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妍
摘要:我國迅速增強的經濟實力和大國地位要求構建一個“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系,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培養學生對中西文化持有和而不同、取長補短的價值觀,對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應用技能型人才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高職英語 課程思政 中西文化價值觀
高職英語是高職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英語語言的能力,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對外交際能力,英語教學同時還承擔著英漢兩種文化相互溝通的使命,兼具工具性、人文性與職業性的特點。在英語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培養其聽、說、讀、寫基本技能,更要以語言為載體,將中西方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之中,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將中國文化價值觀融入高職英語課程思政
1.1 英語課程思政的題中之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寫照,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一個國家文化的過程,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需要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盡管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已顯而易見,但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中普遍以英語文化強勢輸入為主,造成長久以來英語教學中的 “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如今,在課程思政全員育人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要堅守課堂主渠道推進,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傳播英語文化的同時吸收中國文化養分,幫助學生掌握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題中之義。
1.2 引導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客觀要求
在“一帶一路”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文化不斷交流、交往、交融,給青年一代帶來了多元的價值取向。對高職學生來說,大學是學習文化知識、培養溝通和專業技能的根據地,更是養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由于英語具有一定的學科特殊性,它是學生接觸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重要途徑的,又作為專業受眾最廣的公共必修課程,因此對處在價值觀形成或轉化關鍵時期的大學生來說,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意義非凡。
中西文化價值觀比較在高職英語課程思政中的必要性
2.1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
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出之前,英語教材過于重視西方文化,鮮少提及中國傳統文化,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也多側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導致長久以來的英語課堂多以西方語言文化輸入為主。如今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與國際社會的交往日益頻繁,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不斷擴大,我國需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需要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在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培養出能夠“走出去”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雙語人才,高職英語課程肩負著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應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中國文化 “走出去”的大戰略格局背景下,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對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自信有著重要意義。
2.2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必然要求
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在諸多內容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如中國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西方文化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中國文化價值觀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刻,凡事以家庭、集體、國家為重,強調“集體主義”,西方社會將個人的利益、尊嚴和人格放在首位,奉行“個人主義”;中國文化價值觀倡導 “以和為貴”,堅持“和平共處”,西方文化具有很強的侵略意識、奉行“征服天下”的原則,霸權行徑歷來屢見不鮮。
中西方文化在表現形式上亦有諸多差異,如英語學習中常見的詞語涵義的差異、節日風俗習慣差異、禮儀文化差異、思維和行為方式差異等。例如就顏色而言,在中國文化中,紅色(red)的概念往往和喜慶、吉祥、節日、慶典息息相關,而在西方文化中,紅色有多重不同的涵義,如red-letter day表示喜慶的、值得紀念的、重要的日子;red-faced表達“不好意思”、“難為情”這樣的情感;“Red Army Faction”(紅色軍團)是西德恐怖集團,帶有血腥和暴力的意思。在簡單的日常寒暄和交流中,道謝(Thank You)是最為常見的日常用語,對中國學生而言如何回應Thank You同樣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如果用中式思維習慣性的“No Thanks”(不用謝)回答外國人就會讓人覺得不知所云,而用It’s my pleasure.(樂意效勞)或No problem.(不麻煩)這樣簡單的表達則更為地道和準確。這些簡單的詞匯表達既經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用語中,又是英語學習中最簡單的中西文化差異的體現。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英語語言蘊含著西方國家長期沉淀的文化內涵。漢語和英語分屬不同語系,中國人學習英語時,因受漢語母語文化強勢的影響,會出現對西方某些文化現象在理解上略有困難的情況,因此在英語學習中所吸收的西方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和使用英語語言,同時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是學生鑒別中西方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的重要途徑。
2.3 跨文化交流和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將中國文化價值觀滲透在英語教學中,從自身文化出發,將英語學習中國化,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既掌握了語言知識,又了解了中西方文化,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英語這門課程,從而對英語產生更多的興趣,并且樂于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才是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的意義所在。它意味著高職學生不僅要學習西方先進的、優秀的文化,更要成為有情懷、有自信的中國文化傳播者,因此,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承擔著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文化重要使命。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各類國際賽事、展覽、慶典儀式在中國舉辦,富有時代意蘊的中華文化潤物無聲地傳播著中國價值觀念,中國文化也收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中都蘊藏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二十四節氣與中國經典詩詞的巧妙融合,來時迎客松,折柳送離別,每一個細節都浸透著中國人獨有的浪漫與情懷。中國美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譽,中醫中的針灸、刮痧等療法在西方收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追捧,中國書法、戲劇、傳統藝術等受到了西方的極大關注。因此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在于培養能夠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優秀人才,弘揚和傳播中國優秀文化。
3. 結語
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取向大不相同,精華與糟粕并存,課程的深處一定是文化,高職英語課程思政中的中西文化價值觀比較對培育學生的多元文化交流和語言思維提升有著重要作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一方面要結合語言教學的特點,另一方面要與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致力于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愛國情懷的跨文化應用型人才,加強引導學生繼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與實踐逐步形成正確的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念,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牛沈明.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4(02):20-24.
[2] 周娟.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探究[J].海外英語,2020(04):263-264.
[3]韓玲.文化自信視閾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四維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5):65-69.
[4]趙婉琦.中西方文化比較的重要性[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01):92-94.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202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課題“中國傳統文化在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滲透研究”(ZSZX213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