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潔

摘要: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融合,其較強的傳播力逐步滲透到了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并逐漸成為了輿論陣地中的新“主角”。在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的報道也顯得尤為復雜。新媒體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對信息傳遞、引導受眾輿論、安撫民心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如何正確地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是新聞媒體人必須正視的課題。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積極作用和負面作用,來探討如何更好適應和利用新媒體環境,以更靈活地應對突發事件并正確引導輿情。
關鍵詞:新媒體;突發事件;輿情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正式進入到數字時代,各種物聯網、云計算、5G網絡的出現,在極大地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給新聞媒體人帶來不小的挑戰。如今,新媒體已成為全世界媒體行業的中流砥柱,而且是發展趨勢最猛、發展前景最明朗的媒體形式。在新媒體時代,實時快速、雙向互動、多媒體傳播、開放性的內容成為新媒體新聞的特征。此外,新聞的真實性、素材來源的準確性與可信度也讓新媒體新聞備受考驗。如何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運用新媒體新聞的傳播特點與趨勢,滿足受眾需求,成為傳播界關注的問題。同樣,新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權威性和事件報道的深度上仍然受到質疑。了解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積極作用和負面作用,以更靈活地應對突發事件并正確引導輿情,就成了當代媒體人亟待考慮并解決的事情。
突發性事件顧名思義是指突然發生的一些較為重大的事件,往往是人們關注的新聞焦點,這類事件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產生一定的轟動效應。突發性事件一般可分為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事故災難事件、突發自然災害事件及其它突發性事件。突發事件報道,是對突然發生的,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的緊急事件進行的新聞報道。其突發性、不可預見性、危險性等特點成為檢驗新聞媒體能力的“試金石”。
當今,人類已進入風險社會,各類突發事件發生的頻率明顯增加,如何努力發掘新聞價值,策劃最佳報道形式,是新聞媒體人常遇到的問題。因此要把積極引導輿論,堅持正確導向;重視輿論發展,做好階段性策略;堅持客觀報道,不做人為炒作;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事后總結經驗,建立應對機制作為突發事件的報道原則。
覆蓋面更廣
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三微一端”等新媒體快速發展起來,由此引發傳媒格局變大,有效增強了媒體的矩陣。其中,各地媒體機構所推出的微信、微博、抖音和客戶端等有效占領了輿論的主陣地,從而促使社會各界對新媒體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尤其是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速的中國而言,新媒體所產生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始終處于較為強勢的地位。對此,曾有學者表示,“人機合一”的時代已經到來了。據數據統計,2019年年底的時候,微信用戶的數量便已經超過了11億,新浪微博、抖音、快手和微視逐步成為了新媒體傳播中非常重要的陣地,并全面涵蓋了圖文、H5、投票和點贊等多元化的互動形式。通過充分利用線上媒體,便能夠讓新聞發布者與廣大受眾進行零距離溝通與互動,這樣則能夠讓傳統媒體的“我說你聽”逐步演變為新媒體的“大家一起說”,其覆蓋面變得更廣。
例如,在央視頻進行《疫情二十四小時》高清直播的過程中,不僅能夠讓廣大網友密切關注武漢小湯山的建設進展情況,而且還能夠讓廣大用戶在平臺上以“上下班”打卡的形式參與其中,從而讓廣大民眾真正見識到了疫情期間的中國速度。再例如,“回形針”視頻號制作的《關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的科普視頻,通過使用最全面、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向廣大民眾解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傳播和感染的重要途徑。這些視頻在發布不到5天的時間便獲得了超過1.5億次的播放量。這樣廣大受眾在參與一場場直播和一次次互動的過程中,真正實現分眾傳播,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覆蓋面。
時效性更快
突發事件發生時,受眾的認知平衡被打破,出現強烈信息饑渴,公眾希望最大限度地獲得準確、及時的信息以便做出正確決策和行動。此時,第一時間的信息傳遞就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能滿足受眾的知情需要,更能防止謠言和受眾恐慌情緒的產生,防止社會失序,促進突發事件向好的方向發展。
當前新媒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媒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信息空位的情況,且不論是傳播速度還是傳播的廣度都能夠得到全面提升,讓傳播的信息逐步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樣通過采取點對點的模式,便能夠真正實現對傳統媒體的盲點進行全覆蓋,讓受眾第一時間了解到事件的真相。例如,當一條電視新聞在發布的時候,其不但需要前期的聯系和準備階段的采訪提綱、實地拍攝采訪,而且還需要中期進行寫稿,后期進行剪輯和配音,幾乎要耗費一天的時間。而新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減少繁瑣的過程,一天24小時都在線,短平快和穩準狠的特點能夠更好地滿足廣大受眾的知曉欲。此外,新媒體還能夠最快速地對廣大受眾最關心的話題進行持續性的跟蹤報道。例如,廣漢手機臺的APP便在2020年正月初三的時候根據廣大用戶的實際需求建立起疫情防控的直播群,并通過開通“疫情防控總動員”的直播平臺,將疫情防控的最新信息在這個平臺上快速準確地進行滾動播出。當這個直播在持續了31天的時候,總共發布了500多條涉及到疫情實況的信息,日關注量高達2萬。
傳播力更強
