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沁雯

紐約梅隆銀行亞太區主席陳芳芳。圖/受訪者提供
2020年以來,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給各行各業帶來沖擊和深遠影響。對于本就在轉型路上的國內銀行業來說,數字化進程亦因之提速。
數字化革新是全球金融業共同面臨的新賽道,無論中外銀行,皆視金融科技為鑄就無形護城河和開辟新藍海的利器。
作為一家外資銀行,紐約梅隆銀行(下稱“紐銀梅隆”)進入中國已近27年。該行由紐約銀行和梅隆金融公司于2007年合并而成,紐約銀行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便因為新興金融的沖擊,集中拓展資產服務和投資管理業務。如今的紐約梅隆是全球最大的托管行,托管資產大約41萬億美元。在中國,紐銀梅隆的客戶以機構為主,主要為投資者提供全球投資資產的安全保管、清算、交割,外匯交易等服務。對于處在轉型階段的國內銀行來說,紐銀梅隆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近期,在宣布推出加密貨幣服務之后,紐銀梅隆與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作為戰略投資機構,共同參與了加密資產基礎設施服務商Fireblocks的1.33億美元C輪融資。老牌托管行與新興技術的碰撞引發市場關注。
陳芳芳曾在道富銀行任職12年,也曾是金融科技初創公司Algorand Foundation的首席運營官,在區塊鏈技術和金融科技創新方面有豐富的經驗。2020年11月,她獲任紐約梅隆亞太區主席暨資產服務和數字化服務亞太區主管。日前,陳芳芳接受了《財經》雜志的專訪。
陳芳芳表示,托管行業門檻并不低,增值服務和數字化革新將會是未來差異化經營的亮點。作為深耕傳統商業銀行及金融科技創新的從業者,她認為,隨著投資人對投資管理、投資數據需求的提升,銀行當在數據分析領域投入更多,以數據整合的方式提供多種洞察和分析,幫助客戶更好地評估績效,把控風險。在這個意義上,銀行的主業將發生變化,成為數據解決方案提供商。
《財經》:目前中國銀行業普遍處于轉型階段,托管業務被看作是一個重要轉型方向,在托管業務方面,你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陳芳芳:近些年來,國內銀行發展迅速,逐漸從賺取存貸利差,轉向通過服務收費的業務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很多銀行都開展了托管業務。
由于借貸業務需要很多資金,很多人認為托管業務是輕資產。這個說法是沒錯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托管業務的投入其實很重,尤其是早期對基礎運營模式及系統的投入。如果只做一個市場的托管,還算比較簡單;如果要覆蓋多個市場,需要與當地銀行合作,系統的連接、客戶開戶、流程的搭建,這種全球規模的運營模式需要很大投入。同時,每年對信息科技的投入也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所以我覺得托管業務,尤其是做全球性托管業務,技術和資源需求的門檻并不低。
另一方面,只是在中國做本地托管的話投入還是可控的,不過長遠看來,如果多家參與,競爭激化會導致價格不斷壓低,到一定程度時,一些規模較小的托管服務商因經濟效益有限也許會退出,轉型做其他業務,我覺得這是一個趨勢。
整體來說,我認為托管是一個規模效益的業務。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有一定的體量了,能夠覆蓋早期和日常成本的投入,才會有比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果規模小、價格低,經過一段時間,行業肯定會優勝劣汰,發生整合,所有的業務可能會流向一些大的服務商。
《財經》:你談到優勝劣汰,可見托管行業的競爭也是激烈的,那么如何保障自己的競爭優勢?你如何看待托管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陳芳芳:其實托管行業不像傳統的一些商業,有時候不是特別容易理解。托管,甚至會計核算,是最基本的一些服務。比如我投資,你幫我的每一個交易進行清算交割,然后幫我核算整個基金的凈值是多少。這些服務會越來越商品化,大家都會做,都可以做。
從托管銀行的角度,可能需要在增值業務上不斷深耕,進行區域化、差異化的經營。增值服務是什么?是說我可以幫助客戶做一些績效分析、現金預測、風險分析。比如我的客戶投了5個市場,其中的一個市場如果有國債危機,要知道有多少只股票,有多少金額投在市場,可能存在的風險。所以除了最基本的托管或者是會計核算這種服務,通過對數據的整合、挖掘和分析,優質的托管銀行能夠提供給客戶的增值服務,就是能讓他們得到領先的數據和分析,以及一系列的解決方案,能夠更好地管理資產布置,管理資金流和更新投資策略,這就是差異性經營的一個亮點。
《財經》:去年以來,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沖擊,對于銀行業有何影響?應對挑戰過程中,看到了哪些新的發展方向?
