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本文基于建構主義教育思想,結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以“城市軌道交通車站機電設備運用”課程為例,對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從設計和實施兩個方面展開闡述,以期為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提供借鑒,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教學模式? 混合教學? 職業教育? 在線課程
引? 言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和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和程序,是為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而實施的教學方法和形式的總稱。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更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體,負責講解示范,而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不能兼顧差異性學習要求,不僅學習積極性差,其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更是難以達到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初衷。這一現象隨著“互聯網+職業教育”的到來得以改觀,教師借助信息化技術整合教學資源,利用可視化資源,如視頻、微課、動畫等,多元化、立體化地開展教學,轉變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思維習慣,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
1.高職院校學習者分析
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習特點等方面分析,發現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基礎相近;對專業技能了解較少,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不喜歡“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運用信息化技術的能力普遍較高,愛探究問題。傳統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職業教育教學效率低下。針對高職學生的這些特征,學校可在移動學習平臺增加學生易于接受的學習資源,如3D動畫、微課視頻、闖關游戲等,同時,還需具備在線測試、評價、討論等功能,以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2.建構主義教育思想
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重在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工作過程,通過任務驅動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以主觀出發的建構主義思想,則強調學習者通過特定的學習活動有序地構建知識體系。兩者特點是趨同的。在建構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學生是教學主體,在線上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供學習資源,企業導師進行在線指導,兩者共同發揮對學生的引導和輔助作用。同時,師生應積極互動,在線下小組合作中積極配合,將教與學有機融合,共同完成教與學的任務。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除了傳播知識之外,還能增加交互式學習,幫助學習者循序漸進地構建知識體系,與建構主義的學習規律是一致的。
3.混合式教學的內涵
混合式教學將線下傳統課堂與線上網絡學習進行優勢互補。在實施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同時要發揮教師的引領、啟示、監控和主導作用,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乃至創造性,實現最佳學習效果?;旌鲜浇虒W中“混合”一詞,是指將學習空間、資源、方式和評價等進行有機融合,具體是指將課內外學習空間有機融合,將傳統學習資源和數字化學習資源有機融合,將個性化學習和集中學習有機融合,將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有機融合。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的混合式教學實現了三大提升:教師從教學講授者提升為教學組織者,學生從被動學習提升為主動學習,學習評價從側重終結性評價提升為側重過程性評價。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
教學設計是科學、全面地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應該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開發、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五個階段展開。
1.教學分析
教學分析主要從教學對象、教學內容與教學環境三方面展開。教學對象分析,是指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習特點等;教學內容是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支撐性材料,根據課程特點分析其內容,以便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分配;教學環境分析,主要指選擇合適課程教學資源、在線課程教學平臺、多媒體技術條件等。
2.教學設計
教師依據教學分析,從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媒體及教學資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落實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對接職業標準(規范)、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關注有關產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對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依據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選取教學內容,并通過學情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教學重點由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難點應結合學情確定,教學策略則應結合學生學習環境制訂突破的重難點。混合式教學過程設計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編制自主學習任務單,設計在線學習資源;課中設計教學活動;課后設計拓展性學習活動。
3.教學開發
教學開發階段,教師在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重點完成在線課程平臺資源建設,包括課程教學計劃、教案、PPT、動畫、視頻、自主學習任務單、試題庫及其他輔助性資源等。
4.教學實施
混合式學習是指通過線上+線下的優勢互補來實現學習者的有效學習。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教學過程應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協作學習的能力,并要加強校企合作。
5.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混合式學習的重要環節,通過建立集合過程性+總結性的評價體系,實現拓展高職課堂深度的目標。課程平臺實時記錄學生的行為數據,過程性評價貫穿于混合式教學設計的各個階段。教學完成后,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能全面考查學生的能力。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教育中的實踐
