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肖
摘? 要:文化自信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與使命,不僅關系到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創新,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課程思政建設與文化自信培養相輔相成、同頻共振,是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在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下,高校應當努力研究契合時代需求的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徑,培養學生的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關鍵詞:大學生? 文化自信? 課程思政? 重要抓手
中圖分類號:G7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1(c)-0118-03
Abstrac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n important goal and miss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inheritance,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complement resonate with each other,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study the path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the era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igh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ain fulcrum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延續與發展的靈魂與精神積淀,而文化自信更是衡量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十九大報告將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提到了一個新的戰略高度,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總書記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著國家的未來與民族的希望,必須具備高度文化自信。因此,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是高校面臨的一個時代任務與發展方向,也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
1? 課程思政建設與文化自信的內在聯系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背景下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與課堂教育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與提升。課程思政建設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任務,將思政教學元素有機融入各類課程中,充分發揮非思政課程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將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從而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終堅定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由此可見,文化自信與課程思政兩者之間相輔相成、辯證統一,有著天然、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方面,課程思政建設是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沃土。高校的每一門課程都蘊含著有待發掘的思政教育元素,都可以啟迪心智、塑造人格、培養素質并做好價值引領。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就在于以專業課程學習為契機,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獨特的思政教育功能,將專業育人與思政育人緊密結合,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知。相較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教育途徑多樣、形式豐富,更易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起學生的共鳴,在潛移默化之中將專業知識與文化自信的教育素材同時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融入自身的思想意識與行為實踐,從而形成文化自覺并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強課程思政建設的活力。中華優秀文化中蘊藏著無窮的思政元素,無論哪一門專業課程,都可以從文化的角度剖析其文化背景、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其發展規律,從而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總之,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可以豐富課程思政的內容與形式,為其注入鮮活的文化內涵與文化活力,為保證新形勢下課程思政建設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 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面臨的現狀
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關鍵所在,然而,目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并不容樂觀,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任重而道遠。
一是傳統文化認同感低,傳承意識不足。縱觀歷史長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不曾斷流、連續傳承至今的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奮斗過程中的文化成果、價值理念與精神追求,具有永不褪色的價值,是中國最根本的文化軟實力。然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導致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力減弱。很多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認同感低,他們沒有體會到其強大的延續性與包容性,認為傳統文化是封建主義的產物,已經跟不上時代與形勢的發展。受社會上盛行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普遍缺乏積極學習、主動傳承的熱情與動力,甚至出現了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而批判傳統文化的現象。
二是外來文化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沖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不同價值觀的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國,在各個層面得以廣泛傳播。各種文化形式和意識形態與中華傳統文化密切交流與碰撞,這對中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價值理念、精神追求和行為模式都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在這樣開放而又繁雜的信息環境下,大學生可以了解到先進、積極向上的西方文化思想,同樣也會被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所迷惑、吸引。青年大學生尤其是新入校的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轉變或者成熟的關鍵時期,甄別力與判斷力尚未足夠成熟,他們對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認識多是感性認識,過于片面與膚淺。大學階段也是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關鍵時期,面對眾多紛雜的文化取向,很多大學生由于缺乏理性認識與批判性分析,對西方主流文化盲目欣賞與過度推崇,而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倦怠感、疏離感。
從表層看,在外來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交鋒與碰撞中,大學生表現出的對“西學”的盲目推崇是他們對不同文化的選擇與取舍;然而從更深層次講,這種現象折射出的是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困惑、認同危機、信仰偏差、價值觀迷茫等問題,是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這些問題無不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構成了嚴峻的現實考驗。
三是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不足。對于大學生而言,高等教育不僅是獲取專業知識的途徑,更應該是培養文化自信不可替代的重要平臺。然而,很多大學生對于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缺乏理性、客觀的認識,也沒有充分認識到文化自信對自身以及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因此文化自信程度也普遍不高。這個問題的形成絕不是一時之弊,除了學生個體的主觀原因外,高校的教學理念與重視程度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多數高校在政策傾向與培養體制設置上普遍重理工輕人文,尤其偏廢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忽視了教化與文化的有機統一。高校人文素養教育的遲滯性導致學生文化自信意識不足,文化認同混淆,而由此而引起的后遺癥也不容小覷。
可喜的是,近幾年來,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文化自信教育的力度不夠。目前多數高校有關傳統文化的專門課程很少,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相關內容也并不充足,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與多樣性的教學手段,沒有將課堂教育、情感熏陶與文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導致文化自信教育缺乏充分性與實效性。其次,教育內容缺乏系統性與針對性,過于寬泛與過度理想化,與學生在學業、情感、職業發展等各方面實際需求的契合度不高。這些因素都影響了文化自信教育的實際成效。
3? 以課程思政為抓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化也呈現出了新的內容和新的特點,而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也要因時而新。作為一種全新的課程理念與育人價值理念,課程思政建設與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協同互補,因此,以課程思政為抓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既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也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可以通過以下路徑有效提升大學生自信。
首先,堅守課堂教學主陣地,引導大學生堅持文化自信。課程思政理念將文化自信教育的課堂主渠道拓展至各類各門課程,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和專業課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激活了各類課程的價值屬性,拓寬了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課堂途徑。因此,各類課程任課教師都要擔起“思政擔”,充分把握課程育人與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設定為課程的教學目標,找到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的契合點,從中提煉出培養文化自信的價值范式。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手段,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開發與深層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如“春風化雨”般將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底蘊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使文化自信教育具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和具體的表達方式,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與空洞的說教,于“潤物無聲”中發揮課程思政建設“啟大智、引大道”的目標,從而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其次,整合高校文化自信的隱性載體。校園是課堂的有效延伸,是“隱形課堂”,是文化融合與創新的重要場所。校園文化是高校實現文化育人、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與現實資源。因此,高校應當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優秀校園文化的熏陶、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空間與實效性,將文化自信教育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再次,實踐育人的“第二課堂”也不容忽視。課堂教學是理性知識的傳授,而實踐育人則是感性的存在,強化了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是課堂教學的輸出型拓展,是實現課程思政建設全程育人目標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有效途徑。通過參與文化實踐活動,大學生的情感會更加傾向于相信文化,意志會更加堅定,從而更易于將文化自信意識付諸于自己的行為實踐。在這種心態的驅動下,大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欲望會更加熱烈,并由此形成更加客觀準確的認識和更深層次的認同感,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最后,創新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載體。以課程思政為抓手推動文化自信教育必須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新形勢。互聯網的立體性、交互性優勢為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學生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機遇與便捷條件。高校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心理特點與網絡需求,加強全方位、立體化、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校園網絡建設,搶占網絡教育高地,網聚正能量,使文化自信教育更加直觀生動、更加多樣化。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師生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及時的文化輿論導向與文化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王曉軍.文化認同視角下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
[2] 王英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價值觀研究[D].吉林大學,2020.
[3] 邱葉.文化自信視域下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改革與開放,2020(Z4):97-101.
[4] 蔣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建構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9.
[5] 仇楠楠.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9.
[6] 寧凱.新時代大學的文化自信教育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