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仲
(山東省鄒城市大崗小學,山東 濟寧 273500)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教育事業發展必須落實好的根本任務。在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也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立德樹人的內涵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1]”立德就是要樹立德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就是要培養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就教育發展的一系列講話中深刻闡釋了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科學內涵,即“立育人之德”和“樹有德之人”相統一。小學班主任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應充分認清網絡對小學生德育的重大影響,積極探索新時代德育工作的新途徑。
時代發展的潮流不可逆轉,網絡的發展的利弊與否關鍵在人們如何利用。首先,班主任借助網絡平臺進行班級管理和道德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常態化現象,固守傳統落后的德育觀念和德育措施不僅不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育理念,更會對學生的道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其次,從教育對象的角度來看,部分小學生存在沉迷網絡,受網絡不良信息影響形成享樂主義、攀比之風等現象,價值取向偏離主流價值觀,若不及時加以糾正必然會誤入歧途;最后,借助網絡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落實大中小德育一體化的必然要求,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復雜工程,要求小學、中學、大學做好系統銜接,要求從小學開始奠定良好堅實的德育基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
當今時代,小學生的學習、娛樂、社交都離不開網絡的參與,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也處處可見網絡的身影,班主任可以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德育工作。首先,網絡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有助于老師和學生增強對新時代德育觀念的認識和理解,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念;其次,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素質教育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素質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學階段對學生認知事物進行正面的干預,引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和良好的行為模式,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網絡有助于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溝通銜接,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推動小學生道德教育的合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德育教育網絡,為小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但就目前情況看來,普遍存在社會、學校、家庭忽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的現象,重智育輕德育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和老師加入教育的行列中去,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并且忽視網絡對學生智力發育和道德提升的積極作用,這樣既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又不利于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以至于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空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發展進入萬物互聯的新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學習、娛樂、工作、社交都和網絡密切相關,但網絡呈現出的開放性、虛擬性和時空的無限性等特點,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的道德生活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尤其是處于身心發展尚不成熟的小學生,由于他們年紀小,好奇心重,辨別是非能力較差,他們在網絡容易失去自制力,沉迷于娛樂,荒廢學業。同時,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必然影響著小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和道德素養的提升,這不僅影響小學生在網絡空間的個人表達,也會導致小學生把受網絡影響的道德觀念帶入到現實生活中,影響現實生活中自律意識養成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慣性導致老師仍按照原有的德育工作模式,主要運用批評教育、班會宣講、說教等途徑進行單方面的理論灌輸,不僅形式單一落后,而且忽視學生愛好、訴求等,加之教師未形成對網絡的辯證態度,沒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的利與弊,單單一味地要求學生遠離網絡,既脫離現實情況又拉遠了和學生間的距離,背離了德育工作的初衷。
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認識的引導時,往往局限于表面認知,不引發學生自身情緒的波動和情感的起伏,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道德認知淺薄必然不利于學生道德實踐的開展。現實情況中,小學班主任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運用的素材老舊且單一,沒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既無法體現新時期社會發展的現實性問題,又無法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和熱情。久而久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學生的道德提升效果不盡人意。
教師是德育工作的關鍵,“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好老師是民族的希望”[2],班主任更是站在道德教育的最前沿。網絡背景下,班主任必須充分考慮時代背景,轉變傳統的德育觀念,深刻認識到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第一點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關注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和提高,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點要堅持疏導性原則,班主任以循循善誘的方式講清道理,啟發學生積極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主動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逐漸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網絡進行學習的好習慣;第三點班主任要以表揚、激勵為主,小學生自尊心和榮譽感較強,班主任要細心呵護他們的自尊心,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才能保證班主任在學生健康品格養成的基礎上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
網絡給小學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既帶來了眾多機遇,也帶來了巨大挑戰。作為班主任,應該利用網絡帶來的信息化便利,創新德育方式。首先,在班級管理中,充分挖掘豐富多樣的德育資源,將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引發學生興趣的德育內容滲透到班級管理中,并結合多媒體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其次,以建立班級德育網頁、搭建師生交流信息平臺等形式,為學生營造健康向上的學校氛圍,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打造清朗的校園文化環境;最后,組織形式多樣、獨具吸引力的德育活動,利用植樹節、勞動節、國慶節等節日開展不同主題的教育活動。創新學生課余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提升道德素養。
“在小學德育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重視傳統文化,并且要充分地使傳統文化能夠在德育教學中有所滲透,使傳統文化的傳承功能得以發揚。[3]”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搭載網絡這一便捷的傳播渠道,給小學生道德養成提供優秀的文化資源。我們要引導學生擔負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結合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斷提升小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水平。班主任可以在主題班會上開展經典閱讀活動,如低年級學生誦讀《論語》《三字經》和《弟子規》等經典著作,高年級閱讀四書五經、古代優秀小說;鼓勵學生參加以優秀文化為主題的各類比賽,讓學生去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發現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和禮儀,來提高文化素養和塑造優秀的三觀;組織觀看《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歡樂的時光中學習古人忠孝、仁義等高尚品格。讓小學生參與更多實踐性的德育活動,引導小學生了解基本的道德規范,為德育一體化發展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
學生道德的養成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方位的道德培養環境。首先,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班主任應該向家長傳輸時處處給學生做榜樣,用正確行動、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教育引導學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應配合學校教育活動,隨時關注孩子身心成長變化,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引導孩子發現真善美,遠離假惡丑。其次,在學校,班主任是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成年人,班主任更要堅守高尚的情操,知榮明恥,以身作則,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最后,社會各種公益機構要密切關注小學生成長,配合學校組織游覽博物館、革命紀念地、科技中心、養老院等校外活動場所,開展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學校、家庭和社會要齊心協力,關注祖國未來的接班人,為他們的健康快樂成長形成育人合力。
班主任要從自身出發,轉變傳統的德育理念,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提高自身教育能力,不斷創新德育工作的途徑,把德育的內容滲透到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長為能擔任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