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玉芳
摘 要:數學是小學的必修課,數學本身比較抽象,很多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都感到非常苦惱,不管是數學概念還是公式都很讓人發憷。其實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多融入一些生活元素,把數學課本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教學就會變得很輕松,學生學習起來也比較容易。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策略
一、教師在生活中要挖掘素材,使其與數學知識有效結合
小學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很多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數學教師應該多從生活中挖掘元素,多結合生活經驗,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具體化,讓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例如,在學生剛開始學習“克、千克、公斤”的時候,他們總是混淆這些單位,每次做數學題的時候,換算單位總是出錯。這個時候教師先不要著急講解課本的理論知識,可以從生活中尋找例子,我們平時吃的面粉、大米都是5千克的,也就是10斤,這是最常見的。每次去超市購物的時候,在遇見琳瑯滿目的商品時候,上面的標簽總會標著多少錢1千克,普遍用千克作為計量單位。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1千克等于1公斤,1千克=1000克,大的物體用千克計量,小的物體用克計量。例如:水果、大米、面粉都用千克計量,乒乓球、棒棒糖等都用克計量。教師用生活化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讓學生感到很好理解,同時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師應回歸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把數學教學放在生活化的環境中,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都存在數學問題。例如,學生在學習加減法計算的時候,如果單純地進行加減的講解,學生會感到很枯燥。課后的題海戰術也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如果教師把這些加減跟生活情境結合起來,學生學習就會非常容易。例如,媽媽去超市購物,總共帶了100元,買蘋果花了50元,買菜花了15元,需要找回多少錢?這就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例子,也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小學生在看到這樣的題目時便能很快說出答案。其中算式:100-50-15=35元,這樣解答出來感到減法非常簡單。通過回歸生活實際,進行生活化教學,讓加減運算變得非常簡單,也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教師應將教材緊貼小學生的生活,教學要基于學生生活
數學課本的問題基本上來源于生活。那么,對于數學的教學也應該立足于生活。例如,在學習“時間的認識”這節課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于鐘表的認識感到非常困難,當教師告訴學生1小時等于60分鐘,1分鐘等于60秒,很多學生并不理解。這個時間教師可以拿一個小小的鐘表進行課堂講解,親自操作一下鐘表,當分鐘走了一圈,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向另一個數字,1小時等于60分鐘就是這樣得來的。當秒針走了一圈之后,那么分鐘只走了一小格,所以1分鐘等于60秒。當學生熟悉這些基本的知識以后,教師可以隨意說出一個時間,在鐘表上擺弄。也可以自己說出一個時間點,讓學生上臺擺弄具體的時間。最難的就是在進行時間加減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會加錯和減錯。例如:7:00-4:20=?這個時候很多學生習慣把它們看成普通的減法算式,得出的結果是2:80,這個結果是錯誤的。時間的進率是60,整點代表60,他們看成了10,所以導致解題出現錯誤。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舉一個例子,早上7點上學,可以用手里的鐘表撥出7點,然后下午4:20放學,中間經歷了幾個小時,可以把鐘表從7點開始轉動,每轉動一圈就讓學生記錄1小時,最后轉動了幾個小時,就是中間經歷了幾個小時。也可以讓學生在計算的時候,注意時間的整點。7:00就可以看成6:60進行減法計算,這樣算起來非常容易,能夠很快地解答。這樣立足于生活的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總之,把生活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確實給我們的數學課堂增添了不少樂趣,還讓數學知識生活化,教師講解起來容易,學生理解起來也感到輕松,也逐漸認識到數學學科的魅力,數學知識無處不在,這樣更加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以便將來用數學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也達到了讓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目的,同時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韓永榮.芻議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小學時代,2016(3).
[2]王文娟.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生活化教學[J].數學大世界,2018(2).
[3]劉加陽.結合生活實際,提高小學生的解題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