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業生
(蚌埠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蚌埠 233030)
基于創業教育之父Jeffry Timmons《創業學》關于創業課程的闡述〔1〕,以及學者萬是明〔2〕對Jeffry Timmons 教育理念的整合可知,創業課程體系的建設以穩固專業課程為第一原則、開設交叉學科為第二原則、多元實踐課程為第三原則。首先,創業課程體系的建設不能偏離大學生原有的專業課程,要做到創業課程體系與專業課程體系相輔相成、融合發展,旨在以職業為導向、針對性培養創業人才。其次,創業課程體系不能僅以創業課程為內容,需開設交叉學科,使創業課程體系覆蓋通識教育、心理學、法律學等與創業有關或能夠促進創業的內容。最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業課程體系的最終環節必須以實踐為落腳點,鼓勵學生進行創業計劃及創業實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創業技能。
2015 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后,政府簡政放權、高校完善教學,為新時代青年創新創業奠定基礎〔3〕。根據教育部2017 年對高校畢業生創業率調查可知,我國大學生創業率為3%,比發達國家創業率高出1.6 倍。在“雙創”背景下,以清華大學為主的國家重點院校首先提出完善創業教學體系的要求:2016年,清華大學頒布《清華大學關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積極探索創業課程、完善創業課程體系及創業保障的總體目標;2019 年,清華大學技術創新創業輔修專業宣講會在鄭州科技學院舉行,旨在為其他院校創新創業課程的建設助力。除此之外,以湖北省經濟學院為主的二批本科院校也在校內開設基礎創業課程,并于2019 年開展“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激發學生創業動力;以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主的高職院校也于2018 年陸續建設創業基地,助力學生創業課程的開展。由此可見,“雙創”背景下,我國各批次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及創業保障在近年來都有所發展。
一方面,從宏觀來看,創業課程體系建設以完善教育體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創業是改革開放后逐漸出現的風潮,而創業課程直到2000年后才開始在高校以必修專業普及開設。因創業課程開設年限較短、專業教師配備尚不完善,許多學校都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創業課程的開展有待完善。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能夠革新教育模式、豐富教育內容,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另一方面,從個體來看,創業課程體系建設以培養職業人才為目標。新時代經濟體制的完善及市場的多元化轉變下,我國急需職業性人才,而高校創業課程體系的建設不僅能夠契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更能夠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從單一的“職業技能型人才”轉型為“創業全能型人才”,促進學生完成從共性到個性的轉變〔4〕。
根據Jeffry Timmons 對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第一原則與第二原則可知,創業課程體系涵蓋內容廣泛,不能僅以創業課程為主,更要兼顧學生的本專業課程及以通識、心理學等為主的交叉課程。我國創業課程體系逐年更新,然而,在固定課時的創業體系下,各類具體的創業課程分配出現失衡現象。以河南師范大學為例,其教務處發布構建“一二三六”式創業課程體系,即以學生為主體的“一中心”,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兩理念”,全過程實施、全方位開展和全員化參與的“三全”,連續化、分級化、專業化、針對化、滲透化和網絡化的“六化”。并提出要重點革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這為地方高校創新創業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良好范例。但根據學者何楊柳對河南師范大學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參與的調查分析可知,學生在創業初始時期勁頭較高,但在創業過程中逐漸出現各類問題,創業熱情逐漸削減,創業后勁力不足。并且,學生初期創業問題中,以企業內部人際矛盾問題最為突出。究其原因,創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課程內容配比不均,導致學生“只知創業而不知其他”,忽略創業過程中個人素質的培養和個人領導力的提升。河南師范大學基礎創業課程包括創業入門、會計、消費者分析等,占創業課程體系的55%;學生本專業的課程例如英語、中文、藝術設計、專業營銷等占35%;心理學、通識學、法學等交叉學科占10%。由此可見,創業課程比重過半,交叉學科比重較輕,且交叉學科在開設過程中多以宣講會的形式出現,而非系統的課程小班學習。創業學科體系內課程內容配比不均,甚至部分必要性課程沒有能夠安排足夠的課時,如美國社區學院構建創業課程體系時的人際關系、機會分析、領導力培訓等課程,在我國高校內甚至尚未開展。
