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科目之一,是培養學生文字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而作文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把握好作文教學的重點,做好小學與初中之間的銜接工作,從初中作文標準出發,通過合理方法逐漸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而分層遞進教學法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有針對性開展作文教學,從而逐步推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分層遞進法;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實踐探索
一、 引言
相較于小學階段,初中學生的知識儲備與智力水平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該階段也是進行作文教學的黃金階段。在教師實際開展寫作教學時,應當從學生的知識吸收情況出發,根據科學的知識吸收規律來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個人的寫作水平。從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學習能力出發進行教學內容設計。而分層遞進教學法作為一種較為科學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師應當積極吸取其中的積極思想并根據該教學方法開展作文教學。
二、 初一階段:做好銜接,學習敘述
(一)做好初小銜接,更新寫作思想
初中階段的作文寫作要求與小學階段的要求具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小學階段學生在進行寫作時,只要熟練地利用自身所學詞匯進行表達即可,但在初中開展寫作的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社會應用能力,同時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在詞匯運用的同時,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并傳遞出獨特的價值觀念。因此在實際開展教學時,為幫助學生適應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教師應當先令學生在思想上改變寫作印象,有意識地將自身情感灌輸到寫作過程中。
在實際開展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小學的教學方法,之后再逐漸過渡到初中作文寫作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可以借助課本中所學詞匯,令學生進行作文寫作。比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教師可以給出文章中的幾個詞匯,比如奇跡、搖籃、慈善等,要求學生利用這些詞匯進行作文寫作。而在學生熟練掌握以上詞匯時,作文寫作方式也應相應地進行改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探討與提供詞匯相關的其他內容衍生出自己的思想,從而由單純的詞匯組織過渡到情感表達上。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班級中根據相應詞匯開展一個“情感交流會”,在該交流會中,學生可以根據不同詞匯的實際含義說一說自己讀到或在使用這個詞的過程中產生的相應情感并說出它的近義詞,或者利用根據自己的理解闡釋詞匯。而在交流會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根據《濟南的冬天》相關內容,給出其他的季節主題令學生自由地從生活中具體事物出發進行情感表達,并在寫作過程中逐步了解初中作文的具體需求,明確自身寫作目標。另外,教師應當增加作文要求字數,從小學階段的300字增加到600字,引導學生更多地進行表達。
(二)引導學生自主敘述,打好寫作基礎
寫作是一個獨立表達的過程,需要學生有意識地將內心想法融入作文中,才能夠順利完成寫作,得到優質作品。而有條理的敘述作為作文的基礎,只有學生具備自主敘述的能力,才能保證文章的內在邏輯。初一階段,學生雖然具有一定寫作經驗,但該階段的作文主題與小學階段的具有明顯不同,學生在語言敘述過程中難免感到表達困難。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敘述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敘述,積極嘗試語言組織與表達。
為幫助學生積極敘述,從而具備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教師應當將敘述貫穿到日常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將作文教學與日常語文知識教學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習新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文章的敘述方式,將自身感受表達出來。比如在學習《散步》一文時,教師可以先令學生自主通讀課文,之后總結敘述方式。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該文章并沒有用太多復雜華麗的詞匯,而是平鋪直敘講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之后再將自己的感受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此時教師可以將“一件小事”為主題,模仿文章的敘事方法,令學生自由敘述自己身邊發生的一件小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不能因為學生卡殼就直接打斷學生,而是應當將正確的敘事方法教給學生,在引導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掌握敘述方法。其次,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在學生寫作過程中,幫助其總結較為比較出彩的敘述方法,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經驗。例如,學生在敘述過程中十分有條理,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方式進行敘述,文章具有內在邏輯。此時,可能學生是無意識地使用此類敘述方式,這就需要教師來幫助學生點明學生,幫助學生了解更多敘述方法與敘述技巧,為之后更加復雜的作文寫作打好基礎。
三、 初二階段:掌握修辭,了解結構
(一)利用閱讀思考,學習修辭方法
初二是學生思想發育的重要階段,其逐漸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在開展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寫作特點出發開展教學,根據學生個性需求引導其積極學習修辭方法,從而更好地將靈感表達出來。而閱讀作為語言知識學習的主要途徑,通過閱讀,學生可以了解優質文章中的不同表達內容與精神內涵并學習文章之中精彩的語言表達形式。從而掌握更多修辭表達方法,并將其融入自身作品中,實現作品的優化。
