料等,赤峰博物館所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物背后與當今社會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以非物質形式代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
作為傳統博物館,保護、研究和傳播物質文化層面的東西較多,而往往忽略了博物館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與功能。
博物館定義的改變也意味著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最新的定義是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
這個新定義已經又過去了十三年的時間,每一年對博物館都有新的定義提出,卻總是覺得沒找到更合適的定義,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關系十分重要。
國際博協新定義委員會的負責人、丹麥典藏研究員杰特·桑達爾修改的博物館定義如下:博物館是應對關于過去和未來的批判性對話的民主化、包容性和多層次的空間。博物館意識到并解決當前的沖突和挑戰,為社會代為保管人工制品和標本、為子孫后代保護各種記憶、保障全民享有平等權利和平等地傳承遺產。
這個定義強調了博物館功能的重要性及其與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而這構成了博物館與其他文化機構的區別。
赤峰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1.總書記的赤峰博物館之行
赤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赤峰考察并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習總書記來到赤峰博物館,首先了解紅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發掘保護情況和契丹遼文化、蒙元文化等歷史沿革。最后觀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展示,并同《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切交談并發表了重要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地接下來、傳下去。
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讓赤峰文化薪火相傳,煥發出了更大的活力,鼓勵著赤峰博物館要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與保護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的赤峰之行,激勵和鼓舞了赤峰人發展與繁榮非物質文化事業的信心,赤峰博物館要把握住、利用好這一難得的機遇,進一步研究好、宣傳好民族歷史文化,以更有力的舉措,力爭在文化建設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2.赤峰博物館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民族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富有傳奇色彩。
赤峰是蒙古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蒙古民族自蒙元以來長期過著“橐駝羊馬散山谷,草枯水盡時一遷”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習慣。
在赤峰博物館內,陳列著大量蒙古族在生活中使用的金屬器皿、飲食器具、狩獵用具及服飾等。看得見文物的背后是看不見的蒙古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如展示的布魯是蒙古民族特有的錘擊和拋擊獵物的擊器,是蒙族的狩獵工具,布魯柄一般用榆木或山榆木等硬木制作。布魯的錘擊力很強,可擊打或投擲狼、狐貍、黃羊、野兔等動物。
近代以后,為保護自然環境,蒙古族的狩獵活動已被禁止,布魯逐漸成為蒙古人健身娛樂的器具。在內蒙古草原那達慕大會活動中就有投擲布魯的比賽,分投準和投遠兩種項目。講解員在為觀眾講解時,更多的是對蒙古族傳統技藝的介紹,讓外地觀眾對蒙古族的手工技藝有更深入、更直觀的理解,這其中就蘊含了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在赤峰博物館中,所展示的一件蒙古族姑娘出嫁時穿的嫁衣,特別受觀眾喜愛。蒙古族姑娘從小學習刺繡,為自己準備嫁衣。
這件嫁衣融入了滿、蒙與漢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如旗袍的樣式是滿族文化,牡丹圖案是漢族喜愛的吉祥圖案,而整件嫁衣的刺繡是蒙族特有的繡法。
蒙古族刺繡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信息,被稱之為“指尖上的藝術”。特別是蒙古族傳統刺繡多使用彩色絲線、棉線、羊毛線和駝絨線等繡制,根據衣飾或物件不同而進行搭配。繡制時,先在刺繡的布料上畫好樣子,然后根據圖案刺繡。
蒙古族刺繡圖案大多來自草原上的花草、鳥獸、蝴蝶、蟲魚、犄角紋,充滿自然氣息,每種圖案都含有美好的寓意,或寓富貴,或表生命繁衍。例如,變化多樣的盤長紋與卷草紋等吉祥圖案相結合,就象征吉祥、團結與祝福,呈現出構圖夸張、稚拙簡樸、形態可掬的藝術風格,繡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兼具蒙古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認同感。
蒙古族的刺繡藝術以凝重質樸取勝,其大面料的貼花方法,粗獷勻稱的針法、鮮明的對比色彩,給人以飽滿充實之感。2008年,其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這些文物背后所蘊含的非物質文化知識是博物館需要告訴觀眾知曉的,這是赤峰博物館的職責所在。
近幾年來,赤峰博物館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內容,無論是對講解員的培訓還是社教活動,都有意識重視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赤峰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保護意識,赤峰博物館為響應“保護革命文物,傳承紅色基因”的活動主題,舉辦了“英雄故事永流傳,愛國情結在心間”的主題社會教育活動。
這次活動讓孩子們在博物館中學習到了熱愛祖國、不忘革命歷史的高尚情操,更讓孩子們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了解了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并感悟革命精神,將愛國情結一代代相傳。
赤峰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意義
博物館是宣傳和陳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之一,其不僅肩負著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責任,非遺借力博物館的力量實現自身的發展,成為了新時代博物館發展的新的命題。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的融合激發了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非遺發展有了新動力。拓寬了非物質文化傳播的途徑道路,不僅有利于滿足觀眾的高質量參觀需要,更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赤峰博物館對保護赤峰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重要。充分發揮赤峰博物館的功能優勢,記錄和保存赤峰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和保護赤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利用赤峰博物館的自身資源優勢宣傳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培養非物質文化方面的專業人員進行深入研究,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實現保護、繼承、弘揚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終目標,見證人類生存和發展,為人類文明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閆獻冰,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現為赤峰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管理、遼史)
參考文獻
1.魏萌萌,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中的 使命,漢字文化,2020年第12期;
2.張婕菲,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研究綜述,南都學壇,2020年第3期;
3.張靜,非物質文化保護視野下博物館功能的呈現,碑林論叢,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