除此之外,我國其他地方高校目前的創業課程體系也多有內容配比不均且較為雜亂的困境,課程的配比既不科學化,也不系統化。許多高校教師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業教育》《創業教育》等教材作為創業基礎課程所要教授的內容,教材選取度不高,且缺乏本土化的優質教材。教師多為照本宣科的單一僵化式教學,教師并沒有系統地、循序漸進地將教材進行規劃分類,按照難易度為學生規劃創業系統課程,創業課程體系的系統性不足。
目前,高校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形式較為多元,旨在全面、創新地培養現代性人才。一方面,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的開展形式,以課堂小班教學、大班宣講會為主。小班教學多為校內教師講授,大班宣講會則聘請企業有經驗的創業人才進行。高校以“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豐富教學形式,增加理論課程的專業性。另一方面,創業課程體系中實踐課程的開展形式也較為豐富。有以政府投資搭建產業園,為學生提供社會創業平臺的形式,如北大創業孵化園;有通過校企合作,以企業為平臺為學生提供創業機遇和創業指導的實踐形式,如河南師范大學的校企共建專業方案;有以高校為平臺的合作型教育模式,如蚌埠學院搭建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
除此之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創業就業”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新機遇,河南師范大學將“網絡化”專門作為構建創業體系的“六化”之一,高校創業教學的開展形式從單一課程模式轉為線上授課,學生也積極嘗試網絡創業,其中,電商創業較多。由此可見,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開展形式十分多元,然而,多元化開展形式下,開展的縱向深度不足。首先,無論是校企共建專業方案還是創業孵化園,高校和企業給學生提供的創業平臺多為實習式平臺,即企業內部人員已經較為穩定,企業與高校合作模式下,只給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學生只能在企業中實踐1~6 個月的實習期,實習期滿,下一屆的學生會繼續在企業內部實習。如2019 年以騰訊眾創為代表的19 家創業孵化機構在上海開展的創業服務,為大學生提供在大企業實習的機會,但實習期僅有5周,學生尚未在創業實踐中有較為成熟的收獲時實習便已到期。其次,校企合作的合作年限也不具有穩定性,許多私企會根據自己的營收情況、已經達到的社會效益、企業形象等各個因素衡量是否繼續與學校進行合作。最后,許多在校大學生的創業保護機制及平臺競爭力在畢業后就逐漸減少,例如創業幫扶貸款、創業優先政策等,多針對于還在就讀的大學生,如創業幫扶貸款只針對應屆畢業大學生以及畢業兩年以內的大學生,隨著大學生畢業年限的增加,其能夠享受的保障也逐漸減少。而剛出社會的大學生因自身經驗不足等原因,創業成功率較畢業多年的大學生更低。因此,學生多為淺嘗輒止的嘗試性創業,相比開展形式的多元化,創業教育的開展在縱向深度上較為不足〔5〕。
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率逐年走高,但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創業實效性不足,創業失敗率較高。究其原因,高校創新創業體系的建設缺少穩固的保障,學生的創業價值觀及創業心態受到影響,導致大學生創業廣泛卻不深入、創業率高但成功率低。一方面,高校創新創業體系中創業開展形式豐富、創業平臺較多,但大學生所能持有和使用的創業資金不足。例如創業幫扶貸款雖然自2010年起,額度便從5 萬元提升到了8 萬元,但對于部分二線、一線創業大學生來說,創業貸款遠遠不夠創業時設備的購買、房屋的租賃等創業初期投入。目前大學生創業貸款的申請條件雖不高,但因時間和額度的限制,也桎梏了部分大學生的創業腳步。學生創業資金基數小,社會實踐時資金利用度不高。學生只能在有限的資金中,選擇自己能夠開展創業的場所,物質資源達不到學生創業的預期設想,學生的創業計劃會有所變動、創業熱情會有所減少。另一方面,高校對于學生創業指導較為深入,但對學生創業項目的審核及失敗后的補救保障措施不到位。以美國哈佛大學為例,哈佛大學商學院自1947 年首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到如今其創業教育體系已經較為成熟,除了基本課程外,教師還會為學生開設社會創業項目分析課(即分析近年社會趨勢中的新興創業項目)、創業心理輔導、創業投標場景模擬以及創業失敗后的心理幫扶咨詢,甚至在創業出現危機時會提供法律援助。然而,我國對學生的創業項目心理及創業項目各要素審核度不夠,學生因社會經驗不足,會出現創業時遇見網絡詐騙等創業陷阱;而部分學生因創業貸款的額度限制,也會選擇網貸或社會貸款創業,安全性較低。與創業課程體系所契合的創業保障缺失,學生的創業心態不穩固,創業價值觀受到影響,創業實效性大大降低。以ofo 共享單車的創始人戴威為例,其作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碩士生,在校期間提出了“以共享經濟+智能硬件”的創業構思,短時間內將共享單車成功地在國內推行,卻因資金管理不當導致企業逐漸走跌。可見,高校的創新創業資金安全教育還需完善,創新創業的安全保障亟待構建。