當代新媒體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所以在突發事件發生了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利用新媒體的渠道去了解更多的信息。例如,在2019年的8月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聞聯播》便正式入駐抖音。讓抖音變身成為了移動電視,并以抖音這種新媒體進行傳播的過程中只講解一個重點,且每一條新聞都妙語連珠,這樣便能夠讓每一條新聞真正成為網友們心目中最紅的“爆款”,其具有較強的傳播力。
此外,從傳播的形式上進行分析,在2020年3月28日木里發生火災事故的新聞發布過程中,便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條件,通過多種媒體就木里發生的火災事故情況和傷亡情況進行報道,并對火災事故進行了明確的說明,完整地報道了事故的進展情況,這樣不但能夠滿足廣大民眾對事故信息的獲取需求,杜絕隱瞞瞞報信息的情況,而且其傳播力更強,有效地擴大了受眾的知曉率和信息傳播的覆蓋面。
輿論引導更具優勢
在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發生后,公眾往往會高度關注,事件中的利益相關者也會非常擔憂焦慮,這時,媒體往往是他們信賴和易接近的消息源。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遭遇極端強降雨天氣,日降雨量突破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極值。由于遭遇罕見持續強降雨,鄭州市常莊水庫、郭家咀水庫及賈魯河等多處工程出現險情,鄭州市區出現嚴重內澇,造成鄭州市鐵路、公路及民航交通受到嚴重影響。主流媒體及新媒體平臺也紛紛出動,人民網、新華社、澎湃新聞等媒體平臺的現場直播,及微信、微博、知乎各互聯網平臺滾動推送相關消息,對河南汛情和抗災行動做了全面、細致的報道,為關注河南災情的人民帶來第一手權威信息。
在涉及到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中,常常為了避免負面情緒蔓延,防止人云亦云和以訛傳訛的問題出現,減少對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各個地區便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及時進行政務信息公開,以此發揮出新媒體對不實言論的權威辟謠的引導力。當疫情期間廣漢市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所出現的“廣漢有武漢返鄉的女婿發燒了不報備還到處打牌”“廣漢不讓什邡的車輛通過”等相關的言論,便通過廣漢微信公眾號與當地的公安部門取得聯系,并對不實的言論進行辟謠。在辟謠的信息發布了之后,這條文章的閱讀量隨即高達5.4萬,這樣能夠快速平息廣大市民的焦慮和恐慌的情緒。
突發事件中虛假信息摻雜
由于網絡所具備的虛擬性、匿名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所以導致突發事件報道過程中容易摻雜虛假的信息。有的是因為主觀臆斷,有的是因為故意造假,以及網絡信息發布缺乏監管和相應的審核,從而造成了突發事件傳播中出現虛假的信息,且各個信息的受眾也會再進行二次編輯、傳播,以此出現虛假信息泛濫的局面。
關鍵信息容易被忽略
在新媒體迅速傳播的過程中,因突發事件具有偶然性、新奇性等特性,且有著較大的關注度,所以很容易摻雜一些垃圾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容易導致傳播信號出錯,而且還很容易導致突發事件的關鍵信息被忽略,從而出現深度缺失的情況。
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
美國新聞學教授比爾博尼博士曾說:“對媒體來說,最有市場價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災、火災、地震、謀殺、戰爭、行業糾紛以及死亡和傷害。”但在新媒體時代下,許多媒體是由公司運營的,而績效是一個公司對員工的考核標準。在新聞現場中,記者時常迫于績效壓力向新聞受害者索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喚起受害者的黑色回憶,造成新聞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在新聞報道后期的編輯及畫面處理時,也可能會由于畫面選取不當,給當事人或受眾帶來“二次傷害”。
做好把關人,保證信息真實性
新聞的第一要義便是真實性,所以新媒體在進行突發事件報道的時候必須以保證信息的真實性為基礎,并為新媒體的傳播創造較快的途徑,始終本著公眾信服的原則,對突發事件進行全面核實,以此保證傳播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強職業道德規范,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理念,以保證符合群體規范和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進入傳播渠道,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
深化報道內容,凸顯新媒體作用
“深度報道是傳統媒體生存的重要法寶,也是媒體融合轉型的標配之一。新媒體時代,10%的人生產優質內容給90%的人看的規律并沒有被改變,專業生產、優質內容的價值仍然存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羅昕在一場研討會上談道。
為了在突發事件的發生中更加凸顯出新媒體作用,便需要新媒體準確抓住環境所創造的機遇,豐富突發事件報道內容,快速彌補新媒體在突發事件發生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以便和傳統媒體來共同強化“權威報道”。
促進媒體融合,共同提升質量
傳統媒體在社會生活中依然扮演著主流、權威和導向的角色,但是在事件的發布及時性上又較為遲緩。在重大突發社會事件的傳播中,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聯動,功能可以實現互補,形成一股傳播合力,不僅可以拓寬傳播渠道,挖掘事件深度,還可以顯著增強傳播效果,以便讓兩種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都能夠得到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軍林.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作用[J].中國傳媒科技,2013,(000):022.
[2]倪婧,李鵬,劉紅霞,任勝利,王世賢,劉冰,魏均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內外生物醫學期刊的發文特征分析——以COVID-19專題論文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02):262-268.
[3]王先明,李興亮,封婉儀.重大突發事件中黨報輿論引導的實踐與思考——以2020年重慶日報防汛抗洪救災應急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2):1-3.
[4]程誠.我國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中的二次傷害研究[M].廣西:廣西師范學院出版社,20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