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語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天然優勢,以《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為例,提出通過視頻導入、過程互動、課外延伸等策略,引導學生領略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美、科學美、哲學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使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化自信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2-0073-02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它源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優秀文化的長期積淀,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和長期性。語言是交流的工具,高中語文教學具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天然優勢。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系統地闡述了我國從小學到大學整個教育過程都要落實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的具體要求,強調務必要將其“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之中。由此可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高中各科教學的重要任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恰恰就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的最經典的課文之一。筆者嘗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討如何通過《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引導學生領略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美、科學美及其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美,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理想信念。
一、視頻導入,激發學生興趣,發現中國建筑的藝術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漪老師曾經這樣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币氪偈箤W生主動地進行探索,就要激發學生的強烈興趣,在每次新知學習中都要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躍躍欲試。如果不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自然科學文章進行二次開發,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覺得枯燥乏味。筆者在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時,嘗試選擇視頻導入法,讓學生在觀看視頻時就被中國古代建筑那令人震撼的藝術美所折服,從而調動審美思維,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的備課過程中,筆者與同事們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可以用本地最著名的古建筑——容縣真武閣來制作視頻。導入新課時,先播放《美輪美奐的真武閣》視頻,把碧綠優美的秀江、渾然天成的經略臺和巍然雄壯的真武閣融合一起,將一幕幕美景呈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視覺沖擊。再配上文字旁白及解說:始建于唐朝,重修于明代的容縣真武閣,由3000多個格木構件組成,用鑿榫卯眼巧妙地串聯組合,組成一個優美協調的穩固建筑體;屋頂是青色琉璃瓦,屋坡流暢而舒緩,角翹平緩而簡約,令人感覺氣魄雄渾,而又清新飄逸;重檐分為三層,從下往上是從大到小,層次感鮮明,近觀有一種強烈的韻律美;二層和三層中間四個支點的四根柱子,柱子底下是懸空的,形成“頭頂千斤,腳不落地”的懸柱奇觀。幾百年來,真武閣經歷了3次特大的臺風災害、5次嚴重的地震災害,仍舊巋然不動、完好無損,被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先生高度贊揚為“舉世無雙”“天南杰構”“天南奇觀”,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視頻優美的畫面和生動的解說,展現了中國古建筑的藝術美,激發了學生對中國古建筑的探索欲望,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過程互動,問題合作探究,領略中國建筑的科學美
在《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采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進行交流及思考,總結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領略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美、外觀美、科學美。以下是筆者的教學實錄。
(一)自學檢查
讓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檢查教學案的自學情況,完成自學的三個問題,落實知識目標,推薦優秀作品進行展示。
1.掌握科學論文知識。讓學生通過教學案,概括自然科學小論文的知識點,其主要有三點:選題角度較小,內容表現較淺,篇幅不是很長;語言十分準確,表達合乎邏輯,材料真實可靠,具有科學性;自己觀察調查,具有創新性和創造性。
2.介紹作者情況。梁思成(1901—1972),我國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建筑學家,1915—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1月至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為建筑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著有許多關于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學術價值很高,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議,還參加了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的設計工作;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
3.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通過教學案,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和速讀能力;讓學生嘗試畫出概括中國建筑九大特征的思維導圖,為接下來的合作探究做好鋪墊。課文概括了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及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總體特征;立體構成,單個建筑自下而上由臺基、房屋和屋頂三部分組成;平面布局,一所房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坐北朝南,有主有從,還有戶外的空間。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斗拱作用、舉折舉架。第六至第九自然段介紹中國建筑的外觀、顏色、裝飾等特點。
(二)合作探究
學生在自主檢查環節中已初步掌握了基礎性知識,筆者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其切身感受到中國古建筑的巧妙之處,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團隊合作學習精神,踴躍參與課堂活動,進一步感悟中華民族先民的智慧,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堅定文化自信。
1.組織課堂實踐活動
給每一個學習小組分發斗拱部件,讓他們傳看觀察,然后讓兩名學生上講臺拼接斗拱模型,并介紹拼接的步驟,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甲:我個人認為斗拱設計非常之精巧,拼接過程也很奇妙,不許粘貼,沒有鐵釘,拼接成型后卻很結實,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工匠的智慧,他們的創新精神值得我學習和傳承。
生乙:我認為斗拱蘊含了很多數學、力學、美學、哲學方面的知識,我們要進一步挖掘及利用,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的振興。
學生通過參與課堂實踐活動,觀察手中的斗拱部件,動手進行斗拱拼接,觀看同伴的演示,聽取優秀伙伴的介紹,有了實踐體驗,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實踐中切身感受到中國古建筑的巧妙之處,提高了對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認知水平,受到了古代建筑科學美、藝術美的熏陶,進一步增強了對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深厚情感,更有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2.組織問題探究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在《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作者寫了我國什么時代建筑的特征,請你談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丙組學生展示討論結果:作者寫這篇文章,首先是介紹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讓我們感受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美、科學美,供我們學習借鑒,啟迪我們去繼承、創新,把古代建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美傳承下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丁組學生展示討論結果: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有,簡明扼要地介紹中國古建筑的特征,展現中華民族先人的智慧,深刻說明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鼓勵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光大。
通過分組討論問題,學生深刻領會到了作者的創作目的,深化了情感認識,感受到了中華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深厚底蘊,立志繼承傳統文化,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三、課外延伸,閱讀調查研究,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語文課堂教學如果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生就無法更好地感知語文之美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就缺少觸發點。學習完《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后,不能讓學生囿于對教材的學習,而應該基于文本,更要高于文本,引領學生開展相應的課外閱讀活動,還要適當地組織實踐調查研究,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進一步推向更為寬廣的空間,豐富他們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這樣不僅有利于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中國古代建筑基礎知識,還能升華他們的認知,從而啟發學生的智慧、鍛煉學生的才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指導課外閱讀
學習《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后,筆者指導學生抽時間閱讀相關書籍,如《中國建筑史》《梁思成談建筑》《中國建筑藝術圖集》《中國人,你要自信》等,讓感興趣的學生通過群文閱讀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加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二)組織調查研究
新課標要求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對感興趣的社會、歷史、文化現象進行理論思考,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學習《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后,筆者嘗試組織學生利用節假日開展“謝魯山莊建筑文化”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本地這一有名的建筑相結合進行實地研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勇于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投身到建設家鄉的火熱實踐當中,把振興中華、復興民族變成真實的行動。
總之,語文教學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使命,不僅要構建高效課堂,還要注重課外延伸,加強語文實踐,聯系學生生活,溝通書本與現實,找到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新途徑。
【作者簡介】梁洪源(1974— ),男,漢族,廣西博白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陸川縣第二中學,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和學校管理。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