陳芳芳:總的來說,疫情對于銀行業是挑戰與機遇并存。托管銀行的客戶在全球市場投資,要做到不間斷地提供服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一年來,除去一些必須在辦公室處理的基礎事務,紐銀梅隆全球的員工都進行了工作地點的轉移。在某些市場,有的時候大概有94%-95%的員工在家上班,但是基于完善的網絡基建和配套設施以及多年對業務可持續性的關注和投入,客戶依舊可以獲得無縫的、專業的全球化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疫情真正加速了全球數字化的進程。因為疫情,客戶需求在不斷增多。像無接觸的電子支付、信息賬單發到手機上,這些在中國已經發展得很快,但在其他的市場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在數字化革新的過程中,對數字管理、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架構,還有數字分析的工具、解決方案的需求在增加,這也是我們業務發展的一個重點。
舉個例子,美國國債是流動性最大的市場,每天國債市場上的交易量巨大,但是平均來看大概2%的交易在最后是沒有成功交割的,這對市場流動性有很大的影響。我們與谷歌云合作,開發出首個同類解決方案,幫助客戶預測美國國庫證券約40%的清算失敗,準確率達90%。這很大程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場的流動性。
在數字革新、創意爆炸的年代,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科創研發成果,我相信未來是共同合作,互利共贏。機構投資人客戶需要的,是從投前、投中到投后的一站式全面的解決方案,能隨時輔助其投資管理以及配合戰略調整。這需要市場上不同的、擁有領先投資解決方案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集成,共同搭建兼容性服務的開放型生態系統平臺,提高業務效益的同時也為客戶保留最大的方便和彈性。
《財經》:數字化革新是全球趨勢,紐銀梅隆計劃如何利用科技創新開拓中國市場?
陳芳芳:我們接下來戰略重點在增值服務方面。隨著投資人對投資管理、投資數據需求的提升,我們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在data analytics(數據分析工具)領域。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管理分析,解決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高價值。
優質的托管銀行將來服務客戶,可能不是賣托管,因為這個大家都可以做。差異化服務在于不僅滿足基本的需求,還能通過數據整合的方式提供多種洞察和分析,幫助客戶更好地管理、評估績效,把控風險。
所以對于數據的發掘和管理、洞見是我們塑造競爭優勢的焦點,也是不斷探索的方向。不僅是在中國,對于全球整體業務都是一個戰略重點,我們將來的業務可能以數據解決方案為主,定位在數據解決方案提供商。
《財經》:大量銀行都在推行數字化革新,你認為這場變革具體從哪些戰略層面展開?
