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曄
摘 要:新時代的發展對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奠定基礎的階段。對于該階段的德育管理必須以創新為指向,注重對學生道德品質、行為意識和三觀的培養,推動其身心健康成長。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理念的基礎上,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結合小學生心理與生理發展特點,開辟有效的德育管理路徑,實踐“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關鍵詞:新時代;小學德育;有效路徑
一、 前言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與新課程改革不斷發展中,教育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注重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講授,更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優化學生思想意識,滲透德育教育。學校是開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而小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關鍵時期。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管理必須從認知、途徑、策略等各個方面出發,以創新為主要原則,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性格特點實施個性化培育,與學生認知世界建立充分聯系,關注自主精神、創新精神和思辨思維發展,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質。但實際教學中,無論德育管理目標、內容,還是德育管理方法與評價上,都與新時代發展存在一定差距。為此,探究基于新時代背景的小學德育管理有效途徑尤為重要。
二、 小學德育管理分析
德育管理與德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首先,體現在內容上。德育是一種教學過程,涵蓋了所有的教學因素。而德育管理是一種活動,主要為了保障德育的順利有效實施。其次,體現在對象上。德育管理與德育相比,除了學生外,還涉及教師以及所有在校教職工等。
因此,小學德育管理主要涉及目標管理、組織管理、課程管理、制度管理、環境管理等。要求學校能夠結合自身特點,制定年級德育目標,并體現出整體與局部,建立多元的評價方法。此外還要建立相應的德育管理組織機構,將德育工作分解到各個部門,并與家庭配合,組建家校共育的網絡。還要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改進各種問題,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優化學校環境和教室環境,為學生打造一個健康的成長氛圍。
三、 新時代下開辟小學德育管理有效途徑的重要性
上文提到小學德育管理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除了基礎課程中的德育管理外,還包括校園生活中的德育管理等,針對不同方面的德育管理,新時代發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為了緊跟時代發展,滿足具體要求,小學德育管理必須擺脫傳統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尋找有效途徑,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新時代背景下對小學德育管理的要求具體如下。
基礎科目課程管理中,要注重學科基礎知識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找到課程內容與德育之間的契合點,在開展課程教學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豐富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組織中,要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完成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要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使其養成符合社會道德規范以及準則的行為意識。校園環境建設中,要突出教育主題,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宣揚尊老愛幼,勤儉節約,扶危救困等傳統美德,或者豐富校園活動類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提高德育管理有效性。
四、 小學德育管理的原則
(一)一致性原則
一致性主要針對教育合力所涉及的對象,具體包括教學校、家庭和社會,要求三者在思想和行為意識上必須就學生德育管理達成一致,凝聚教育力量,讓此種力量發揮積極作用。只有在新時代教育方針的指導下,各種力量相互配合,發揮積極作用,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服務。對于小學道德管理,單靠學校一方面力量難以實現,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形成教育合力,為德育管理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活動性原則
德育管理本就是一種管理活動,因此在實施中必須遵循活動性原則。此外,新時代下的教育要求通過組織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活動,引導學生探究與感受,獲得深刻認知。為此,小學德育管理要善于組織致力于學生良好品德塑造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一種健康的行為傾向,無形中滲透對學生品德的培養,使其心靈受到滋養,提高管理有效性。
(三)生本性原則
該原則主要指小學德育管理要避免成人化,善于站在小學生的角度,適應小學生身心發展,從實際生活出發,改變傳統德育形式,挖掘自主學習能力,豐富情感體驗。新課標改革強調“以生為本”教育理念,要求將學生作為一切教育和管理活動的核心,實現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計劃和方案。
五、 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管理的有效路徑
(一)分級制定德育管理目標,明確德育方向
道德認知是人精神的一種內化,更是外化與行為的一種過程。它的形成與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都需要從一開始的自由走向自我約束。對于小學生而言,在不同階段的道德認知是不同的,決定了德育目標與要求不同。為此,小學德育管理應該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成長需求,制定一個科學、系統的目標體系,制定多元目標,盡量滿足學生的年齡需求與特長需求。此外,還要盡可能多地融入各個領域的發展,包括德、智、體、美、勞等,挖掘學生在不同領域的潛能和天賦,提高抗挫能力,促進精神層面、能力層面的綜合發展,落實新時代教育下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
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小學低、中、高年級培養方向不同,將德育管理目標分為自理、自律、自主三個階段。以三四年級的自律為例,處于該階段的學生逐漸擁有了獨立性,面對強制性管束有了反抗的意識,但由于生活經驗不足,單獨處理問題的能力、抗挫能力還不足,容易受外來因素的干擾。此時德育管理者要重點培養學生遵守班規和尊重家人的自律能力,在學校學會與同學和諧相處,勇于承擔學習任務,在家庭與社會中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增強責任和服務意識。
(二)構建“德育網絡”,形成德育合力
筆者通過參考相關文獻發現,直覺學習在一個人的生涯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而直覺學習最初是從家庭、社會開始的,屬于一種最自然的學習形式。學校教育經過嚴謹的教學設計,擁有很強的目的性,直覺學習完全不同。由此可見,家庭與社會是學校德育中外部環境的有效補充,三者之間有著深刻的互補性。在小學德育管理中,學校要加強對家庭、社會之間的聯系,共同建立德育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