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鎮杰 楊茂川
摘要:文章以數字景觀為切入點,以歷史文化街區為研究對象,基于歷史文化街區設計保護的現存癥結,分析數字景觀的構成要素,總結歷史文化街區中獨立景觀裝置、頂界面、底界面、垂直界面四種數字景觀應用形式,旨在為歷史文化街區設計帶來新的助力,創造更加豐富的空間體驗。
關鍵詞:數字景觀;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空間設計;數字媒體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2-00-03
1 數字景觀與歷史文化街區概述
1.1 數字景觀的概念界定
數字景觀是有大量數字媒體技術介入的景觀設計,它將大量具有高度集成性與交互性的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到城市的街道、建筑物、廣場、公園等場所,結合其中的植物、水體、雕塑、光影、環境設施等傳統景觀要素,有機地結合、加工、處理文字、圖像、影像、聲音、燈光等多種媒介,充分調動人們的感官,創造出具有豐富交互性的景觀空間[1]。在數字景觀中,景觀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交互性過程更加快速且及時,人們參與環境的自發性提升,為更豐富的交互活動奠定了基礎。數字景觀是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通過數字景觀,特定場所的人文價值、承載功能和語義將得到更加有效的傳達。
1.2 歷史文化街區設計保護的現存癥結
1.2.1 O2O商業模式對歷史文化街區商貿的沖擊
延續歷史文化街區的經濟價值是重要的保護手段之一,然而分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公開數據可知,O2O商業模式的推出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城市實體商業經濟[2]。原本在歷史文化街區才能購買到的特產、手工藝品等地方特色商品,人們通過互聯網足不出戶即可獲得,且價格更加低廉,這對整個街區的實體商業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1.2.2 設計表達同質化的歷史文化街區
富含歷史、文化氣息的歷史文化街區是發展地方旅游業的寶貴財富,因此部分地方對街區進行了商業化改造,但改造后的街區高度同質化。這主要是因為街區在改造中盲目追求標新立異,忽視了街區的場域特征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片面地博取眼球以提升短期商業收益,炮制了許多“假古董”。
1.2.3 博物館式的街區保護與利用方式
我國目前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機制還比較僵化與呆板,往往只是把街區的歷史建筑當作文物遺跡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導致歷史文化街區脫離真實的社會環境,失去原有的活力,變成了大型戶外博物館[3]。歷史文化街區的價值不只在于其保存的物質環境,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歷史與人文氣息,靜態的保護與展示無法將其更好地利用起來,且不能為街區產生直接的經濟價值,還會消耗大量的公共財政,這種保護方式顯然不合理。
1.2.4 數字技術在景觀空間的研究與應用還不夠深入
目前,國內的數字媒體設計與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更多集中在建筑及室內空間,在歷史文化街區,相關的應用還比較薄弱,大量模仿與借鑒國外成熟項目的設計和技術,導致水土不服。同時,配套的技術應用和開發不完善。國內對數字技術的應用趨向工具化,更偏重建立數據庫和將其作為制圖工具輔助設計,數字技術在場景應用方面的巨大潛力有待激發。
在當代社會生活信息化和數字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已發生改變,加強數字景觀在歷史文化街區的實踐與研究,才能更貼切地回應人們新的功能和審美需求。
2 在歷史文化街區應用數字景觀的優越性
從傳播學角度來說,環境空間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復雜的信息綜合體,歷史文化街區本身蘊含高密度、含蓄的歷史文化信息,這是其優勢,但也要求受眾達到一定的信息接收門檻和付出更大的接收成本[4]。相對于傳統的景觀設計,數字景觀傳播的信息更直觀、效率更高,能夠強化歷史文化街區的體驗優勢。
另外,多數歷史文化街區本身也是城市中重要的商業空間,數字技術的介入能更好地滿足廣告傳播直觀、易懂的要求。數字技術的介入能讓商業信息在物質空間更高效地傳播,其將成為物質空間與網絡空間的橋梁,使歷史街區的經濟循環也加入互聯網經濟浪潮之中,抓住時代機遇。
