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線,并且得到了用戶的認可,后來越來越多的網站也陸續推出了微博客戶端,如今微博已經發展成了社會的必要產物。人們可以通過微博平臺了解到世界各地發生的各種事件,了解事件的發生過程。微博、微信等互聯網技術產物使“互聯網”的觀念逐漸在人們心中扎根,并且也衍生出了一些新的事物,這一切都在推動著社會朝著“網絡時代”的方向發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網絡觀念的體現還有很多,比如短視頻、微電影等。就目前來看,人們對于互聯網的認識還比較淺薄,不夠全面,學者與教育者們對于網絡的概念理解與定義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網絡的實踐應用形式也多種多樣。這些不同的認識與理解對于網絡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應用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到目前為止,網絡環境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構建以及教育價值都還受到多方面的爭議。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困境;對策
引言
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高校思想教育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與此同時,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發展與社會的需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本文從高校階段大學生群體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工作現狀出發,對網絡視域下大學生生群體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工作進行分析,提出新的高校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分析如何在高校思想教育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1 當代大學生群體特點
1.1 個性化
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主要體現在他們的價值追求方面,這也是當代大學生群體身上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他們的價值追求與80后的物質財務追求以及90后的自由追求是截然不同的,當代大學生群體追求的價值是突出自身的個性化特點。這一價值觀的形成主要受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家庭物質生活基本都比較富裕了,因此他們的人生規劃中,基本很少關注物質財務,而是更加關注自身的情感體驗與價值體現。當代大學生有著自己的思想和個性,比如在新型媒體上可以通過設置自己的個性簽名或主頁來展現學生個性,也可以通過發表動態記錄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充分將自我個性體現出來。
1.2 自主化
當代大學生群體的自主化特點,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學習方式上。當代大學生學生的父母,教育水平普遍比較高,在家庭教育方面要遠勝于80后與90后。當代大學生的父母與學生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家庭教育也比較開放化,親子關系比較和諧。當代大學生的父母都是通過身體力行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比較注重對孩子的陪伴與情感溝通,而不是像80后、90后的父母那樣一味用棍棒教育的方式恐嚇孩子,努力學習。這樣的教育方式使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了自主化的特點。
1.3 網絡化
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網絡化特點,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娛樂方式上。當代大學生的大學生被冠以了“數媒土著”的稱號,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及生活、娛樂反思,無一不體現著他們是“移動互聯網一代”。當代大學生出生和成長的環境,互聯網水平已經逐漸趨于成熟,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接觸和使用的網絡媒體工具比較多,在這一點上80后和90后的大學生是無法比擬的。由于他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形成了比較牢固的互聯網思維,他們的生活和娛樂等都與互聯網之間有著極為深厚的聯系。從他們日常溝通的話語匯總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們經常使用一些網絡熱詞,比如“扎心了”、“佛系”“吃雞”等。
2 網絡視域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狀
2.1 學生的思想受到了社會多元化思想熱潮的影響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社會經濟所、政治以及文化水平都得到了迅猛的提升,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改革開放后,西方人的價值觀念傳入我國比如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等這些思想也開始逐漸傳入我國,都我國原有的思想價值觀等產生了一定的沖擊與影響,新一代的青少年他們是接收外來思想最多的群體,他們具有個性化、自主化等特點,思想十分的活躍,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十分強,但是他們卻存在著思想幼稚、大局意識薄弱、思想波動大、情緒不穩定等弱點。在面臨一些有組織、有意識的思想灌輸時,就會出現立場不堅定、重心偏移的狀況。當代大學生,他們接受的中國愛國主義教育與西方民主、自由主義的思想之間出現了沖突,一些政治立場不夠堅定的青年,很容易被西方的思想主義所迷惑,出現反對我國政治、制度的情感。
2.2 大學生主體地位被忽視
在高校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時候,傳統的教育模式往往都是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的指示去學做,即使教師說錯了學生也不會指出來,在學生心中,教師是高高在上的,和自己不處于同一地位。然而,實際上,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扮演著指導者、監督者、組織者等角色,教育模式將嚴重影響學生的智力、能力增長。并且,思想教育的過程應當是主動完成的過程,教師雖然也需進行輔導,但不能占用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獨立思考時間,這對于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來說,有著極大的幫助。但這點在高校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中還未充分得到體現。
2.3 沒有重視網絡教育的應用
部分高校在思想教育上仍采用傳統教育手段,現階段先進的教育模式與方法,并沒有充分的應用到高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學生缺乏自由發揮,實踐思考的平臺,最終導致高校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難以順應時代發展。面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這一發展現狀,高校必須注重對網絡教育手段的融合與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在提高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同時,提高整體教育效果。
3 網絡視域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對策
3.1 注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認同感的提升
在網絡時代,部分中國青年的文化內驅力被成功分解,成為外來思想的“義務宣講員”,且會同化一批同齡人。如何在外來思想的傳導下,讓中國新一代智識青年大學生為祖國代言,成為中國故事的宣講者,并增強自身愛國主義的情感認同,成為“四個自信”理論的堅定擁護者,講好中國故事,高校教育者首先要“懂馬”“信馬”,堅持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科學的學習和工作方法。
3.2 加強媒體融合,豐富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表達方式
可運用網絡平臺其內設功能,推廣合理的媒體內容,既能留住大學生“進站”的腳步,又能吸引其下次再來,并且能通過交錯縱橫的鏈接,合理有效地完成大向公眾推廣的任務,還能讓受眾方便且直接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合理有效地表達其內心的愛國主義訴求,并將之推廣于四方,讓主流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遠、傳得更響。
3.3 加強網絡治理,營造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輿論空間
加強網絡治理,可以營造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輿論空間,是一條合理且具有特殊時代意義的解決途徑。國家應堅決打擊網絡攻擊、網絡造謠、黑色網絡交易等有可能威脅營造大學生愛國主義輿論空間的言論信息。社會應堅決抵制來自網絡的不實信息,不給網絡犯罪以棲存空間,努力凈化網絡空間,為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良好的輿論導向。
4 結束語
新時代的到來,可以說給各行各業都指明了一條道路,但是,當機遇存在的同時,也意味著有挑戰,這些挑戰對于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開展來說就是一種考驗,如果學校沒有辦法通過這些考驗就會遭到社會的淘汰和埋沒,因此,面臨挑戰,必須要采取對應的措施來增強自身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尤曉偉,徐瀾釗.“互聯網+”時代下殘疾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以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為例[J].國際公關,2020(12):338-339.
[2]范芳芳.網絡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困境及對策[J].現代企業,2020(2):140-141.
[3]姜毅影,楚文文,蘭希.新常態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6(10):162-163.
[4]閆佳卉.網絡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與突破[D].長春:吉林大學,2016.
[5]何圓圓,李娟,張德兵.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8(32):310-312.
作者簡介:張家奇(1980.4—),男,山東梁山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任輔導員一職。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