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勝根


【摘要】導學案由“學案”和“導學”兩個部分組成,是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的有機結合。物理學科習慣是指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所應具有的學科素養。在初中的物理課堂使用導學案能夠提高課堂效益,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物理學科習慣。例如,課前預習習慣、上課筆記的習慣、積極思考樂于探索的習慣等。
【關鍵詞】導學案;物理學科習慣;探究 一、什么是導學案
導學案由“學案”和“導學”兩個部分組成,是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的有機結合。在近幾年的實踐和思考中,筆者認為導學案跟傳統的教案相比,導學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注重以問題探討的形式幫助學生淺入深出,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二、什么是物理學科習慣
習慣是一個人最重要、最穩定的素質。這里所要探討的只是眾多習慣中的一小方面:學習物理所必須具備的一些學科習慣。
物理學中包括力熱光電聲五大板塊,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結合的一門重要學科。許多學生很喜歡物理學,因其內容豐富有趣,但是又害怕它知識點抽象難懂,內容多、雜、亂。也有學生說:“物理一學就會,一聽就懂,一多就亂,一長就忘,在考試中很難得高分。”這說明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學習方法不當。如果在平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學習物理也就會變得輕松自如。例如,課前認真預習勤于思考的習慣,上課注意聽講、認真做筆記的習慣,課后認真作業及時復習的習慣。
三、導學案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物理學科習慣
①課前預習的習慣:課前預習是指學生在教師上課前,自己要先對本節課所要教學的知識內容進行學習。
導學案中編排了課前預習的環節,要求學生邊讀邊思,了解要學的是什么內容,與學過的什么知識有密切聯系,有助于學生課堂上更有針對性地聽講和學習。
②勤于思考、自主探究的習慣:“自主探究”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學生積極主動親身參與認識過程的一種探索活動。可是長期以來,物理教學都是“講、聽、記、練、再講、再練”模式,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主體的情感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里,思維被禁錮。為了真正改變傳統教學帶來的一些問題,還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讓學生自主探究。導學案將在探究實驗中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合作與交流”這七個要素以文本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更清楚科學探究的神髓。
另外,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導學案中以問題的形式層層深入、層層遞進,幫助學生化“難”為“簡”,化“抽象”為“形象”。正如人教版初中八年級物理的《6.1質量》一節中,在引入質量這一定義時,筆者做了如下編排:
導入:請學生們觀察鐵錘和鐵釘、課桌和凳子。
提問:①它們是由什么東西組成的?
鐵錘和鐵釘是___________組成的;課桌和凳子是______________組成的。
②鐵錘和鐵釘哪個含鐵更多?
課桌和凳子哪個含木材更多?
定義:_______所含_______的多少叫做物體的質量。符號是______________。
將質量這一定義以兩個小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①物體是由物質組成,正如鐵錘鐵釘是由鐵組成,而課桌和凳子是由木材組成;②組成物體的物質有多少之分,正如鐵錘和鐵釘中,鐵錘含鐵更多,而課桌和凳子中,課桌含木材更多。③規范書寫、認真筆記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確,若學生能養成認真做課堂筆記的習慣,對聽課、對課后的理解、對減少學習的遺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記筆記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聽課的效率外,對課后復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要學會記筆記,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
有的學生愿意做筆記,只是不知道應該寫在什么位置,所以筆記就會顯得凌亂,也不便于復習。當然,這個問題也可以通過給學生規定好筆記本來解決,但是一本空白的筆記本總不如一份有教師設計好的有框架的導學案來得清晰。學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教師在黑板上的板書以最科學的方式記錄下來,即節省了時間,又保證了板書的原貌。如,在人教版八年級物理《5.3凸透鏡成像規律》這節課中,筆者給學生設定的筆記框架式:
學生根據筆者的板書,在這個圖上做好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物體的位置和成像的位置上做筆記,如下:
如此一來,學生在做筆記時就能省去畫圖的時間, 同時也統一了規格尺寸,這樣筆記看起來會更清晰明了,便于日后的復習。
④樂于閱讀的習慣:正如前文所說,閱讀思考是導學案的特色,一些關于歷史性、人文性較強的課時,可根據課標要求收集相關材料,讓學生進行閱讀思考。一方面豐富了課堂上單一的教學內容,一方面又可開闊學生視野,激發興趣。就如物理學上一些偉大科學家成功背后的故事,設計在導學案的課后閱讀部分,讓學生了解成功者背后的辛酸。這樣既能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又能增加學生對物理學史的認識,增強學科使命感。
另外,對于一些貼近生活的物理現象也可以在導學案中給學生呈現,甚至一些比較簡單的章節,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以邊閱讀邊思考問題的形式進行自學。就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物理《3.4升華和凝華》這一課時,筆者做了如下編排:
升華和凝華
物態的變化并不總是按照固態、液態、氣態或者氣態、液態、固態的順序進行的。有的時候,有些物體的物態變化也可以在固態和氣態之間直接進行。在熱學上,物體由固態直接轉化為氣態,叫做升華;物體由氣態直接轉化為固態,叫做凝華。
升華或凝華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在嚴寒的冬天,洗后的衣服掛在室外,由于氣溫在0 ℃以下,濕衣服上的水很快就結為冰。盡管這些冰不會熔化,但時間長了,衣服還是會干的。這就是因為冰升華時水氣跑掉了。放置在衣箱里的衛生球或樟腦塊,會逐漸變小,最后完全消失,只剩下一些黑色粉末狀雜質,這也是升華現象。
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習本節所要學習的升華和凝華的概念。由于本節課是在學生在已學的知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的基礎上開展的,因此,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學來完成本節的學習。這樣可以為學生留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課外的閱讀。
四、小結
導學案從某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教與學生學脫節的費時低效的教法,有效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對學生課堂行為習慣的培養,具有不可估量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玉新.“以教師為主導”與“以學生為主體”辨析——兼論“導”與“學”的關系[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8(6).
[2]李中寧.新課標下中學數學運用“導學案”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學周刊.
[3]朱永超.導學案實施之“喜”與“憂”[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1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