數字景觀相對于傳統的景觀空間還具有生動性與情感化的優勢,不受時間與空間的束縛,能夠全面調動受眾的感官,更加豐富飽滿地塑造出歷史文化街區的意境,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受現有條件限制,歷史文化街區還有許多無法復原的歷史建筑或景觀,而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數字景觀,通過模擬仿真、疊加,把虛擬構筑的信息疊加在真實的遺存中,可以使游客感知到比真實世界更豐富的信息。
歷史文化街區通常是周邊地區集體活動的場所,廟會、游鑼鼓、踩高蹺、耍獅子、上燈酒、看花燈等傳統民俗活動,在豐富的現代新型娛樂方式的沖擊下,競爭力被極大削弱。數字景觀一方面可以靈活地利用聲、光、電元素,將其與傳統民俗活動結合,使歷史文化街區及其中的傳統民俗活動煥發新的生機,另一方面還可以探索街區的新型娛樂活動。
3 數字景觀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構成要素
3.1 基于LED技術的數字景觀
LED是一種常用于各種顯示場景的半導體發光組件,超高亮度的LED出現后,其逐漸發展成景觀照明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優點非常顯著。如多變幻:燈光色彩、亮度和圖案可由計算機精確控制。壽命長:是普通燈源的10到30倍。高新尖:結合計算機、嵌入式等新科技實現編程控制、持續迭代,滿足復雜多樣的設計需求。此外,LED還有節能環保、安全體積小等特點,是數字景觀最適用的基礎構成。
3.2 基于投影技術的數字景觀
投影是生活中常見的多媒體手段之一,技術成熟。數字景觀則將傳統的影像載體由幕布轉變為墻體、地面、水幕等空間界面,能夠結合環境塑造豐富的空間效果。在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中,許多歷史建筑經常面臨兩難,既需要營造吸睛的效果,又不能對建筑本體產生較大影響,基于投影技術的數字景觀則能夠輕松解決這個難題,它能夠根據建筑本身的結構特征與形體輪廓,將預先設計的數字動畫準確投射到建筑表皮,真實的建筑與虛幻的光影相得益彰,絢麗的效果極易吸引人群。
利用投影技術,歷史文化街區既能保留其靜態的、原真的一面,展現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又能根據街區季節性、周期性活動的需要,投射專門設計的動態影像,展現與時俱進的嶄新面貌,打破歷史文化街區老氣橫秋、一成不變的刻板印象,給予游客特別是年輕人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新鮮體驗。另外,由于具有成本小、效果吸睛的優勢,投影技術還受到了許多預算有限的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的青睞。
4 數字景觀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應用
4.1 獨立存在的數字景觀裝置
相對于藝術裝置,數字景觀裝置具有景觀藝術的公共性與戶外性,它與周圍環境聯系更加緊密。數字景觀裝置也不同于傳統景觀中的雕塑、亭廊、假山等小品,它結合了數字媒體技術,在造型、材料和應用方式上靈活多變,富有后現代主義藝術精神。與景觀小品相似的是,獨立的數字景觀裝置往往是空間中的視覺焦點與構圖重心,具有塑造記憶標志、傳達情感寓意的作用。數字景觀裝置本身具有的光色特征,使之相對獨立于環境空間形態中,更容易形成視覺中心。比如芝加哥的皇冠噴泉,巨大的LED屏幕上變換的人臉與噴泉巧妙結合,令人過目難忘,又詼諧有趣,非常契合場地氛圍。
4.2 數字景觀在街區頂界面設計中的應用
景觀空間不同于有屋頂的建筑空間,它通常由屋檐、樹冠、廊架等構成不恒定的頂面,發揮有限的空間限定作用,特別是在夜晚,人們對在黑暗中的限定感知更加微弱,通過投影天幕、LED天幕、燈光天幕等形式,數字景觀作為信息傳播界面的作用被凸顯出來。天空作為在多數景觀空間中恒定的頂面,是人們感知室外空間的標的物,當人們習以為常的標的物被天幕上動態、游離、多層次的界面替代,真實空間的存在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剝離,從而帶給人沉浸感極強的新奇體驗。
貴州平塘縣天文小鎮項目利用一條長450米、面積8 000平方米的巨型透明LED屏打造了一條天幕商業街。該天幕白天是透明的,并不影響街道的自然光照,到了晚上,亮起的LED天幕仿佛夜空中神秘閃耀的游龍,壯麗的場景使人們紛紛駐足欣賞。除了表達強烈的空間氛圍外,廣告信息也可以直接嵌入天幕畫面當中,有效帶動商業街經濟發展。
歷史文化街區有大量的歷史遺存,天幕的應用須考慮與場地的契合才能避免喧賓奪主,做到虛實結合。如無錫南長街,巧妙地利用巨大拱形橋洞打造了投影天幕,使游客可以從橋洞外古色古香的街道穿越到橋洞內的異世界,古老的街道與未來感的天幕不僅不會沖突,反而使原本昏暗破落的橋洞空間成了街道新的體驗節點。
4.3 數字景觀在街區底界面設計中的應用
底界面作為街區外部空間“容器的底部”,與人們接觸最為緊密,是各類活動的直接載體[5]。數字景觀在硬質界面上應用地面投影、發光磚等形式,能夠更好地豐富空間層次,提升空間互動性。例如,知名跨界藝術團體蒂姆聯鉑在本卡諾莫里公園的交互藝術裝置,利用數字投影技術模擬了瀑布從建筑表皮傾瀉而下并散漫到地面上的場景,運用數字技術模擬真實的水流運動,當觀眾站在“水面”上時,水流就會像遇到真實的障礙物般改變流動軌跡。由此可見,在數字景觀的介入下,人們只要付出相對小的互動成本,無論靜止還是照常行走,底界面都能即刻對人們的行為作出響應。
