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郁方 徐海靜
摘要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發展太快,摩托車群體風生水起,一時間人民的交通素質和政府管理跟不上,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當時政府直接采取 “禁摩”手段,看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現階段的“禁摩”制度執法阻力大,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而本文分析“禁摩”的原因并試從多角度闡述反對的原因,進而提出適合我國“禁摩”現狀的解決之道。
關鍵詞:禁摩政策? 比例原則 許可準入制度
分類號:D922.296
上世紀80年代,北京開始實施“禁摩”政策以后,不少城市紛紛效仿,到目前為止中國實施“禁摩”政策的城市仍然不在少數。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市民素質的普遍提高、法制越來越健全,“禁摩”制度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可是實施“禁摩”的城市依然有增無減。可見,“禁摩”制度在并非可以達到促進人民福祉的預期效果下依然被延續,這可謂是政府部門在這件事情上所采取的消極作為,甚至是不作為的做法。如今的“禁摩”制度既不適應如今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又受到了許多市民的質疑與反對。由此可見,“一禁了之”這種“懶政”行為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及該做法本身存在的意義是值得商榷的。
一、“禁摩”的原因
(一)摩托車易造成道路交通擁堵現象。據對部分摩托車發達城市的出行調查數據顯示,摩托車方式出行比重在20%以上,在部分大城市和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比重甚至高達30%-40%[1]。這就給原本汽車繁多的街道上再添新的壓力,更容易引起交通擁堵的現象發生。
(二)摩托車安全指數低。眾所周知,在所有的機動車輛中,摩托車的安全系數和安全性能較低,由于摩托車本身機械構造簡單,穩定性、制動性欠缺,以此,在公共交通安全中的隱患較大。
(三)摩托車危險系數高,容易引發交通事故。部分摩托車駕駛員的個人素質不高,不遵守交通規則,駕駛速度過快,闖紅燈、逆行等違章情況頻頻出現,嚴重阻礙城市交通秩序[2]。
此外,在八九十年代到21世紀初期,利用摩托車進行搶劫的案件越來越多,摩托車被認為是影響社會治安狀況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反對“禁摩”的原因
1.“禁摩”不能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交通擁堵是個亙古不變的難題,并不會因為“禁摩”有所緩解,摩托車占地面積只有汽車的八分之一,具有汽車無法比擬的嬌小性,自然不能被認定為堵塞交通的主要因素。相反,禁止摩托車通行之后,部分市民會選擇汽車作為出行工具,也增加了汽車數量在道路上的比重,這只會導致交通堵塞問題越來越嚴重。
2.“禁摩”不能減輕環境污染問題
正規車管所的摩托車都是經過質檢部門及環保部門的檢測合格的,排放量嚴重超標污染環境之說簡直是無稽之談。汽車的排放量高達摩托車的十倍以上,讓摩托車獨自承擔污染責任顯然有失公允。并且對于環境保護方面,不單單只靠“禁摩”來做到的,而且這個問題可以依靠相關標準,將摩托車排放量嚴格合理控制來規避,這并不是“禁摩”的必要理由。
3.“禁摩”沒有達到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
“禁摩”所保護的公共利益是公共交通安全和暢通的出行秩序,但是對于行政相對人特別是摩托車持有人來說,這無疑侵害了他們的財產權以及自由選擇出行方式的權利。目前我國摩托車持有量與汽車相比還是少之又少,他們帶來的影響并沒有達到需要行政機關做出強制禁止性規定的地步。相反“禁摩”之后的這些摩托車駕駛員他們同樣持有出行的需求,只能選擇汽車或公共交通的方式,這又極大程度上加劇了汽車與公共交通行業的壓力,也會影響更廣大的市民群體的出行舒適及便利。因此,“禁摩”實際上給市民帶來了諸多不便,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公共利益。
由此觀之,行政機關所采取的“禁摩”政策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維護公共利益不只是應該維護沒有摩托車的市民的利益,也應該重視摩托車所有者的合理需求,保護其合法權益。不應厚此薄彼,應該平等保護各方權利,保障所有道路參與者都能夠享有平等的道路通行權。
三、“禁摩”現狀的解決之道
(一)立法方面
1.設置嚴格的摩托車許可準入制度