基于目前創新創業的課程體系短板,秉承“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以調整課程內容配比的基礎上分類授課系統,實現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激發學生創業激情、深化學生創業技能。首先,重新配比課程內容,做到創業課程體系內配比參數不多元、教授內容不單一。一方面,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新階段現狀,重置創業體系內關于創業基礎課程、輔助課程、交叉課程及實踐課程的參數,適當提升交叉學科的配比度。只有在穩定、有序的課程配比設置下,教師才得以對交叉課程予以重視,學生也能夠根據有序、穩定的課程內容,循序漸進地提升創業能力。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拓撲”“AI”“AR”等新興技術的出現,“共享廚房”“青旅民宿”等新型場所較多,創業課程的內容必須根據時代和市場的變化與時俱進,在既定的課程內容配比下更新創業教育內容,讓學生去接觸新興的創業項目,為學生的創業項目指導方向,促進學生在創新中創業、在創業中創新。2016年美國發布2016—2045 年新型科技趨勢報告,明確了20 項最值得關注的科技發展趨勢: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增材制造、數據分析、人類增強等,教師可以此為借鑒讓學生接觸此類創業項目,促進創業的創新性的同時,順應時勢提高創業成功率。除此之外,以往的創業體系多是單向系統,即學生基本只能學習與本專業有關的創業內容,不利于學生創業潛能的激發。在穩定的課程內容配比下,借鑒“O2O”式教學模式〔6〕,分類授課系統,不同專業的學生根據對創業基礎課程的了解和評價體系下,選取適合自己的創業類別,再由創業教師線上實時教學。分類授課系統不僅契合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且利用互聯網,實現高度個性化、系統化的有效教學。
現今校企合作、產學研項目覆蓋較多,根據馬克思的實踐理論可知,要深化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模式,實現長效發展,還是要以實踐為落腳點。首先,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借鑒美國社區大學創業課程體系及華盛頓大學創業教育計劃等歐美國家成熟創業體系建設的成功案例,將社交技巧、情商培養、個人形象塑造等目前我國高校不重視的課程內容深入貫徹到創業體系建設中,以“大班企業專員宣講+小班校內教師培養”的模式,從粗到細培養學生創業軟實力,既不影響創業體系內創業基礎課程內容配比,又縱向深化了目前我國高校創業體系建設中對創業軟實力的應用路徑,為學生的創業社會實踐打下基礎,削弱了學生創業實習時與社會人士的交往障礙〔7〕。其次,借鑒德國的高度校企合作模式,德國近一半以上企業都與高校開展了創業合作項目,通過企業提供創業資金、高校提供知識與技術轉讓的模式,大力拉動了德國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德國大學生群體的創業率。德國科學捐助者聯合會《2013 年高校晴雨表》顯示,2013 年經濟界扶持德國高校的資金高達17 億歐元;2013 年后的經濟資金尚未形成報告具體記錄,但校企合作仍處于不斷的發展上升階段。國外企業與高校的聯動發展能夠促進創業雙贏,而我國政府扶持下的學生創業無法實行兩者的雙向交互,我國各個高校也應聯合大型企業,提高校企合作的起點,為高校創業吸收資金支持,推進學生創業實踐的高質量發展。企業也應大力開展以“2017 阿里巴巴創新創業年度峰會”發布的創業扶持計劃、“京東校園團隊”為主的校企合作創業計劃,為大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機遇。最后,以往高校多以創業實踐結果作為評估標準,據學者何忠偉等(2010)基于AHP 層次分析法對創業能力的評估模型可知,學生的創業計劃、創業模型、創業過程、創業結果都需納入評價體系;并且,創業過程最能反映學生的創業能力〔8〕。因此,創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必須完善創業實踐評價體系,以更全面的視角考查學生創業能力。高校教師需重視對學生創業過程的考查,通過對學生創業計劃及過程實施的評估,總結不同學生創業中出現的不同難點,為學生提供其在創業時的創業過程分析模板,為學生的二次、三次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早在2008年,學者曹淑紅就提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實施需要安全保障的觀點〔9〕。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2017)》設置彈性學制、保障學生可以休學創業的情況下,在校大學生創業數量不斷攀升,但創業陷阱及創業所面臨的資金問題仍然存在。基于此,政府、高校與社會必須“以安全為上”,保障大學生在有序環境下創新創業。首先,鼓勵社會銀行放開貸款年限及數額,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在充足的資金支持下,高校將安全教育納入創業課程體系,教育學生如何妥善應用與管理創業資金。其次,擺脫以往創業課程體系學生自主性較強的情況,在學生的創業實踐中,教師應對學生的非官方貸款平臺(網貸平臺等)、創業過程進行審核監察,提高學生創業安全性,為學生構建創業保障。最后,將法學設置為創業課程體系中必要的基礎性交叉學科,學生必須在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下進行創業實踐,嚴防創業陷阱。借鑒美國哈佛大學為創業學生提供法律援助的措施,高校在既有的創業課程體系下提供配套的法律援助,為學生的創業成功提供堅實保障,為學生的創業瓶頸提供法律支援,開通學生申訴渠道,規范創業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