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增輝 陳艷寧 黃春麗 張明(通訊作者)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平臺由傳統媒體逐漸擴展到新媒體。2020年4月28,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報告表明,截止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間為30.8小時。其中,在年齡結構中,網民的年齡階段分布在20-29歲之間,在職業結構中,占比最高的是學生群體,為26.9%,大學生在新媒體使用過程中具備創新體驗者、擴散引領者和主力應用者這三重身份。可以說,大學生群體逐漸成為新媒體時代的主力軍,在網絡信息和輿論引導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高等教育以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為基本職能,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的關鍵在于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時代要做好思政教育,必須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修改意見明確提出: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努力把握網絡輿論的話語權和主導權。目前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各高校對內、對外宣傳的重要途徑,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手段。
本文在“思政教育”的視角下,以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微信公眾號為研究樣本,采用調查法、定性分析法從該公眾號的選題策劃、運營狀況、傳播效果進行調研,以期判斷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現狀,試圖探究高校二級媒體如何提高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
隨著移動互聯網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日漸成熟,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具有互動性、時效性、多元化等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學精神也是一所大學最鮮明、最本質的標識,是大學文化最深層的內核。”為了緊跟時代的發展,有效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的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根據受眾群體,各單位的不同,高校新媒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校級官方媒體,一般由黨委宣傳部運營;二是二級單位或部門媒體,一般由老師或學生負責;三是學生社團媒體,由各社團成員負責;四是師生個人媒體,由師生個人負責。而微信公眾號作為新媒體的一種,更是成為大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媒體平臺,如今已成為一種網絡互動平臺上不可無視的渠道之一。
作為近幾年才開始成為一種流行的媒體形態的新媒體,在高校信息的傳播和校園文化建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由于缺乏建設與維護管理經驗等,高校二級媒體面臨的挑戰也很多。以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學院開設的微信公眾號——“附院家健康”為例,該公眾號最開始是非官方學生自媒體的一個平臺,最后發展成為學校、學校附院頗具影響力的一個官方微信公眾號,該公眾號創建于2016年6月,2018年7月認證為官方媒體,截至目前粉絲數為19285人。由右江民族醫學院“大醫廣場”團隊管理運營,團隊成員由學校各專業的同學組成。主推右醫附院傳授的養生保健及其他的醫療知識、發生在醫護人員或醫患之間的溫馨故事等,弘揚正能量,宣傳黨的思想。此微信公眾號平臺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媒介,通過文字、照片、音頻、視頻等全方位、多元化向所有關注該公眾號的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職工、右江民族醫學院的老師同學、醫院患者及其他社會人士展示右醫附院的家文化、正能量故事、健康知識及黨政思想,起到了高效、及時的作用。盡管如此,還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選題策劃方面
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在選題方面其實有較強的定位,主推人物故事類、健康科普類、醫院新聞類等,強調使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講述最溫暖的故事,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除此之外,對于熱點新聞的追蹤也做到了有時效性的報道,例如《0776酒吧坍塌事故,右醫附院全力以赴救治傷員》這篇文,凌晨1時發生的事故,當天中午12時就報導了這件事,搶占了先機,得到了高度的關注,右醫附院醫護人員大無畏的精神得到極大地宣揚。主題推送也是該公眾號重點策劃的一部分,對于節假日及特殊事件都有相關主題推送,例如在今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到武漢進行救援,在微信公眾號中連載一系列【馳援武漢日記】以及【致敬最美抗疫逆行者】的主題報道。但這些主題推送都是短期性的,目前該公眾號還沒有形成長期的品牌主題推送,在故事類、科普類、醫院新聞類方面沒有做到合理的分配,有時連續一周推送的都是健康科普類文章,對讀者造成閱讀疲勞。
