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
摘要: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的積極健康心理與素質教育。學校把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建設、積極心態建設納入學校重要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將積極心理學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達成學習目標的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還可以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語文教學;積極情感
在20世紀末期,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心理學學科的理念,并在系統的構建當中賦予了積極心理學新的生命。積極心理學是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積極心理的力量、積極的認知習慣與積極的行為方式。這些積極原理包括在人類的美德、意義、審美、創新、超越、活力、善良、坦誠、開放、感恩、寬容、愛與慈悲等一系列品格要素之中。將積極心理學充分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然能夠產生很大程度上的影響,進而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完善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積極因素,培養學生積極的品質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豐富而綜合,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各種知識、技能,還要具備愛心、擔當、創造力、想象力、感染力、懂得利他、擅長溝通等積極的品質。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價值,把課本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品質的因素挖掘出來,融入學生的心靈。
例如借助課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讓學生學習雷鋒精神,培養助人為樂的積極品質;借助課文《搭石》,體會人與人之間謙讓、尊老、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積極品質;借助課文《珍珠鳥》,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善待生命的積極情感……積極心理學家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美好、善良的種子,而我們教師就是要善于挖掘課本中的積極因素,培育學生這些美好的特質,最終讓每個人都過上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
二、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用“五施”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
每個人都有生氣、急躁、憤怒、懷疑等復雜情緒,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些都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不能讓這些消極情緒影響身心健康。那么作為教師,我們如何幫助孩子遠離那些破壞身心健康的消極情緒,促進那些能為孩子增加能量、開闊思維、提高幸福感的積極情緒的產生呢?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專家彭凱平教授為我們分享“五施”原則。這不僅能幫助老師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還可以引導孩子逐漸學會遵循的原則,從而找到課堂學習的快樂。
(一)言施
當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經常使用一些積極、樂觀、具有正能量的話語,就會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并感到輕松和快樂。哪怕是面對一件不好的事,學會引導孩子看到積極的一面,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起到緩解作用,讓他們的心態變得積極。在快樂的場景中,孩子們的思維更開放、更活躍,通常能記住更多的東西。
(二)身施
身施是指通過觸摸、接觸自己的身體產生幸福感。比如,在課堂上學生坐姿端正,教師可以輕輕拍拍孩子的肩膀,給予表揚;學生的回答很驚喜,教師和學生擊掌,給予贊賞;學生情緒不佳,握著孩子的手,撫摸孩子的頭,或是給孩子一個擁抱,給予孩子安慰……這些身體的接觸都很好地緩解孩子的情緒,促進積極情緒的產生,帶來幸福的體驗。
(三)顏施
顏施是要向人展示出有感染力的笑臉。比如說,教師在走進教室的前幾分鐘,對于學生的情緒引導具有重要的影響。如果教師滿臉春風、笑容可掬地走進教室,學生身心就會感受到愉悅,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高漲起來;如果教師正言厲色甚至凜若冰霜地走進教室,就會讓學生感到懼怕、緊張、壓抑,自然而然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眼施
眼施是指我們要有一雙慧眼關注生活中的變化,看到美好的事物。學生的預習作業在書上寫得工整、全面;調皮的學生今天坐姿特別端正;很少發言的學生勇敢地把小手舉起來回答問題……課堂上老師有時忙著講教學內容,往往忽視了這些學生良好的表現,忽視了讓我們能體驗教師幸福感的時刻。
(五)心施
心施就是用心感受。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忙于培養具體做事的能力,疏于培養內心的感受力,心靈的枯竭和貧瘠讓我們越來越迷茫,越來越不開心。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情感去影響孩子,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引導孩子探索和發現世界的美好,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對于提高語文學習質量,提高學生積極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三、運用積極的課堂評價,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
1977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每個人都有對自己完成某件事的能力的主觀評估,這就是我們說的自我效能感。換句話說就是:“我能行!我一定行!”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件事情,對于一個人成功完成一件事情的幫助是非常大的。所以,自我效能感對于孩子的成長、學習以及個性的養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也提醒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希望孩子獲得自我效能感,教師就要多給予孩子積極的評價,同時也要多引導和鼓勵孩子進行自我評價。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評價不脫離實際。“你真了不起!”“你太厲害了!”“你最棒了!”……這些激勵的語言都是不恰當的,有的甚至過于夸張,脫離了實際。這些也許能讓學生暫時感到愉悅,但對于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并沒有什么幫助,也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任何對學生的評價都要依托于事實,我們可以用“你的聲音真洪亮!”“你把詞語讀得字正腔圓!”“你不僅把課文讀流利了,還讀得很有感情呢!”這樣的積極評價給予學生肯定和贊賞。
第二,評價少強調結果,多強調過程。教師善于把握這個分寸,就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自我效能感,一種行動的欲望和沖動,下一次會做的更好。課堂上,無論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去肯定學生在尋找答案過程中進行的思考、作出的努力,尊重學生的個性思考。
綜上所述,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掌握一定的積極心理學,運用積極的教育方式應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發揮學生的天賦優勢,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自控能力、專注力、創造力以及善良的品行等,從而幫助孩子形成積極、樂觀、自信的品格,正確地面對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挫折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