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沛斌,熊靜遠,汪 川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成都 610064)
自2012 年,翻轉課堂的模式逐步在我國的高校教學改革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1-5]。越來越多的高校在課程教學中采用了翻轉課堂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8]。
翻轉課堂的理念應用在具體的教學中,有不同角度的認識和理解。“翻轉”概念最直觀的理解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角色的翻轉[9-10]。學生可以通過“翻轉“,主動地把握課程中的主體知識結構和教學重點;而教師通過“翻轉”更加直觀地引導學生系統化的梳理課程知識體系,并實時掌握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情況[11-12]。翻轉課堂使得學生在教學中不僅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還部分參與了課程中的教學組織和教學過程的管理,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種提升[13-14]。在國內翻轉課堂的建設中,逐步引入了更多現代化的手段,如網絡課堂、視頻課程和網絡實時互動等,使得翻轉課堂的開展和實施更加立體、直觀和多元化[15]。
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旨在培養具有預防醫學、衛生理化檢驗及生物學檢驗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的專業人才,要求學生熟練地掌握專業課程中的理論和相關實驗操作。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是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它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原理和方法,解決臨床檢驗、衛生檢驗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在疾病診斷、風險分析、傳染病預防控制、環境因素檢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人才需要具備的一項重要的技能[16]。
傳統的群體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學習能力個體差異和教學課時有限等客觀條件所限,教學內容的設置深度和廣度都盡量兼顧多數中間層次學習能力的學生。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可能由于教學深度不夠和信息量有限,而出現“吃不飽”的情況;而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由于分子生物學基礎理論的不足,導致學習吃力,出現實驗應用部分知識點“整段垮掉”的情況。
基于以上的原因,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課程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具有必要性。翻轉課堂通過網絡課堂等重要平臺,可以為學生提供重點的教學知識要點和相關視頻教學資料,并引導學生對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進行討論和擴展,實現有“針對性”地教學。教學的最終落腳點是在于“學”,本課程翻轉課堂的實施也是順應了本科教育改革中“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發展趨勢。
(1)實施前提。除了上述翻轉課堂開展的意義和重要性之外,翻轉的實施還需要具備一些重要的前提條件,比如學校提供的教學平臺和資源、學生上課規模和學生的基本素質等。
我校的網絡課堂平臺完全可滿足教師的課程資源發布、作業布置、視頻課程發布和課程在線論壇等多方面的翻轉課堂開展需求,學生可以隨時登錄網絡課堂,十分方便地獲取課程的學習資料、完成課后作業和在線發言,為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實施翻轉課堂提供了完善的硬件支撐。我校衛生檢驗和檢疫系每屆招生規模都在50~60 人,分3~4 個平行小班,每小班人數均在20 人以內,本門課程實施大班統一教學,共享教學資源,小班分組討論,可以保證每一位同學的積極參與。我校的招生質量保證了衛生檢驗與檢疫系的學生具有較高的自學、自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交流溝通能力,能夠滿足翻轉課堂開展的學生基本素質。
(2)實施內容。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課程連續兩年進行了翻轉課堂的實踐。具體的實施安排是:①正式開課之前在網絡平臺上完成了所有的教學章節的幻燈片的上傳;②每屆均選取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中的重點章節,如核酸的基本知識和PCR技術等進行翻轉實踐;③課程開始的第1 節課介紹翻轉課堂的教學安排和過程考核要求;④學生分組并固定下來;⑤隨著教學進程,布置網上學習任務(包括完成在線課后作業、觀看視頻和完成視頻觀后作業以及參與思考題完成和在線討論);⑥在翻轉課堂上,安排小組依次匯報在線學習章節的教學重點、學習情況和討論題的課堂討論結果,每組匯報10 min,交流討論5 min。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在每一輪課程結束后,調查學生對翻轉課堂的評價。問卷主要針對:學生對課程的總體評價、對翻轉課堂課程設置的評價、翻轉課堂對課程學習作用的評價、翻轉課堂實施中的一些具體反饋等幾個方面進行調查和統計。問卷調查為學生匿名完成,所以基本能客觀反映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和建議。
通過學校本科教學系統,提取2014 級(翻轉課堂實施前)、2015 和2016 級(翻轉課堂實施后的兩屆)的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學生的成績,并進行后續的分數段區間統計分析。
兩輪學生上課人數分別為56 人和54 人,兩輪問卷完成和回收均為52 份,合計104 份。對問卷調查的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如下。
