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松
摘 要:近年來伴隨我市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社會人口增長,居民對水生態環境的改造和破壞力度日益嚴重,尤其是在我市農村地區。水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其發展情況及治理水平在新時代新要求下亟待提高。河長制作為一種地方獨創并逐漸推廣實施的水環境治理機制,在農村水環境治理方面的作用逐漸凸顯,如何實現這種治理保障機制的長效化成為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河長制;水環境;作用
分類號:X52;TV213.4
引言
水資源在人民生活、農業種植、經濟發展等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樂陵市雖然是德州市面積第二大的縣市區,但也是一個嚴重缺水的縣(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山東省人均占有量的61%,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0%。且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水源受到農業、工業的污染日益嚴重,城鎮的高強度用水也進一步加劇了河、湖生態體系的破壞,河湖萎縮、干旱,污染加重,生態多樣性減少等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市政府為減輕污染所帶來的災害,開始積極探索并實施了河長制。截至目前,河長制已在階段性的治理中取得了巨大成效,如何克服暴露出的問題,促使其長效機制轉化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水環境治理中河長制的作用
1.水污染防治
河長制治理水環境可以有效地防止水污染。具體來說,水污染是破壞水環境的直接因素之一,對水的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破壞。對此,就需要加強水污染防治,但水污染防治是一項系統、全面、復雜、涉及領域廣的部分,防治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加之我市水環境污染類型不同,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也較為復雜,需要在治理前進行詳細的了解分析。一般情況下,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例如,人口急劇增長,城市發展缺乏規劃,城市發展基礎設施不健全等。而長期的面源污染勢必會造成河湖自身的受損,主要包括自凈能力的降低和污染物的沉降、滯留、蓄存等。因此,在治理水污染過程中,必須要嚴格地遵循水岸同治、多元共治的原則。而河長制對水污染治理有著極大地幫助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河長制可以統籌兼顧調動更多地資源實現水污染治理。第二,河長制有助于實施監控水污染治理效果,有助于各項工作的落實,推動水污染治理的加速推進。
2.有利于水資源保護
水資源保護有助于綠色生態環境的發展,同時也是水環境治理中的首要問題。在此之中,如何保護水資源安全、如何保證水資源安全是關鍵部分,這里的水資源安全不僅僅包括飲用水安全,還包括河湖生態用水量上,在此之中若想要充分的利用水資源,可根據樂陵市區域特點進行合理衡算,統籌考慮雨洪資源、引黃水、地表水等,保障有水可用。根據傳統的水資源保護工作來看,屬于地方水利部門負責,而在河長制的水資源保護和治理中,需要統籌兼顧,多部門融合起來,共同保護水資源。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在積極發揮著河長制水資源保護下的作用。
二、水環境治理中河長制的措施
1.提高水環境監測水平,完善水環境監測內容
水環境質量監測是水環境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內容,通過對水環境質量各要素進行實時監控,消除水環境質量中存在或潛在的不合格工作,保證水環境質量的技術與管理活動符合管理體系文件與國家技術規范要求,保證監測數據科學準確,協助進行水環境質量管理。在水環境質量監測過程中要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設水質監測點,對于水樣實驗分析和數據記錄需要嚴格按照三級審核制度進行,保證監測數據公正可靠,提高區域水環境監測系統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對于監測目標采樣、記錄、分析人員配備不夠,專業能力與技術缺乏等情況,要定期進行專業培訓,包括管理方法、管理理念與專業技能培訓等,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性。同時,要避免因監測儀器設備故障等原因造成監測誤差,對老舊設備要定期進行更新換代。
2.構建跨地區河長體系
目前我市有很多的河湖跨越省界、市界、縣界,而兩個地區所涉及的面積較廣,各級河長處于一個平行的位置上,又缺乏深切的聯系和高效地協同性,就有可能出現上游水清、中游水黃、下游水濁的分裂式局面,這不僅不利于河湖的治理,也會引起地區之間的矛盾。假設這種行動的調度由中央來進行,毫無疑問會給予中央部門很大的工作壓力。最好的辦法便是建立跨地區聯席會議制并以片區劃分。如各個省份在范圍內來構建一個省級會議制度,各省在對于流域內的河流進行細致研究后確定每個省份負責的治理區域及相對應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同樣,在跨地市、縣市區等環境下,對應的也成立相應的聯席會議制度,適時研究河湖管理保護問題,一個區域范圍內多個跨地區的河長或黨政機關主要負責人擔任,并實行輪流牽頭管理制度。跨地區的河長作為代表參加區際間的河長會議并參與對跨區域的河流進行治理的方案規劃、工作實施等方面的活動。而中央可以成立一個監督團,由中央內部的黨政人員、全國人大代表、環保學者等組成,主要負責在一個評估期循環后對河湖治理的行政性、社會性、技術性進行評價,如果不合格,則進行對于聯盟內部的人員調整。
3.加強水環境協調管理力度
河道水環境治理不只是某一座城市的工作,一條河流往往會經過數個城市,流域較大,為此城市之間、部門之間必須加強協調管理力度,積極開展行政合作、跨區域合作。相關單位在開展河道水環境治理過程中不能只考慮單個城市的因素,要從多角度出發尋求最佳方案,整合相關城市資源對河道開展綜合治理。在發現跨區域違規排放污染物等案件時,不同城市、單位之間應聯合執法,對其進行嚴厲打擊,并賦予相關部門更多的權限。同時,還應上行下效,加大執行力度,上下級通力合作、互相配合。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地區水環境生態條件相對復雜,河長制作為一種水環境治理創新制度,經過近年來的推廣實踐現已被證明是符合我國水環境治理國情,并且具有較強的實效性與可操作性。但其面對復雜的治理環境、治理形勢,勢必會面臨長效性的問題。在此現狀下,要進一步強化河長制下基層縣市區和農村地區水環境治理保障機制的長效化研究,以充分發揮該制度的治理優勢。
參考文獻
[1]河長制詞語釋義及基本原則[J].水利科技與經濟,2020(6):58.
[2]潘威.城市河道水環境生態治理技術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8):27.
[3]徐智麟.紹興城市水系治理變遷與成效[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7,29(3):5-11.
(樂陵市水利局 山東樂陵 25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