“城市軌道交通車站機電設備運用”是全國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三年制的專業核心課程,本文選取其中的核心技能“自動售檢票系統”進行分析。
1.教學分析
本課程的學習者主要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大一學生,首先對學習對象進行學情分析,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和基礎都比較相近。其內容按照如下思路進行分配:對于教學內容中的基本概念、設備的構成及操作原理,學生可以通過線上資料自學低階知識;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學(線上),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而對于自動售檢票設備的使用及常見問題的處理,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線下),以保障學生操作設備的標準性、規范性。目前,課程資源已經全部上傳至“智慧樹”平臺,具備在線學習和交流的前提條件,可開展混合式教學。
2.教學設計
本案例在教學設計中注重落實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接城市軌道交通站務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制訂了分層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選取教學內容。通過問卷調查和企業反饋,從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習特點三個方面進行學情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確定教學重點:自動售檢票設備的操作原理;根據課前測試結果確定教學難點:自動售檢票設備的操作方法。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發揮虛擬仿真系統教學資源的優勢,使用遞階測評體系,構建“理虛實”一體化的教學策略。
學生學習過程分為三個環節:課前線上學習、課中小組協作和課后鞏固深化。(1)課前階段。教師發布自學任務單,學生通過手機端“知到”平臺實現前置學習,對自動售檢票設備操作原理有初步認識。(2)課中教學階段。教師精講理論,邀請企業導師遠程指導,學生分組進行虛擬仿真系統訓練,并與教師交流互動。隨后進行遞階測驗,未通過考核的學生利用平臺繼續學習直至通過為止;考核通過的學生可以進入真機操作,企業導師在線指導,完成實訓任務,以實現對知識的內化。(3)課后提升階段。學生完成線上測試,企業導師在線答疑和評價。
3.教學開發
課程教學開發建立在前期分析和教學設計的基礎上,根據課程內容,結合課程特點,設置在線課程平臺資源:學期授課計劃、教案、PPT、自主任務學習單、微課視頻、現場操作視頻、3D動畫、崗位考試題庫、作業庫及其他輔助資源等。學生可以利用本課程團隊自主研發的車站機電設備虛擬仿真系統進行自主學習和反復訓練。
4.教學實施
教學實施分別從課前準備、課中教學、課后提升三個階段展開。
(1)課前準備階段:線上學習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結合學生學情分析結果,將基本概念、設備的構成及操作原理等理論知識向課前轉移,為課中進行理論知識的應用、創新等高階知識的學習爭取時間。教師在課前下達“自動售檢票系統”項目的自學任務單,內容為符合低階知識的教學資源,同時,要制訂線上討論規則。學生通過自學任務單發揮“主角”作用,拓展學習的時空。教師對學生線上學習效果進行跟蹤,通過課前測試成績適時調整課中教學策略。
(2)課中教學階段:小組協作
課中教學環節在城市軌道交通機電設備實訓室中進行,教師先進行課前檢測分析,解答學生前置學習的問題;隨后精講理論,讓學生懂得相關原理,為實操奠定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依然是教學活動的“主角”,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進行虛擬仿真訓練,熟悉操作步驟。隨后進行遞階測驗,未通過考核的學生利用平臺繼續學習直至通過為止,考核通過的學生可以進入真機操作。本專業是全國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試點專業,每位學生都配有企業導師,由于企業導師不能經常到課堂參與教學,可借助在線視頻通訊,讓企業導師遠程參與指導,幫助學生了解運營企業一線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克服畏難情緒。通過以上實施過程,可最終解決“懂原理、會操作、提能力”的教學難點。
(3)課后提升階段:鞏固深化
課后學生通過完成線上+線下作業測評所學知識,加深知識理解,同時,還可以利用平臺資源深度學習,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F代學徒制班的學生可以前往企業現場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設備操作訓練,由企業導師進行測評并給出成績。其他班的學生可以利用騰訊課堂等在線平臺,邀請企業導師和在全國各大軌道運營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優秀畢業生遠程交流探討,學生通過多方互動交流深化學習深度。這一過程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服務至上、乘客至上的意識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師可以依據平臺數據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
5.教學評價
本案例對接城市軌道交通站務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簡稱“1+X”職業等級標準,形成遞階評測指標,指標的設計從質性評價、量化評價兩個維度進行,建立評價體系。質性評價即形成性評價,包括學生課前、課堂和課后的學習表現和成效。量化評價即總結性評價,主要通過遞階測試、期末測試等評價學生對崗位技能要求、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成效。評價體系結合了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能如實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結? 語
通過問卷、訪談、交叉對照實驗等多角度的統計數據發現,基于移動學習平臺開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資源豐富多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差異性問題,同時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局限性,使學習從課堂延伸至了課外?;旌鲜浇虒W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既能為其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教學服務,又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混合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從以前課堂的主講者轉變為教學的指導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教師應該積極地投入教育教學改革之中,進一步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新舉措。
參考文獻:
[1]謝歆鑫.高職數學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7):4-7.
[2]嚴啟榮,汪曉東,詹春青.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2018(6):32-35.
[3]葉展勇,俞曉彤,汪曉東.SOFT模式在中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4):47-51.
[4]王楠.學習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