陳芳芳:實際上,我認為數字化進程已經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達到了非有不可的趨勢。我們是“兩條腿走路”,一是通過金融科技的方式來推動數據化的進程。數據化戰略主要是三大塊,一塊是通過數據化的提高,不管是大數據的分析,還是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區塊鏈,以這些工具提升客戶體驗。
第二塊是運營流程的數據化和自動化。作為一家金融企業,只要有人工參與后臺的運營,錯誤是無法完全避免的,所以要通過數據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錯誤和風險。
第三塊是通過金融工具進行產品的創新。舉個在國內也很常見的例子,通過對數據的挖掘,通過對機器學習把數據輸入到機器的學習模型中,然后進行預測。
剛剛講了“一條腿”,另一方面我們也對一些可能會對行業有顛覆性或者是創新性的科技進行投資或者是實踐,包括區塊鏈技術。
《財經》:可以聽出來,你認同區塊鏈可能對金融業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陳芳芳:數字資產伴隨區塊鏈技術的開發和不斷的發展而出現,我們最近成立了數字資產服務業務,是對我們認為可能有顛覆性影響的技術和領域的嘗試。
有一本書叫《創新者的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作者發現,很多行業的領先者,即使是通過創新來到了行業的領先地位,但當其達到一定規模時,也可能被一些新來的創新者淘汰。所以成熟公司一方面要保證現有業務的穩健發展,另一方面要有足夠的資源集中去看那些可能有顛覆性的技術革新,不斷嘗試和開發,用不同的標準來培養那方面的發展。
其實數字資產不僅僅是比特幣,將來很多資產都可能會有Digital Twin(數字孿生),股票、債券,或者是Carbon Credit(碳信用),這些東西都可以數字化后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現在越來越多的客戶關注比特幣的投資,將來資產都有可能會被數字化,可能更多的機構投資人會關注資產數字化、資產證券的代幣化的發展。
《財經》:那么你認為區塊鏈技術引發的巨變可能發生在哪些金融領域?
陳芳芳:我認為區塊鏈對金融行業的影響非常大,應用也非常廣闊。對于價值鏈很長的金融及貿易交易,區塊鏈有一個特別好的價值:能夠把數據幾乎同步,數據又能夠防篡改、可追溯,這些特性如果運用起來,能夠迅速降低成本,降低風險,提高效率。
舉個貿易融資的例子,工廠和出口商簽訂合同,去銀行借錢,生產之后運輸,最后交付,這是非常長的一條價值鏈。其中包含很多參與方:生產商、銀行、買方、中間的代理、運輸商或者保理。信息數據和一些單據在傳輸的過程中會有風險,同時每個參與方都要掙錢,成本也比較高。
區塊鏈技術把數據幾乎同步,信息一旦上鏈,大家都能看到,同時不可篡改性及可追溯性也確認了銀行信用證和訂單的真實。比如嘗試探索通過區塊鏈的技術解決跨境支付,以提高跨境支付效率。所以這些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有一些區塊鏈技術,比如說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更多是改變業務構架、生產關系的潛力。比如通過代碼來編寫一個業務,設計一個交易,有時候可能不需要中間人。發展到一定階段,一些金融行業的業務可能就不存在了。
當然行業現在還是在初期探索階段,有一段距離,尤其涉及大金額,比如你是否愿意在區塊鏈上通過智能合約的方式賣房?沒有中間人,需要完全相信智能合約:一方面有數字的房契證明,另一方面有數字貨幣的支付,通過原子交換的方式,達成雙方的交互。這從技術上講是可行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風險和問題需要解決。
《財經》:中國在數字貨幣方面進行了顯著的探索,你如何看待中國數字貨幣的定位與前景?對比國外數字貨幣的發展趨勢,中國數字貨幣有哪些自身特點?
陳芳芳:中國的數字貨幣其實走在領先,現在國際上也有很多國家都在關注和探索,進行研究和嘗試。數字貨幣可能跟我們如今熟悉的支付寶或者微信不同,在基礎設施上就不太一樣。從客戶體驗的角度來看,使用后者支付感覺上是即時的,但實際上底層用的還是傳統銀行現金清算交付的系統,我們看到的實際上是一個賬本記錄而已。
我了解到一些國家是通過區塊鏈的方式來研究國家數字貨幣,完全是點對點的交互,基本上不用銀行現金交易的清算系統,真正實現即時,經濟成本是很低的。所以這方面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和潛力,但可能要在應用中不斷發展,比如創造更多的應用場景。
行業已經在法幣現金代幣化方面有所嘗試,不過和國家數字貨幣不一樣,后者有國家主權認可,前者則是用現金做抵押,但是其中最核心的常識是相近的。如果有數字貨幣的話,商業的清算交付是完全不同的一條軌道,效率也會很高。當然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數字貨幣的密鑰保管將成為資產保管的最重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