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倩
[摘 要]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發展、動態生成的過程,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意外。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及時抓住意外,善于把握生成,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分析驗證等活動構建新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成;創新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9-0035-02
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別是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教師若能及時把握與合理處用,可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重要助力。因此,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及時把握、合理利用生成,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下面,以《面積的變化》一課教學為例,簡要分析如何利用課堂生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學片段一:感知問題,思考研究目的
師:(多媒體出示圖形)對于這兩個圖形,你們想了解或解決什么問題嗎?(學生觀察圖形,分析思考)
生1:這是兩個長方形。小長方形,長3厘米,寬1厘米;大長方形,長9厘米,寬3厘米,這樣可以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生2:這兩個長方形,長邊比=9︰3=3︰1,寬邊比=3︰1,說明是把大長方形按照3︰1縮大成小長方形的。
生3:這兩個長方形的面積比=9×3︰3×1=27︰3=9︰1。
生4:還可以先算出這兩個長方形的周長,再計算它們的周長比。大長方形的周長=(9+3)×2=24(厘米),小長方形的周長=(3+1)×2=8(厘米),即這兩個長方形的周長比=24︰8=3︰1。
師:經過計算,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5:這兩個長方形的長邊比和寬邊比相等。
生6:這兩個長方形的周長比與長邊比一樣。
師:為什么面積比不是3︰1呢?
生8:是的,不再是3︰1,我覺得這里面隱藏著秘密。
師:你的感覺真棒!那么,就讓我們共同探究,看看到底有什么秘密。(學生動手操作)
……
上述教學,教師首先創設情境,讓學生觀察對比圖形。通過觀察,學生知曉圖形的名稱,把握圖形的特征,并在觀察中深入思考“這兩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是不是等比例縮放”等問題。其次,讓學生分析計算得出的數據,深化感悟。通過分析數據,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周長、邊長的比以及圖形縮放,明白這三者是一致的,而面積比是不同的,從而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面積比不一樣,其中的秘密是什么?有什么規律嗎”等問題。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測量。通過實踐操作和真實的數據,促使學生驗證猜想、深入探究,使得整個教學活動更加扎實、有效。“疑問能激發探究的動力,更能促進思考的深入。”同時,這樣教學為學生深入探究圖形面積的變化規律做好準備,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和思維保障。
教學片段二:實踐探索,體驗研究過程
師:那么,你們打算怎樣進行探究驗證呢?
生1:先計算這兩個長方形的邊長比、面積比,再從大量的結果中尋找出規律。
師:這個思路很科學。那下面就進行小組合作,看看能否從不同的探究中找出圖形面積的變化規律。(學生小組合作,分析思考)
生2:我們小組把這兩個長方形按照1︰2縮小,發現面積比=1︰4。
生3:我們按4︰1把這兩個長方形放大,算出面積比=16︰1。
師:還有什么新的思考或發現嗎?
生4:面積比是邊長比的平方,剛才按照4︰1或5︰1將長方形放大,面積就是4的平方、5的平方,符合剛才計算的規律。
師:如果這兩個長方形的面積按照n︰1放大,那現在的面積比是多少?如果縮小圖形呢?(生答略)
生5:另外,長方形中的這個規律,是否在其他圖形中也適用呢?
生6:我們小組先畫一個半徑1厘米的圓,再畫一個半徑3厘米的圓,這時半徑比是1︰3,即面積比=(π×1?)︰(π×3?)=1π︰9π=1︰9,發現9是3的平方。
生7:我們小組將一個三角形縮小3倍,發現也能得出這個規律。也就是說,將底為6厘米、高為6厘米的三角形縮小3倍后,底和高都是2厘米,那么它們的面積比=(6×6÷2)︰(2×2÷2)=18︰2=9︰1=3?︰1。
……
上述教學,教師讓學生自由思考,大膽地嘗試與實踐,引導學生探究圖形在放大或縮小的過程中是否具有規律。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不斷深入思考,對新知形成初步感知,然后推想分析、舉例驗證,使得整個教學活動完整和諧、自成一體。在教師要求將一個圖形按照n︰1放大時,學生自然地根據習得的知識直接說出結果。教師沒有馬上評價學生的回答,而是通過追問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不能只有答案,還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記得牢、用得好。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驗證,這樣既可以證明猜想和推論,又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教學片段三:梳理學習,拓展研究視角
師:剛才分析了圖形在縮放過程中的邊長比與面積比,大家都認為這樣探究出來的結論是正確的,但是這里面有什么規律呢?
生1:應該和面積計算有關,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除以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它們都是兩個量相乘的。
生2:是的。因為三角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圓都可以跟平行四邊形聯系起來,而平行四邊形又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所以就和研究長方形的面積差不多,都是用長乘寬。
師:這兩位同學的解釋,你們聽懂了嗎?(生答略)那么,如果把一個長方形按照n︰1放大,你們會怎樣分析思考呢?
生3:如果長方形的長是5厘米,寬是2厘米,那么按n︰1放大后,長就是5n厘米,寬是2n厘米,這時面積比就是(5n×2n)︰(5×2)=10n?︰10=n?︰1。
師:不錯!那么,可不可以用字母表示法再來研究一下呢?(學生小組活動,用字母表示法進行分析、驗證)
……
上述教學,教師不以問題的解決而認為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而是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探究,使學生的學習更理性、更有效。也正是基于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教學,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快樂的合作,使數學教學充滿無限生機,充盈生命的活力。
總之,課堂生成是重要的、可遇不可求的教學資源,教師要科學利用課堂生成展開教學調度,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思考的機會,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形成新的學科認知。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靈活、科學、合理地利用課堂生成,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更多助力,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