嚴格制定摩托車許可準入的標準,例如:獲得駕駛證、行駛證為前提要件,按期年檢的合格證明作為基本要件等。應通過嚴格落實摩托車駕照制度,提高駕駛員的駕駛技能、應急處理的能力。在日本,摩托車隨處可見,它作為日本市民的重要出行工具之一。這不僅是因為日本的摩托產業發達,還因為日本對摩托車駕駛管理很嚴格。在日本想騎摩托車是一定要考駕照的,而且排量越大的摩托,駕照考試越嚴格。所以我國也應通過嚴格落實摩托車駕照制度,提高駕駛員的駕駛技能、應急處理的能力。另外,應簡化摩托車上牌的程序,在過去個人素質不高,缺乏法律意識的部分駕駛員,由于獲得摩托車牌照的程序繁瑣,費用較高而選擇無牌上路,導致發生交通事故找不到責任人的情況。因此,行政部門應簡化辦理摩托車相關手續的程序,杜絕拖沓辦事的“懶政”現象,有助于駕駛員依照法律法規取得準入資格。
2.制定相關配套法律法規
為了緩解交通壓力,行政立法部門應該結合實際問題綜合考慮,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管理制度,提高道路利用率。做到整體統一,局部調整。對于摩托車這種出行方式,政府可以考慮采用更為柔性的控制手段替代剛硬命令的做法,如標準規制?[[5]邱新.城市“禁摩”的法律思考——從政府規制分析的角度[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7):146-147][5]可以用具體條款加強對摩托車行駛條件的限制,例如高峰時間段僅允許在某車道通行,或者可以制定禁止飆車(限速60km/h)等相關條款,這樣可以避免摩托車肆意變道,又約束摩托車行駛速度,盡而規避因速度過快突發的意外風險。
(二)執法方面
要加強行政執法,行政執法必須建立在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行政機關應對摩托車進行嚴格的登記管理,加強標準化執法力度。對違法現象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中包含的詳細罰則進行行政處罰,杜絕執法不嚴的現象發生。只有強有力的監管,才能更好的維護交通秩序,使得“嚴禁無牌車、報廢車、無證駕駛員上路行駛”的禁止性規定更具有約束力。如在道路執法過程中遇到無證駕駛、駕駛報廢車等違反準入條件的,可以對其駕駛人加重處罰。同時,推進綜合執法的體制改革,加快行政執法的人員隊伍整合,提高執法人員素質,提升執法隊伍考核的標準,避免“暴力執法”的現象發生。同時加強執法監督機制[4],對“暴政”、“懶政”等行為做到事前警戒、事后監督。一旦發現執法人員出現此等不良行為必將加以嚴懲,確保切實有效地實現法律對政府的約束,從而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腳步。
(三)守法方面
建立普法責任制,應當加強行政機關相關部門對《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多角度、多途徑的宣傳教育,使得摩托車駕駛人深刻認識到不戴頭盔、肆意變道等駕駛陋習帶來的安全隱患是致命的,樹立以遵守交通規則為本,以違反交通規則為恥的法制觀念。維護交通秩序不僅僅是交通管理部門的職責,也是每一名駕駛員心中的責任,更是全體市民共同的義務。
總結
要知道政府與公民并不是站在對立面的兩個主體,不聽民意、一味專制的政策也不符合我國的國情。只有市民與政府站在統一戰線,政府做到為民、便民,公民做到尊法、守法,這樣才能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禁摩”看似為了維護公共秩序,實則對公民自由權進行破壞,這就導致公民很難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日常活動,會使整個社會缺乏動力,停滯不前。政府可以慢慢放開禁摩政策,邊放寬邊監管。禁摩制度不會一直存在下去,隨著中國民眾的交通素質的提高和政府管理能力的加強,禁摩的力度會越來越小,會逐漸消失的。那些當時做不到的管控,或者說當時的監管無力,對現在而言變得實施有望。細想一下,對摩托車出臺高效的管理機制遠比一味禁止來的實在。現代社會需要的不是“禁摩”而是“治摩”。
參考文獻
[1]徐琳,錢振東.城市的摩托車交通問題與對策[J].洛陽大學學報,2005(2):65-67
[2]李輝,史建港,馬暉.我國中小城市摩托車的發展方向[J].道路交通與安全,2006(3):5-7
[3]邱新.城市“禁摩”的法律思考——從政府規制分析的角度[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7):146-147
[4]孫峰,魏淑艷.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運動式治理模式轉型研究——以深圳“禁摩限電”為例[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7(2):41-52
[5]陳權.“禁摩令”存廢之爭[J].法制與社會,2016(2):62-63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