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婷
摘 要: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教師單一文本精讀精講為主,課堂中缺少課外閱讀拓展。“1+X”群文閱讀擴大了閱讀面,增加了閱讀量,能有效地提高閱讀質量,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文本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1+X”群文閱讀;初中語文教學;閱讀興趣
目前大部分初中生的閱讀僅限于課本中的幾篇課文,讀書太少,甚至不讀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也只對著一本教材分析幾篇課文,極少拓展課外文章,即使有,也僅僅是口頭推薦。基于這種情形,“1+X”群文閱讀教學便產生了。
一、“1+X”群文閱讀
“1”為教材中的任一課文,“X”為每講完一課所附加的若干篇同主題或內容相關的文章和書籍。溫儒敏教授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使用的幾點建議》中提道:“現在語文課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讀書,讀書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雖然也往課外閱讀拓展,閱讀量還是不夠。”他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采取“1+X”的辦法,改變語文課讀書少甚至不讀書的狀況。
二、課例分析
筆者在教授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時,采用“1+X”群文閱讀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確定篇目,在我國文學史上,很多作家都寫過回憶母親的文章,他們的敘述方式、情感表達、人物刻畫等都有所不同。筆者選取了老舍的《我的母親》、胡適的《我的母親》、鄒韜奮的《我的母親》、豐子愷的《我的母親》與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進行比較閱讀,并設計了以下五個問題:
1.閱讀五篇文章,說說你的初讀感受,喜歡哪一篇?為什么?
2.五個“母親”形象分別有何異同?
3.五篇文章分別是如何刻畫“母親”形象的?
4.五個作家所表現的情感有何不同?
5.五篇文章的結尾有何不同?
接著讓學生自主閱讀,并思考以上五個問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問題1的設置在于尊重學生的初讀感悟,激發閱讀興趣和潛力。通過比較,學生會發現五個“母親”都勤勞、堅強,且懂得讀書的重要性,都嚴厲地教導孩子認真讀書。這些女性在當時有這種認識是難能可貴的,這或許與這些作家能有一番作為亦有關系。不同之處有:朱德的母親性格和藹,胡適和鄒韜奮的母親既慈愛又嚴厲。在刻畫人物形象上,朱德的文章以“母親勤勞一生”為主線,通過回憶具體事例展現母親形象,語言樸素簡潔,于平靜敘述中流露出一種真摯深沉的愛;胡適、老舍、鄒韜奮、豐子愷的文章運用了細節描寫,所不同的是鄒韜奮選取的事件更小,情感表達亦更加細膩;而豐子愷描寫母親形象時,從“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為出發點,以“畫家”的角度回憶母親與自己的生活,角度非常特別。在情感表達上,朱德、胡適表現得較理性,老舍、鄒韜奮情感表達較細膩,對“母親”表達了懷念之情,表現較感性,而豐子愷的文章給人有一種“無目的寫作”的感覺,情感表達有自由自在之感。對于結尾的處理,朱德、鄒韜奮文章的結尾都是由個人上升到國家、社會,主題更深一層;鄒韜奮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與愧疚,同時文章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胡適表達了對母親的感謝;老舍則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惋惜之情。
通過比較,學生了解到不同作家的寫作風格,認識到對同一類人物形象的刻畫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同時,五篇文章的語言都樸素自然,亦讓學生知道文章有樸實的語言、平凡的真情才是最真實、最珍貴的。
三、策略探討
其實“1+X”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有多種,課例只展示了其中一種——比較閱讀。還有延伸閱讀:筆者在教授魯迅的回憶性散文《社戲》時,注意到教材選文只是節選,便把《社戲》開頭被刪減的部分印發給學生閱讀,結合兩部分文字去理解魯迅晚年和童年看戲的不同心境。
主題閱讀:在教授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時,以“自古圣賢皆寂寞”為主題拓展了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二)》和《夢李白》,探討陳子昂、宋玉、李白、杜甫四位古代文人的思想狀態:面對茫茫天地,悠悠宇宙,他們都感到個人的渺小,雖然抱負遠大,卻找不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學生會感受到真正有理想、有抱負者都會追求志同道合之人,且他們在意的從來不是眼前的名利得失,而是比利益更高遠的志向。
整本書閱讀:在教授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時,推薦學生閱讀《朝花夕拾》,并帶領學生逐篇進行文本細讀。《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魯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文章,借此讓學生了解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心路歷程,亦可讓學生認識到魯迅并不是只有嚴肅、針砭時弊的一面,他還是一個有趣、幽默的人。
四、結語
“1+X”群文閱讀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單一文本的局限性,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增加了閱讀量。學生面對的是更真實的閱讀,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閱讀速度,豐富了閱讀方式,學生讀得更深,語文素養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司艷平,司體忠.群文閱讀教學的思維關照與功能凸顯[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初中,2019(8):21-27.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 課程·教材·教 法,2016(11):3-11.
注:本文系2020年度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初中語文教學研究專項課題“初中語文‘1+X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立項編號:GDJY-2020-A-zy18)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