數字景觀在底界面的應用也有強調其引導性、標識性的一面。例如,商家常用微型投影機在店鋪門前的地面上投射出店招信息或歡迎語,巧妙地在有限的街道空間開拓出新的信息界面,既能吸引顧客的注意,又不妨礙行人。
4.4 數字景觀在街區垂直界面的應用
垂直界面不僅是有效分隔、限定空間的重要因素,也是人們對街區進行意象感知的主要對象,如果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垂直界面能夠展現街區的獨特風格,契合當地文化特色,就能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分別論述兩類數字景觀在歷史文化街區中的應用,一類是與建筑表皮的結合,另一類是在構筑物、景觀小品、水幕等景觀環境設施中的應用。
4.4.1 與建筑表皮的結合
建筑本身就是信息,也是傳播信息的媒介,在與數字景觀結合后的建筑表皮,數字影像超越了傳統的建筑符號,使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生動化、多元化[6]。數字景觀與建筑表皮的結合不是為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生硬地嫁接富有科技感的數字影像,不同于其他城市公共空間,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表皮往往攜帶了大量這個街區乃至地區的歷史與共同記憶,數字景觀須結合建筑表皮結構特征,傳達符合主題的信息。
例如,印度艾哈邁達巴德市蒙達爾廣場的一棟大樓,有一個印度面積最廣的LED媒體外立面。整棟大樓表面都是不規則的曲線,設計師利用4 500米長的新型線性光源覆蓋外立面,通過一個總的計算機系統控制所有光源,使變化多端的影像得以完美契合建筑表皮,使整棟大樓變得更有生命力。
4.4.2 在景觀環境設施中的應用
傳統的景觀環境設施重在觀賞性,在互動性的設計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歷史文化街區有很多觀賞性的內容,如果不在補充性的環境設施中提升互動性,那么街區就很容易淪為博物館式的展覽,無法滿足游客更高層次的體驗需求。數字景觀利用傳感器技術結合環境設施,可以使人與人、人與空間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產生更有趣多元的互動。
例如,NIKE在菲律賓馬尼拉的跑鞋公園沿著蜿蜒曲折的跑道設置了一個約2米高、200米長的LED曲面屏幕。當穿著特定款式跑鞋的人們在跑道上跑步時,跑鞋內的傳感器會記錄跑者的動作軌跡并傳遞給LED屏幕,當跑者跑完一圈時,屏幕上會根據上一圈的姿態和速度呈現一個投影,似乎一直在和上一圈的自己比賽。此外,LED屏幕還記錄了優秀運動員等虛擬角色的運動狀態,跑者可以選擇與這些虛擬角色賽跑,當地的人們已經熱衷于前往挑戰其中的“傳奇角色”。這個項目通過新奇的互動方式將人們的行為活動與空間緊密聯系起來,并成功地傳達了品牌理念。
5 結語
數字景觀是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文章以數字景觀為切入點,以歷史文化街區為研究對象,基于歷史文化街區設計保護的現存癥結,通過分析數字景觀的構成要素,總結歷史文化街區中獨立景觀裝置、頂界面、底界面、垂直界面四種數字景觀應用形式,旨在為數字景觀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更好應用提供參考。數字景觀可以使置身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人們體會到街區特有的力量與厚重感,營造出多維度的空間體驗,優質的空間體驗又能帶來持續穩定的客流,從而實現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智冠.多媒體介入當代景觀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
[2] 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08-27.
[3] 劉際超.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1.
[4] 賈巍楊.信息時代建筑設計的互動性[D].天津:天津大學,2008.
[5] [日]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224-225.
[6] 夏源薇.數字景觀在城市商業空間中的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9.
作者簡介:莊鎮杰(1997—),男,廣東湛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
楊茂川(1964—),男,四川什邡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傳統文化應用、地域空間發展、“新江南”設計方法。
317750190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