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北方林業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術為研究對象,發現其中存在資源匱乏、技術與設備落后、資金匱乏等問題,提出制定科學方案、組建現代化團隊、實施林木科學撫育與開發、改善土壤土質等措施,優化抗旱造林技術,充分發揮其森林抵御干旱的功效。
關鍵詞 北方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主要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S728.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11–0164–02
1 抗旱造林技術的內涵
抗旱造林技術是指在對保護地的干旱情況詳細調查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規劃造林地點、造林面積以及精準選擇林木品種,建造穩定的抗旱生態林,從而充分發揮其抵御干旱、保護農耕田以及草地生態系統的功效[1]。
2 抗旱造林的意義
受“全球溫室效應”加劇以及“強對流天氣”的沖擊,我國北方地區出現農田灌溉水不足、草原荒漠化嚴重等問題,這不僅嚴重制約了農業種植業、畜牧養殖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還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森林生態系統因具有增加空氣濕度、防止水土流失等功效而成為抵御干旱的重要屏障,但在抗旱造林技術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怎樣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實現抗旱造林技術的優化升級,充分發揮森林的抗旱作用,成為當地林業資源部門在北方建林工程實施過程中研究的熱點。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未制定科學合理的抗旱造林方案
很多地方在抗旱造林工程實施之前未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實際取得的效果與預期存在較大差異:(1)未依據實際需求選擇合理的造林地點和造林面積,導致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成的生態林發揮的抗旱作用比較有限;(2)選擇的林木品種與本地的生態環境有較大差異,且在生態林建設過程中只栽培一種林木,導致林木在栽植后出現成活率較低等問題,使生態林喪失抗旱的功效[2]。
3.2 可利用資源有限
部分可利用資源緊缺是制約抗旱造林工程推進的關鍵因素。
(1)土地資源。森林生態系統的建立以土地資源為根基,能夠供給森林建設的用地十分有限,近年國家雖倡導退耕還林,但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森林用地規劃不足導致抗旱林的規模較小,能發揮的功效也十分有限。
(2)水資源。受氣候條件影響,我國北方地區尤其西北地區一直處于水資源緊缺的狀態,雖然“南水北調”工程使得此類現象有所緩解,但是伴隨著工業和農業用水量的日益增多,實際上可以留給森林灌溉的水資源往往無法滿足林木生長所需[3]。
3.3 技術與設備滯后
部分北方林業工程所采用的技術與設備存在相對滯后的情況,嚴重拖延抗旱造林工程現代化步伐與實施進程。部分地區相關部門對抗旱造林工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未引進現代化機械設備,導致林木在運輸、移栽以及管理過程中過多地依賴人工,工作效率極低,加上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控不到位,導致森林生態系統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喪失防風固沙、抵御干旱的功效。此外,在抗旱造林工程中所應用的生物基因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十分有限[4]。
4 解決策略
4.1 制定科學合理的抗旱造林方案
抗旱造林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保證其各項措施得以順利落實,并保證生態林可以發揮良好抗旱效果的關鍵措施。林業部門、農作物種植部門、畜牧養殖部門以及城市規劃部門之間反復磋商、科學論證,依據本地區的農業發展需要,對抗旱林的位置與面積進行詳細規劃,優化資源分配,以最小的資源付出換取最大的收益。
制定長期的抗旱造林規劃,通過“社會募捐”“申請專項資金”“招商引資”等方式確保資金的有效供給,可以通過發展林下養參、林下畜牧養殖等實現資金的科學循環,保證抗旱林建造資金[5]。
4.2 精選林木品種,構建穩定的生態林系統
林木幼苗是搭建抗旱林的基石,是決定抗旱林能否順利建成以及發揮其功效的關鍵因素。在抗旱林幼苗的選擇過程中,應遵循以下2個原則。
(1)地區適應性原則。與其他生態林不同,抗旱林的栽培區域往往生態環境較為惡劣,因此應選擇對本地區氣候特征適應性強、耐旱以及健壯的林木進行栽培。
(2)生態穩定性原則。為充分利用當地的土地、空間、光照資源,可進行混栽林種植。在抗旱林種植過程中,應注意對該地區原有植被以及土著動物的保護,構建更為穩定的生態林系統,充分發揮其抵御風沙、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氣候以及抗寒抗旱的功效。
4.3 改良造林地土壤土質
抗旱建林地點往往存在土壤板結嚴重、鹽漬化嚴重等問題。因此,在林木栽培前需要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土壤土質的優化、改良。
(1)在苗木定植以前,利用大型旋耕機對栽培地深度翻耕2次以上,提升土壤內部空氣的流通量以及松軟度,同時通過機械損傷、霜凍、紫外線照射等方式,有效殺滅土壤中的有害生物(病原微生物、靶標害蟲以及倉鼠等)。
(2)通過施用腐殖酸、腐熟畜禽糞便進行土壤土質改良以及優化升級,創造有利于林木根系生長與延伸的環境[6]。
4.4 建立現代化抗旱造林團隊
(1)選擇專業技術水平高、吃苦耐勞的高素質人才組成抗旱造林攻堅小隊,全方位提升其工作效率。
(2)定期邀請專家對技術人員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并現場指導,對各項措施定期地優化升級,從而確保抗旱造林工程與本地區的實際需求有一個良好的匹配度。
4.5 科學撫育與合理開墾森林資源
(1)科學灌溉與追肥。抗旱林的栽培地一般水資源相對緊缺,因此一定要在林木根系周圍鋪設微噴管道并結合緩釋肥、控釋肥等現代化肥料對其進行精準灌溉與營養物質的補充,充分提升水資源與肥料的有效利用率。
(2)合理引入GIS技術、物聯網技術。及時收集林木生長狀態以及病蟲害發生情況的相關數據,并依據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合理運用大數據技術、AI技術以及現代化機械設備對林木合理地開發與病蟲害精準防控。
5 結束語
在工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抗旱造林工程在農業多元化、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北方地區的相關林業資源部門應充分認識到抗旱造林工程對工農業經濟以及人們居住生態環境改善、加速現代鄉村振興、建設美麗村莊的作用,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抗旱造林技術的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 劉莎莎,杜俊,李均曉.北方林業工程中抗旱造林技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簡述[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9(13): 3396.
[2] 劉艷霞.沙地油松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術研究[J].新農業,2019(20):21.
[3] 王峰.抗旱造林的技術措施[J].農家科技(上旬刊),2019(10):162.
[4] 孫向旭.北方林業工程中抗旱造林技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學技術創新2019(4):139-140.
[5] 喬軼華.大力推廣抗旱造林技術促進林業生態工程建設[J].農業與技術,2018, 38(8):165-166.
[6] 竇俊杰.論林業工程中抗旱造林技術的相關問題及應對措施[J].花卉,2018 (20):269.
責任編輯:黃艷飛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Drought Resistant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In Northern Forestry Engineering
ZHANG Min (Natural Resources Bureau of Zhuanglang County, Zhuanglang, Gansu 744699)
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drought resistant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in Northern Forestry Engineer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resources, lack of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lack of funds and so on.It proposed to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uch as formulating scientific plans, establishing modern teams, scientifically tending and developing trees, improving soil quality and so on, so as to finally form a technical scheme for drought resistant afforestation and gave full play on the efficiency of forest drought resistanc.
Key words Northern forestry engineering; Drought resistant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Main problems; Solution strategy
作者簡介 張敏(1978—),女,甘肅莊浪人,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