為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文本中的修辭方法,教師應當發揮自身引導作用。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專門的閱讀討論課,由學生自主進行閱讀討論。比如學生閱讀的書為《老人與海》,此時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根據你的理解,該書主要書寫了哪些內容呢?有什么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嗎?通過師生問答的方式了解學生興趣,并根據學生喜愛內容來分析修辭方法。比如句子“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像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像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來形容老人的外表。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比喻方法來對身邊的事物進行形容。最終,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并掌握更多修辭方法,為之后的作文表達提供助力。
(二)了解文章結構,優化作品情節
初二階段學生已經逐步接受初中的寫作要求,同時也樹立起正確的作文寫作目標,該時期也是學生作文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在該階段,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結構與情節優化方法,使學生作品更加完整生動,能夠真正滿足初中作文寫作要求,促使學生寫出精彩文章。
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文章結構,并學會梳理自己文章的結構。例如,在學習文章《社戲》時,該文章主要圍繞“社戲”這一活動展開,該文章可分為三部分。教師可以重點分析“趙莊看社戲”的這一部分,可以發現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描寫的,即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在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后深夜歸航。在帶領學生了解文章結構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該結構進行寫作,并深入到情節中體會情節的具體描述方法,之后實現個人作品結構與情節表現方式的優化。
四、 初三階段:優化寫作,注入感情
(一)積極積累方法,優化寫作內容
寫作并非按照固定方程式開展的,而是個人根據自身思維對不同語言文字的個性創造。同時,初三學生面臨中招考試的壓力,需要盡可能地滿足初中語文寫作的要求,做到語匯豐富、語句流暢、中心突出。這就需要學生積極積累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并借助日常語文學習的內容,實現個人語文寫作知識積累量的提升,從而推動寫作內容的優化。
在開展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積極積累生活素材。例如,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設計一個摘抄本,在看到好句子、好詞時及時摘錄下來。同時,也可以作為記錄本,用來記錄自己在生活中的實際感受以及發現的社會素材。同時,教師也應當幫助學生做好日常學習筆記,總結課文中的優秀寫作方法與詞匯應用方式,例如在學習文章《孔乙己》時,作者寫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精準的詞匯應用使人物形象十分鮮明,而學生在進行寫作時也可以將此類表達方式利用起來。另外,《孔乙己》作為一篇寫人的文章,文章中的每個細節實際上都是和主人公有所關聯的,文章中心十分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還能了解更多的側面描寫方法,實現對這中心內容的烘托,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突出,最終通過寫作方法的不斷積累推動學生文章更加完整,實現整體寫作內容的優化。
(二)樹立創作思想,注入真摯感情
文字是一種藝術,而寫作則是藝術創作的過程。而完整的藝術創作,包括構思、組織、創造等多個步驟,對于初中生而言具有一定難度。初三的學生雖然具備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但卻不具備將自身感情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激發學生創作思想,掌握將感情與文字表達結合起來的方法。
例如,教師可以在正式寫作之前先給出學生主題,并引導學生構思,之后根據自身想法完成創作。比如教師可以選擇當前與學生實際生活有所聯系的社會事件,引導學生抒發自己的感受或者說記錄與之相似的事件。教師可以給出一個疫情相關的事件,可以是志愿者為社會服務,也可以是企業的物資捐贈。先利用素材激發其學生的內在體會。之后,在學生感情的驅動下,能夠更好地將自身情感灌輸到文字中,使作文更加具備感情,創作出生動作品。但在引導學生寫作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正確的引導方式,避免由于傳統教育思想而固化學生寫作思維,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想法自由地揮灑筆墨,將感情注入語言中。
五、 結束語
得語文者得先機,得作文者得語文。作文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對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具有深刻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將作文教學重視起來。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從日常積累出發,加強引導,不斷訓練,循序漸進地提升個人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分層遞進法的實際內容有選擇的規劃教學,從學生初一到初三的不同學習階段特點出發安排教學,最終推動學生作文水平的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其華.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引入層遞式理念的教學設計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0(3):69.
[2]呂維剛.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層遞式教學法[J].學周刊,2020(4):123.
[3]呂楠.層遞式教學模式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3):105.
[4]孫彥彥.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20(6):3-4.
作者簡介:肖學信,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順昌縣元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