綜合兩屆104 名學生的問卷調查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認為該門課程較難學習(77.9%),課程內容較多(78.8%)。超過8 成的學生對課程教學思路和手段表示較為認可。在翻轉課堂的評價方面,約30%的同學認為課程視頻內容較難,多數同學認為討論版塊的可參與性強(76%)。值得注意的是,第1 輪(2015級)實施翻轉課堂時,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討論和測試題目較難,隨后,任課教師加強了課堂溝通,并對討論和測試的內容進行了更細致的講解,第2 輪(2016級)實施時,認為討論和測試題目較難的學生比例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認為討論難度較高的學生比例由55.8%降低至36.5%(P=0.07),認為測試題難度較高的比例由51.9%降低至34.6%(P=0.11)。
從學生角度對翻轉課堂學習作用的評價可見,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翻轉課堂提高了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和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只有約兩成同學認為翻轉課堂增加了學習負擔。接近70%的學生認為翻轉課堂占整個課程內容的比例在30%以內較合適,同時多數學生認為課堂互動時間不要超過每節課時的30%。對課堂互動方式的評價中,學生選擇數排名前3 的方式依次為:翻轉課堂自學后同學提問,老師解答;案例分析討論和課堂分小組討論。選擇上述3 種互動方式的學生占總數的70%以上。將學生按既往總成績排名分為3 組:前20名,21~40 名,和40 名以后,分析這3 組學生的課程反饋發現,在絕大多數評價內容上,3 個區間同學的認同度都較為相近,但在“翻轉課堂提高了我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這點上,總成績排名40 名以后的同學認同度略低。
翻轉課堂的實施對學生的成績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翻轉課堂實施之前,衛生檢疫與檢疫專業學生的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課程的期末平均成績為70.6 分(2014 級,n=57);實施了翻轉課堂之后的兩屆學生,該課程的期末平均成績分別為75.5 分(2015級,n=56)和79.3 分(2016 級,n=54)。通過成績分析發現,實施翻轉課堂后,80 分以上的學生人數有了顯著提高,低分段(70 分以下)學生數降低,其中2016級沒有學生不及格(見圖1)。

圖1 翻轉課堂實施前后3屆學生分子生物檢驗技術期末成績的分析
通過兩輪翻轉課程的實施來看,學生的期末成績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除了平均成績的提高外,高分段的學生人數也相比翻轉課堂實施前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從學生評價的角度來看,學生對于翻轉課堂的反應是因人而異的。總體而言,翻轉課堂得到了大多數同學的認可。通過兩輪翻轉課堂的實施,有如下幾點思考:
(1)課程翻轉內容的選擇非常重要。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課程中的教學難點內容進行課程翻轉,這樣可以通過翻轉課堂促進學生對知識難點的掌握。如果翻轉內容過于簡單,知識點都是學生可以輕松掌握的內容,則不能有效發揮翻轉課堂的作用,使得翻轉課堂的實施流于形式、可有可無,還可能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學習興趣。
(2)翻轉課堂的比重要適當。以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為前提,翻轉課堂占整個課程的比重控制在30%之內較為合適。同時,課堂互動討論時間盡量能控制在每節課時的30%以內,過多的安排課堂互動時間,一方面會擠壓教師的講授時間,另一方面也會分散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對課程的學習效果起到反作用。
(3)“翻”和“轉”的有機結合。如果把“翻”理解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發表觀點,那么“轉”則是教師的回應和引導。在翻轉課堂中,無論是網絡線上還是課堂討論,教師都需要和學生緊密互動,及時對學生的觀點和見解進行引導。部分學生可能在講解和討論中出現對知識點理解有誤的情況,教師及時引導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在錯誤的基礎上進行發揮。
(4)翻轉形式的多樣化。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盡量使翻轉課堂的形式多樣化,除了圍繞教學難點的學生分組討論,也可以組織學生對具有重要意義的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加深對核心知識點的掌握,同時拓展知識面,最后對學生翻轉課堂自學的內容要組織專門的答疑環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翻轉課堂的資源進行課后學習。
(5)翻轉課堂的學習效果存在差異。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人性格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可能存在對翻轉課堂接受度低和參與感差的情況。調查發現,成績靠后的同學對于翻轉課堂的興趣相對低一些,提示教師除了優化翻轉課堂的內容和形式外,還需要將翻轉課堂中的知識難點也貫穿到傳統的教學中,讓翻轉課堂和傳統教學相輔相成,盡可能多地照顧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層次的學生。
通過對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初探,發現翻轉課堂的確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效果,可以在本專業其他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進行推廣,不過,如何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翻轉課堂的實施方案,使其更好地與傳統教學融合,依舊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