2.團隊運營方面
一個成熟的微信運營團隊,應包括創意、設計、供稿、編輯等不同職能的分工,運營團隊的能力直接影響到微信公眾平臺的宣傳效果。該公眾號由固定的團隊進行運營,運營團隊由學生組成,該團隊有明確的分組,一天由一個組負責該天的推文,每個組都擁有獨立出文的能力。由學生運營,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讓他們學會一項新的技能。但同時由學生運營也存在很大的一個缺點就是團隊成員經常更新換代,造成推文風格與質量的不穩定。團隊成員由右江民族醫學院各專業的同學組成,與傳媒關聯度不高,微信運營的各類技巧主要由高年級的同學進行指導。微信平臺的一些專業功能,比如小程序、H5等沒有得到充分地利用。
3.傳播力方面
媒體的傳播力在本質上媒體采集、編碼和傳播新聞事件的能力。測量傳播效果很重要的一點是點擊量、點贊量、轉發量,這些都是評估傳播效果最直觀的依據。以下的分析中將會選取2019年7月1日—12月31日半年的推文作為研究對象,直觀展示該公眾號2019年的傳播力度。據統計,該公眾號2019年下半年共有推文154篇,其中醫院活動新聞類60篇,人文故事類32篇,健康科普類62篇。從154篇推文的閱讀量來看,閱讀量1000以下的有100篇,醫院活動新聞類39篇,人文故事類3篇,健康科普類58篇;閱讀量1000—4000(包含1000)的有51篇,人文故事類27篇,醫院活動新聞篇20篇,健康科普類4篇;閱讀量4000—10000(包含4000)的有1篇,為人文故事類;閱讀量10000以 上的有2篇,分別是醫院活動新聞類1篇(1萬+),人文故事類1篇(2萬+)。

推文的質量是衡量微信公眾平臺是否引人入勝的標準之一,高校二級媒體要保證推文的質量,首先要規劃好主題,團隊應該每周都開選題策劃會,優化選題,在選題中重點分析讀者感興趣的素材主題,并對運營媒體的成員進行培訓,以讀者最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寫好推文。從傳播力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該公眾號在主題類上分配不合理,每周出同一類型推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無選題可推,應該注意抓住熱點,學會蹭熱點制作選題,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附院家健康”的推文類型中,健康科普類的文章閱讀量大多都在1000以下,但《高以翔深夜猝死!猝死急救黃金4分鐘該如何利用》中閱讀量達到了3500+,這是一個蹭熱點制作的選題,效果顯著。還可以多從受歡迎的新媒體平臺找靈感,觸類旁通策劃出關注著感興趣的選題。堅持現有的主題推送,規劃新的特色主題,形成該公眾號的品牌主題。
高校二級新媒體大多由學生運營,人員流動大,對正常運營媒體平臺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加強團隊建設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組織開展新聞宣傳及新媒體基本知識培訓,提高基本的政治素質及新聞業務素質。新媒體的運營應該由相關專業的人員進行運營,但在高校中很難實現這一點。新媒體的推文要圖文并茂,就需要一定的新媒體編輯技能,所以通過定期開展對編輯文字、視頻照片拍攝業務水平培訓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同時,為了適應新媒體平臺發布的需要,對微信稿件、微博文案、短視頻策劃也應該進行專項培訓。
2.加大投入,調動運營團隊成員的積極性。新媒體平臺內容建設和運營的復雜程度遠遠高于普通的稿件撰寫和簡單的網站管理工作,其復雜性決定了對新媒體運營團隊有著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新媒體內容輸出的質量,需要加大投入,配備好團隊必要的軟件、硬件設施,提供一定空間的工作環境。除此之外,還應該對團隊成員采取適當的獎勵機制,使團隊成員在工作中不僅能夠學到相關的技能與知識,還能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從而能夠更好地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3.發揮指導老師的作用。運營高校二級新媒體的團隊中,往往都會有相應的指導老師進行指導。新媒體團隊成員應加強與指導老師的聯系,充分了解自己所運營新媒體平臺的情況。指導老師應該對團隊成員有一定的了解,發現他們身上的才能,發揮他們的個人特長,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
全媒體矩陣是近幾年隨著媒體探索的不斷深入演化出來的新名詞。校園全媒體矩陣要牢固“內容為王,質量為本”的理念,肩負起高校思想輿論引導的責任,以內容為導向,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對全媒體時代,要做到以上的點,校園媒體就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掌握傳播新模式,合力構建校園全媒體矩陣。除此之外,如何提高高校二級媒體的傳播力也是力在必行的一件事情,首先,各高校二級媒體應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微信推送轉發、點在看、評論機制;在全媒體時代,應該把每個人都打造成宣傳員,活躍在學院年級群、干部群等,對核心看點在轉發時有推薦描述性的轉發,鼓勵同學查看。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為各高校思想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新媒體的發展是順應時代的必然之舉,也是高校對自身發展建設的明智之舉。我們相信,通過全媒體矩陣的建設、團隊專業度的提高、圖文信息質量的提高,高校二級媒體的發展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