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萍華


摘 要:后疫情期重返課堂,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不濃、課堂狀況頻出,文章從提升教師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合理構建數學課堂、適度評價等方面出發,利用學生心理,設法提升數學課堂效率。讓學生感覺數學是“有用”的、“好聽”的、“好玩”的、“可以掌控”的;同時也讓學生感覺自己在課堂上是“主角”,讓學生享受課堂、留戀課堂,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關鍵詞:課堂;教師素質;學習興趣;心理暗示;設計;評價;提升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經歷“史上最長的寒假”“史上最大規模的線上教學”后重返校園,后疫情時期儼然已經來到。面對返校后的在校學習要求,面對數學課堂的嚴謹性和強度難度,孩子們的問題層出不窮,如“不自主”“不適應”“不配合”“不投入”等課堂上的“負”表現不少,如何抓住學生在“后疫情時期”的心理,如何使學生在“后疫情時期”全情投入數學課堂,如何在“后疫情時期”構建合理的數學課堂模式,如何真正落實數學課堂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是筆者在后疫情時期乃至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迫切需要思考與解決的幾個主要問題、重點難題。
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說:“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在后疫情時期,我們更應該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讓課堂40分鐘煥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進而獲得良好的數學未來。
一、 提升教師的素質和專業素養
抓住學生心理,首先是對教師的要求,要做一個受學生歡迎、受學生尊敬的老師。“親其師信其道”,一個人只有在敬重自己的師長時,才能更好地掌握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要成為受人尊敬的教師,首先要以德服人,尊重、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課堂上,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鼓勵性動作都可以深入到學生心里,引起共鳴。同時,教師也要擁有過硬的知識技能和專業素養。給人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淵博的知識,幽默的語言,高尚的人格魅力,熱情勤勉的態度,會讓老師擁有更多的追隨者,使課堂效果得以放大。
二、 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習的主人,化被動為主動,可以做一些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一:數學是有用的。如在學習數據整理分析時,我們可以引入綠碼、黃碼的由來,正因為大數據時代,經過數據的收集、整理、計算等加工,數據后臺能清楚分析每個人的運動軌跡,有否與疑似人員密切接觸并及時處理,才能避免疫情的進一步擴散。學習《相似三角函數》時,可以拋出問題讓學生幫忙解決:老師家里斜面樓梯下面想放入一個長方體柜子,準備在淘寶直接定制,如何確定長和高,使得儲物空間最大?一個個熟悉的生活問題讓“大學數學教授不如菜場大媽”的“數學無用論”無所遁形。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學好數學可以為我們今后的工作、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容易引發學生的求知心理,讓其有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的渴望,產生學習的內部動機。
心理暗示二:數學是好聽的。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如何從蜘蛛網想到了坐標系的故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并讓學生懂得不僅要樹立目標,而且要有毅力、有耐力,機會總是青睞于有準備的人。如學習《冪》的時候,介紹大臣與國王下棋贏后領賞,要求在棋盤上放米粒的故事,告訴學生不要小看生活中微小的點滴,累積起來可能是個龐大的數字。在學生精神狀態不是很好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放些小故事或視頻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品質或進行心理暗示,讓學生覺得數學是好聽的,從而期待上課。
心理暗示三:數學是好玩的。有時數學知識是抽象的、乏味的。但是在課堂上如果能讓數學知識動起來、活起來,那么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還能創造鮮活的教學情景。如學習《三角形中線、角平分線、中垂線》等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剪一剪、折一折,動手操作一下,自主探究、發現其中的性質,從而讓一些枯燥的概念、性質更具體化、形象化,也更容易理解。學習《對稱》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設計一幅具有對稱性的畫或折紙、剪紙作品,然后評一評,比一比,讓學生理解對稱性,感受對稱美。在學《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將學生看成坐標中的點,讓“點”動起來,讓學生融入數學知識中。教師在學生座位中任選一個橫排和一個縱排,分別作為x軸和y軸,讓學生尋找坐標原點,確定自己的坐標,也可以讓第一象限的同學站起來,讓坐標軸上的同學介紹自己的特點。大家在尋找、起立的過程當中收獲了歡樂也獲得了知識,還能感覺原來數學還能這么玩!寓教于樂,讓學生不再懼怕數學。
心理暗示四:數學是可以掌控的。很多同學不喜歡數學往往是因為感覺數學太難了,每次面對數學題就有恐懼或焦慮心理。這時就需要教師在上課前結合學生的情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恰當處理重難點。如學習《一次函數應用》時,可創設情境,引入龜兔賽跑的故事,畫函數圖像。反之,看圖像說出故事情節,發現函數圖像會“說話”,能告訴我們很多有用信息,讓學生在耳熟能詳的故事中發現數學原來并不難。還可以讓學生改編故事或增加續集,學生興趣濃厚,動腦想、動嘴講、動手畫的人員幾乎涵蓋了班級全體成員,這在以往數學課上是罕見的。
同時,在課堂提問時,老師也可以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從而對自己提出更高更持續的要求。對于平時膽小的學生可以暗中提示,助其成功,也可小組討論,討論后讓其組織語言回答,還可以師徒結對,讓較好的學生幫助困難學生,讓他們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我能行”的期待。
運用恰當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課堂心理暗示和調控,使學生走出網課期間的負面影響,全情投入數學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使課堂40分鐘更為有效。
三、 合理設計數學課堂
數學課堂是一個師生合作的動態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既要“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又要“因材施教”,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和課堂反饋,引導學生適應新授課、復習課等各種類型的課堂學習,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享受和內在需求,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