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旸 王靖 邸娜
摘 要:土壤學課程是高等農林院校的專業必修課,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該文分析了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優化課程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討了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以期在培養學生專業素質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土壤學;課程思政;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4-0144-02
Abstract: Soil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compulsory course for agricultural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oil science cours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urse were analyz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optimizing teaching objectives,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ing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method were discussed, so as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while strengthening mor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Soil sc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加強課堂的思政建設管理,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1-2]。然而當前高校專任教師大都致力于傳授精而深的專業知識,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是每一位專任教師需要面對和承擔的一項重要責任。土壤學不僅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專業核心課,同時也是其他涉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傳授范圍廣的優勢。目前,我國土壤資源退化趨勢較為嚴重,土壤學已成為關系國土安全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學科,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思政要素。
1 土壤學課程思政教學現狀
土壤學課程內容主要由土壤的組成和性質、土壤環境過程、土壤管理和保護等部分組成,與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密切相關,教學過程中較易融入思政元素。但實際授課中依然存在“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兩極化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1 師生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到位 部分師生固執認為,思政教育只貫穿于思政課程中,與專業課程關系不大。這種錯誤觀點源于沒有領悟到課程思政的內涵,沒有認識到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沒有意識到所有課程都應承擔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責任和義務[3];一味地灌輸專業知識,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缺乏價值引領,動力不足,不僅影響學習,對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視更無從談起。
1.2 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不完善 課程教學大綱中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主,配套的教材建設和教學設計也是圍繞這一目標展開,對思政教育未進行明確要求,教學內容也缺乏思政教育部分,教學設計過程中未思考恰當的思政元素切入點,使得思政部分內容顯得“生搬硬套”,未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另外,在教學評價方面未對思政部分制定明確的考核要求,導致師生在深入學習課程思政的過程中缺乏動力機制。長期以來,土壤學課程的教學形式單一,以教材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僅抑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挫傷了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而且也不能滿足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要求。
2 土壤學課程思政改革對策
2.1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要開展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首先教師要轉變認識。大學教師不僅僅是“解惑”,更承載著“傳道”育人的重任,應該遵循思政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樹立立德樹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4]。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專業任課教師要多參加思政教育培訓,多聽取思政課教師的意見和建議,準確理解思政元素的內涵,這樣才能通過言傳身教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
2.2 優化教學目標 改變教學目標中只重視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意識,強化情感價值目標。通過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深度融合,將隱性教育滲透到顯性知識中,進而實現隱性德育內容的顯性化[5],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
2.3 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對土壤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梳理,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從生態文明、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學內容中,讓學生知道該門課程學什么、如何學,更重要的是明白為何學,從而實現培養目標。例如,當講授土壤學的發展概況時,可以引入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關于農業發展智慧結晶的案例,鼓勵學生傳承弘揚我國的農耕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強愛國主義情懷;當講授土壤污染問題時,要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提高學生的生態理論思想站位;當講授土壤退化問題時,以當地(巴彥淖爾市)的土壤鹽堿化為案例,通過介紹鹽堿土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技術等內容,讓學生意識到土壤資源退化的嚴峻性,增強學生保護自然資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定為家鄉的生態治理和農業發展貢獻力量的信念。另外,在實驗教學部分,除了讓學生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外,還需培養他們對待事情嚴謹的態度,同時在分組操作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2.4 改進教學方法 課程思政應該通過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浸潤的、拓展的、深化的方式來發揮價值引領作用[6-7]。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很難達到課程思政目的,要求教學過程中必須豐富、創新教學方法,如運用多媒體、超星及微信等多種信息載體進行數字化教學。數字化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約束,教師可以隨時在云端與學生互動、討論,過程中便于教師融入思政元素,最終實現思政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案例分析法是融入課程思政重要的線下教學方法。利用案例分析學習理論知識點,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理論、實踐與解決問題的高度統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對該專業的認同感。另外,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更易于融入家國情懷、價值觀念、政治信仰等思政內容。
2.5 完善考核機制 雖然土壤學課程的考核方式已經改變了傳統的“一考定終身”制,由期末成績與平時成績所占比例的7∶3改成5∶5,50%的過程考核是從課堂出勤與表現、平時作業、讀書筆記、實踐技能操作等方面進行評定,但考核結果依然不能明確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體現的還是以知識為主體的考核。因此,考核方式仍需進一步完善,明確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考核。例如,可以從課堂表現、實踐中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日常生活及學習中的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制定標準,進行全面的道德考量,從而使考核結果更加科學、合理。此外,在期末考試中應增加融入思政的主觀性試題,綜合考查學生對專業教育及思政教育的領悟情況。
3 結語
土壤學作為高等院校涉農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求任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在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及時總結分析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的主要問題,積極探索解決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嘗試與創新,形成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推動全面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進程。
參考文獻
[1]朱超,張莎,任心豪,等.關于理工類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3):203-204.
[2]王棟,張新娜,唐建祥,等.將思政教育融入工程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方法探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4):98-99.
[3]劉方方,范忠軍,孫淼.《細胞工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科技視界,2020(1):40-41.
[4]馮丹.環境土壤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13(4):85-87.
[5]羅薇.“課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視角[J].大慶社會科學,2018(6):37-40.
[6]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7]高德毅.構建高校思政課程體系應遵循六大原則[N].解放日報,2017-03-24(004).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