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小學語文教學事業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在新時代下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經由傳統的知識教育逐漸在向素質教育轉變,更加注重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關系著小學生的終身成長和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開展素質教育是對語文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文章對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的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旨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分析
在時代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小學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以素質教育為主線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關注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加強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使小學生的發展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是提高我國全民族素質的基本要求,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
一、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概述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學模式,素質教育注重培養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發展、個性發展、身體健康發展和心理健康發展,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不是絕對孤立的概念。小學語文中的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水平,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小學生的能力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正在逐漸發生改變,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升級,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完善,出現了許多適合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一線的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弄清楚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勇于在語文課堂上創新素質教育方法,全面培養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讓小學生成長為一個具有文化知識素養、創新能力、身體健康以及表達能力健全的合格公民,發展成為對社會有重要作用的人才,從而達到實現提高全民族素質的終極目標。素質教育是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經過不斷的改革,總結出的歷史經驗和必然的發展趨勢,小學教師要結合語文教材,創造性的發掘和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加科學合理,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 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有效改進措施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必須使用一些有效的改進措施,使得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創新型,從而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相匹配,下面是具體有效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進措施。
(一)創設活躍的課堂氣氛,以積極的學習興趣帶動綜合素質發展
小學語文的課堂環境是影響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如何把課堂創設成為一個高效、有活力的、適合小學生學習的環境,是每一位小學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氣氛相對沉悶,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緊張的壓力下,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長久下去會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曹沖稱象》這一課的教學過程當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由教師講述課文內容,講解里面出現的生字、生詞等方式,在這個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過程,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不深,對于曹沖的聰明才智沒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師可以利用動畫片引入的教學方式,在課前準備好《曹沖稱象》的動畫片教學視頻,之后在上課之前以提問的方式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比如“小朋友們,讓我們來看一個動畫片,你們在看動畫片時要思考一個問題,曹沖的做法體現了他身上具有什么優秀品質?”,使用提問的方式在課堂開始之前引發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的動畫片,學生的學習就會更有側重點,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觀看動畫片結束之后,教師再進行課文的教學,先講解生字,比如“稱”“秤”和“沉”字音的區別,幫助小學生區分讀音和意思相近的詞語,在學生掌握了生字、生詞之后,再把教學回歸到最開始提出的問題之上,讓學生表達出曹沖身上的優秀品質,最后再由教師結合不同學生所闡述的內容,培養學生在遇到困難時,不輕易放棄,多觀察,遇事要開動腦筋想辦法的意識,從而提高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思維邏輯水平,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完成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
(二)利用情景教學方法,在情景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情景教學法是近些年來小學語文課堂中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可以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直觀,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真實情景中提升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小學生的直觀感受來促進他們的綜合素質水平發展。以小學三年級《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篇教學為例,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觀察身邊的景色變化,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通過課文講解的方式,不能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部分的美麗景色,學生無法從教師的描繪之中獲得更直觀的感受,無法從中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模式,為學生播放能夠展現出“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金黃的葉子。這一片片閃著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濕漉漉的水泥道上了。”的具體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在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的情景之中,獲得對美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課文內容教學完成之后,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給生活帶來的樂趣,增強觀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識。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再比如在五年級《慈母情深》這一課的教學過程當中,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來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真實情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語文教師可以自己扮演“母親”,或挑選學生來扮演“母親”,再挑選學生扮演課文中的“我”和加工棉膠鞋幫街道小廠中的“老頭”,并挑選一位學生負責旁白,通過旁白有感情的敘述,把學生代入到課文中的環境中去,再由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分別敘述臺詞,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還會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鞏固學生對文章的記憶,從而讓學生意識到母親一直在無微不至地關心和愛護著孩子,從來沒有想到過報酬,母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成長,可以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深刻地體會到母愛的無私與偉大。情景教學法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學習能力有充分的提高,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取得的重大突破,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張載曾說過:“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提出疑問是小學語文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步,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對課文中不懂的內容要及時提出問題,通過質疑來活躍學生的思維,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開發智力、提高小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芙蓉樓送辛漸》這首古詩的教學當中,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低,會對“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詩詞產生很大的疑惑,因為在小學生的理解中,首先不知道“玉壺”為何物,更不知道“玉壺”會與人的品質有何關系,有的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玉壺是什么?為什么會用一個壺來比喻人的品質呢?是不是換其他一些比如竹子、梅花等會更好?”,通過該學生的問題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對故事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對故事中其他的內容已經有了很好地掌握,但是對于“玉壺”還沒有一定理解,這時教師要為學生講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當你到達洛陽以后,如果那里的親友問起我的情況,你就這樣告訴他們,我的心仍然像一塊純潔清明的冰盛在玉壺中。作者托辛漸給洛陽友人,帶去這樣一句話,顯然是有背景的。當時作者因不拘小節,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議論,幾次受到貶謫。這里顯然是作者在對那些污蔑之詞做出回應,也是對最了解自己的友人們做出的告慰,表現了不肯妥協的精神。”以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又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敢于質疑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逐漸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養成創新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為學生將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新奇的納米技術》這一課教學當中,當教師完成了教學目標之后,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寫出一篇關于未來生活的作文,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想象力,寫出具有一定邏輯性的作文,語文教師要對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進行保護和激發,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目的,使小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必須要經過不斷地創新與實踐,結合學生的綜合情況,加強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和教育,使小學生的素質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使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事業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楊吉措.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天下:綜合,2018(23):170.
[2]張維潘.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研究[J].課外語文,2019(5):178-179.
[3]張麗.淺談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10):115.
[4]田福梅.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9(4):32.
[5]謝玉梅.基于素質教育背景探究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語文建設,2018(30):5-6.
作者簡介:
劉正軍,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深溝鄉學區王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