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敏
摘要:目的:探討心臟康復護理在改善老年性心衰患者心理狀態中的作用。方法:選取2020年1~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性心衰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均行對癥藥物治療,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行心臟康復護理。對比兩組心理狀態、心功能指標、心肺運動及生活質量。結果:干預后,觀察組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心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峰值氧耗量(Peak VO2)、二氧化碳通氣當量斜率(VE/VC02 sloP)均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無氧閾氧耗量(V02 AT)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老年性心衰患者中實施心臟康復護理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心功能、心肺運動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老年性心衰;心臟康復護理;心理狀態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簡稱心衰,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且隨著年齡增高,該病發病率呈升高趨勢。藥物及手術均是臨床上治療心衰的常用方法,但為了進一步改善老年性心衰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在予以患者相應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配合心臟康復護理,以減少不良現象發生,促進患者病情改善。本研究對心臟康復護理在老年性心衰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探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性心衰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60~78歲,平均(65.92±2.03)歲。觀察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60~79歲,平均(65.88±2.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1]中的診斷標準;(2)心功能分級為Ⅱ~Ⅳ級;(3)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配合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有惡性腫瘤者;(2)合并有肢體活動障礙者;(3)因精神疾病、認知障礙、交流障礙不能配合研究者;(4)伴有嚴重心律失常者;(5)伴有肝腎功能障礙者。
1.2 護理方法
兩組均在《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指導下予以標準化、規范化藥物治療。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同時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用藥指導等。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開展心臟康復護理。第一,護理人員應以患者目標心率為依據制定心臟康復干預方案,保證患者行心臟康復有氧運動時目標心率不低于30次/min;第二,嚴格按照心臟康復方案執行各項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如下:(1)心理干預。心衰的病情較為嚴重,很多患者在確診后會因對病情、預后及生存情況等的擔憂而出現明顯的焦慮、抑郁、緊張等負面情緒;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自我放棄的現象,這些情緒都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轉。因此,護理人員應重視對患者的心理疏導,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為患者講解疾病發生的原因、病情、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并著重為患者列舉經過積極治療和干預后病情明顯改善的案例,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解心臟康復護理的作用、對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促使患者主動配合心臟康復干預。此外,護理人員還可指導患者學會冥想、深呼吸等舒緩情緒的方式,緩解患者心理壓力,以防患者因持續性情緒低落而影響病情;(2)心臟康復有氧運動。分為3期開展,第1期以間斷運動為主,控制運動時最大攝氧量為25%~60%,運動方式以散步、慢跑為主,15 min/次,5次/周,持續3周;第2期運動開展前重新測定患者最大攝氧量,確保患者運動時最大攝氧量在60%左右,運動方式以騎自行車、爬樓梯、打羽毛球等為主,20~40 min/次,3次/周,持續4~8周;如果患者在第2期運動過程中無不良反應發生,如心慌、心區疼痛等,則表明患者可開展第3期運動,以家庭運動為主,即在家人陪伴下適當進行游泳、跳廣場舞、健身操等,30 min/次,3次/周,若患者身體狀況允許,運動強度可耐受,可適當增加運動次數,持續3周。護理人員應叮囑患者運動期間應注意自身情況,若有胸悶、心跳加快等現象出現,需立即停止運動,并及時向醫生反饋情況。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變化情況,其中焦慮情緒采用W.K.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評估,量表共包含20個項目,將每項得分相加,即得到原始分(亦稱粗分),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數即為標準分,以50分為分界值,超過50分即存在有焦慮情緒,分值越高則焦慮狀態越嚴重;抑郁情緒采用W.K.Zung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 SDS)評估,量表以53分為分界值,分值越高則抑郁狀態越嚴重[2];(2)對比兩組干預前后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水平等心功能指標;(3)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兩組心肺運動情況,以患者心肺功能狀態、日常生活能力取合適的功率負荷,記錄患者呼吸時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氣體交換指標等,比較峰值氧耗量(Peak Oxygen Consum Ption,Peak VO2)、無氧閾氧耗量(AnAerobic Threshold Oxygen Consum Ption, V02AT)、二氧化碳通氣當量斜率(Carbon Dioxide Vent Equivalent SloPe, VE/VC02 sloP);(4)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以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分值和生活質量呈正比。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0.0處理數據,定量資料以t檢驗,分類資料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心理狀態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SAS與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心功能及生活質量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心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心肺運動情況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Peak VO2、VE/VC02 sloP均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V02 AT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3討論
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進展至嚴重階段而引起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發生率較高,患者多為中老年人[3]。隨著病程進展患者病情可逐步加重,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心衰患者5年死亡率可達到62%[4],對患者健康的威脅已不容小覷。臨床上多將手術或藥物保守治療作為心衰的主要治療手段,同時提倡臥床休息、限制體力活動等。但長此以往,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肺栓塞、靜脈血栓、骨骼肌肉萎縮、運動耐量下降等不良后果,還可能給患者帶來明顯的心理負擔,加重焦慮、抑郁情緒,影響病情恢復[5]。故而,結合心衰患者情況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SAS與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心功能、心肺運動情況、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心臟康復護理在心衰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理想。這主要是由于,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可以提升患者對疾病與治療情況的認知度,減少因缺乏疾病認知而引起的緊張感、焦慮感;同時通過列舉積極的治療案例、教會患者舒緩情緒的方法等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提升治療信心,促使患者主動配合各項治療和干預措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通過分階段指導患者進行心臟康復有氧運動干預,有助于抑制左心室重構,達到改善心臟收縮與舒張功能、增加心肌灌注、減輕外周血管阻力的效果,且堅持有氧運動還可以促進骨骼肌線粒體及外周氧利用情況,改善心功能及心肺運動情況,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老年性心衰患者中實施心臟康復護理不僅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還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肺運動情況,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2):98-122.
[2]李少華.心臟康復護理對老年性心衰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和并發癥的影響[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7,4(36):2.
[3]薛玉文,王曉晶,高淑艷,等.心臟康復護理在老年性心衰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對并發癥的影響[J].糖尿病天地,2020,17(1):269.
[4]楊鵬會,趙金梅,汪文月.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反復發作的危險因素以及預防措施[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4):458-460.
[5]白小涓.共同關注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治療與管理[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4):33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