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進步與更新,歷史學科教學也隨之進行了一系列的革新。為了實現歷史核心素養所提出的目標和要求,教師需要在歷史課堂中銳意進取,通過構建開放式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究和思考。由于開放式教學模式能夠極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學習主動性,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教師需要通過一定的策略構建開放式的課堂并引導學生培養發散性的思維,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當中,享受獨立思考和探索帶來的樂趣和歷史學習的趣味。
關鍵詞:初中歷史;開放式教學;教學策略
一、 引言
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在這些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課本學習的方式仍舊以死記硬背為主,通過教師的講解,在其幫助下梳理知識脈絡,但是這些知識并沒有很好地根植于學生的內心,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并不濃厚,不能夠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對此,教師可以嘗試利用開放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初中歷史的學習。開放式教學模式,將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交還到學生手中,旨在營造一個能夠讓學生感到開放,包容且輕松自在的初中歷史學習環境,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創新,挖掘教材更深層次的內容。
二、 初中歷史實施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意義
初中歷史在初中基礎學科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承載著一個國家文化的脈絡以及文明的傳承,對健全學生的三觀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充分意識到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重要意義,需要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并探究其背后的深層含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各學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也逐漸發生改變,在歷史學科教學中學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史實和分析思路、分析技巧之外,還需要通過學習引發學生作為一個中國人內在的共鳴,讓其體會到做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和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獨立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此,當前初中歷史教學課堂的教學環境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無法給予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的空間,教師可以嘗試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組織課堂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發揮其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等方式去探究歷史學習的多個層面、多個維度,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在深層次的剖析和思考當中,體會初中歷史學科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并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從而提升歷史學習的有效性。
三、 初中歷史實施開放式教學模式的策略探究
(一)設置開放式教學問題
當前,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習主動性不高,多半是教師學生的溝通之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問題。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開放式教學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問題的本質和核心,從而解決問題。通過設置開放式的教學問題,教師能夠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思考,不為學生設置思考的邊界,這樣可以防止學生的思維固化,從而陷入固定的套題和答題模式。
以初一上第三單元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教學為例,在這課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前幾課的基礎上為學生講解漢與西域之間進行交流往來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向學生解釋絲綢之路的意義,尤其是對文化的推動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特別引導學生理解民族之間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對此,教師可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當中,通過設置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與文化相關的知識點。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后設置一個開放性問題:假如你是漢通西域相關政策的制定者,你又會有怎樣的政策去加強漢與西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以及實施這些政策的目的和意義。這樣學生就能夠把自己放在統治者和領導者的位置上思考自己設置的政策,對不同民族之間的意義,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與宏觀調控的能力,通過設置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點,從而將所學的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率。
(二)構建開放式教學氛圍
一個班級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合理地安排個人的生活和學習,同樣,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努力為學生創造學科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良好氛圍的熏陶下,找尋到合適的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構建開放式的教學氛圍,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成了學習活動的主體,安排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各項任務,這樣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培養個人統籌和協調的能力,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以初一下冊附錄一和附錄二《中國歷史大事件紀年表》的學習為例,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附錄的資源進行歷史學習,導致個人在整理和消化的過程當中覺得寸步難行,或者耗費了自己十分多的時間。對此,教師可以構建開放式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交流和溝通模式通過組員之間,小組之間和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和對話,有效利用各項學習資源,并且及時交流學習方法,從而達到讓初中歷史學習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及時地和組員討論,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匯報給組長,并且在班級組織答疑交流活動向其他小組取經。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少小組提出可以合理地利用附錄當中的紀年表去梳理歷史知識,不少學生在聽取了這個建議之后,將歷史教材當中能夠利用的資源充分利用,也有不少學生受啟發之后,更愿意在課下去尋找一些有利的資源,并且分享給其他的學生,這樣學生的學習資源能夠得到有效的擴大和利用,學生也能夠在交流的過程當中,以一種和諧、包容、開放的方式進行初中歷史的學習。
(三)建立開放式評價制度
在傳統初中歷史的評價制度當中,教師對學生成績的評定往往以書面成績為主,對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其他綜合能力的測試并不看重,這就導致不少學生是考試型的選手,盡管他們能夠在各項考試當中脫穎而出,但是其綜合素質以及人文情懷并不強,教師需要通過構建開放式的評價制度,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態度。
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這一單元的學習為例,在這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在近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中國的大事件,而在這些大事件的背后,又有怎樣的推動因素,造成了怎樣的結果和影響。在這一章節的學習過程當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新力,引導其理解時代每一次的進步,都是在先人大膽的嘗試和革新之下,一步一步推進,學生也需要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擁有這樣的激情與革新的勇氣,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實施多元的評價制度去打破學生單一的思維模式,在歷史學習的考核當中,不應該只以書面成績為評價的依據,還需要有學生的課堂表現,對自我的評價和小組的評價以及教師的評價等多方面的綜合建議為考核依據,對此,學生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調整和改變,來適應多樣的評價制度。他們需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斷對個人階段性的歷史學習進行有效的反思,及時調整策略還需要,此外也要多和他人溝通,借第三方的角度,客觀地評判自己這段時間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率,并從中得到反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不斷的改變,去探尋最適合個人的歷史學習方式,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對現有的學習模式進行革新,在不斷的革新中,提高其學習效率。
(四)設置開放性教學活動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教學活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以往的教學活動都較為單調枯燥,主要以教師的講授、視頻的播放、PPT的演示為主,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活動少之又少,直接導致學生已經習慣性依賴教師的講解,很少通過個人的思考去獲得新知識。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需要主動實施開放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推動課堂的發展。
以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的教學為例,教師需要明確九年級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層面而言,都已經較前兩年有了較大的飛躍,原有的教學模式也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此,教師可以嘗試通過開放性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讓學生擺脫初中歷史學習十分枯燥,單調且無聊的這一觀點,教師可以通過設置“15分鐘講堂”這樣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在15分講堂的活動過程中,學生需要在每一課程的學習過后,將該課的內容做一個精煉簡短的總結,通過幻燈片,視頻或情景演繹等方式,將這一課的主要知識進行串聯,高效地傳達給師生,引導他人進行學習。實際上就是將學生置于教學活動主體地位,讓他們來承擔教師角色的作用。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彼此明確分工,進行合作,相互協調配合,不斷磨合,最終呈現出較好的課堂作品。這要求學生在教學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本課的重點知識、思維導圖的構建、授課模式以及其他學生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在經過綜合考量之后,這15分鐘的課程會被打磨得非常精細,其他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也能夠將知識進行再次的梳理,學習也會十分高效。利用這15分鐘課程的準備,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質的提升,通過組織這樣的活動,賦予學生較多的學習自主權,而各組也會在競爭的氛圍當中,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在這樣開放式的交流活動中也能夠相互吸取更多的學習經驗,并反饋到小組的活動當中,在這樣的氛圍下,班級的整體氛圍也會得到帶動,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四、 結語
總之,初中歷史的教學模式需要得到進一步的革新,當下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再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此,教師需要通過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構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課堂參與感,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賦予學生充分地發揮空間,讓其有充分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并在操練和輸出的過程中,培養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學科能力,從而實現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碧珍.歷史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9(5):97,99.
[2]陳競梅.初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C]∥2020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2020.
[3]陳武明.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創新方法的探究[J].考試周刊,20200(20):141-142.
[4]章軍,吳琛芳.初中歷史信息化教學優化策略實踐探究[J].中小學電教,2020(1):39-40.
作者簡介:尤李彩,浙江省寧波市,寧波市鎮海蛟川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