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保中
【關鍵詞】高考評價體系,課程標準,高中語文教學,教學策略
2019年12 月,教育部發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高考評價》)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以下簡稱《說明》),標志著考綱時代的結束和無考綱時代(也可稱為“高考評價時代”)的到來。高中語文教學與高考語文實現了兩個時代的跨越。
高中語文教師如何迎接和適應“無考綱時代”的語文教學?高考評價體系下高中語文教學將何去何從?這些都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
一、“考綱時代”與“無考綱時代”高考語文命題異同
“考綱時代”高考命題經歷時段最長。1977年~2005年是第一階段,命題基本以“知識立意”為主,兼顧能力考查。2006 年~2014 年是第二階段,命題從“知識立意”為主轉向“能力立意”為主,兼顧知識考查。2014 年~2019 年是第三階段,命題以素養立意和能力立意為主,兼顧知識考查。縱觀整個“考綱時代”,試題命制從“二元對立”走向“多元有序”。
2015 年以來,高考命題的研究意義明顯大于對其以前命題的研究。教育部考試中心原主任姜鋼對這一時期命題提出“一點四面”的要求:“‘一點就是要在高考當中體現立德樹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當中體現核心價值、依法治國、傳統文化、創新能力四個方面。試題體現‘一點四面的落腳點有三個:一是傳統文化,二是民族自信,三是紅色經典。”這點在2017 年~2019 年的命題中體現得非常充分。
相對于“考綱時代”,“無考綱時代”剛剛起步,2020 年是“無考綱時代”元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對命題提出了最新表述:“一核四層四翼”。“一核”(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四層”(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翼”(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分別解釋“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三個問題。
二、“考綱時代”與“無考綱時代”高中語文教學比較
1. 高中語文教學依循的差異性
“考綱時代”高中語文教學遵從“兩重標準”:一重為《教學大綱》(2002 年后稱為“課程標準”),另一重為《考試大綱》(簡稱《考綱》)。
依照以往的經驗邏輯,“無考綱時代”高中語文教學也必將有兩大遵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及《說明》。其中,后者對于語文教學的影響同樣將遠遠勝于前者,它將是“無考綱時代”新的高考“風向標”,必將在今后較長時間里,成為指導和引領高考命題的依據。
與以往的經驗邏輯稍有不同的是,《高考評價》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大多還是在指引層面。如何落地,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 新舊教材的比較研究
從某種意義上講,高中的教學就是為接受國家人才選拔而進行的教學,而國家選拔人才的主渠道是高考,那么也可以說,高中教學就是為高考而進行的教學。因此,將《高考評價》作為教學的“參照系”和“風向標”是有其現實依據的。
《高考評價》作為國家及高校選拔人才的頂層設計,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基礎教育的課程標準及其課程方案承載的是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而新舊教材均是在新舊課標下編寫的體現課標精神和指導思想的“媒介物”,學生恰恰是通過這個“媒介物”完成學習、提升能力、增強素養,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換言之,教材是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指導思想及意圖的具體體現。因此,比較研究2003 年版課標教材(以下簡稱“ 舊教材”)與2017 年版課標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有助于教學策略的快速形成。
2003 年版教材設置選修與必修兩大課程序列,必修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大板塊。板塊教學成為最佳教學手段。2017 年版教材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用十八個任務群統領整個教材體系。
與舊教材相比,從課程性質上看,新教材的編寫以“單元學習任務”為主線,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強調語言文字不僅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存在于人類生活、工作、學習等各個領域,教材編寫重視在運用和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這些專題,有的側重對以前所學的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則通過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討,培養探究能力,有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快速凝結并形成能力。
從課程理念層面看,新教材編寫明確提出了對傳承和發展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新要求,第一次提出語文核心素養的理念。真正打破固化思維,實現了四個統一:教材編寫與課程目標相統一,課程目標與高考評價體系引領教學、服務選材目標相統一,教材編寫和課程評價體系共有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翼)與時代性相統一,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層)的吸納養成相統一。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教材、課標、評價體系與“立德樹人”總目標的統一。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新教材、新課標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優化了課程結構,強化了課程有效實施的制度建設,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此外,對人才培養方面的要求更加具化、細化,促進教學內容進一步優化,同時增強了指導性、操作性。
綜其內容而言,也許新舊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明晰:希望學生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發揮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增強思考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編寫者試圖要達到的目的是:在設計上既注意與“閱讀鑒賞”板塊的銜接,又避免內容上的無效重復;力求達到在閱讀鑒賞基礎上的提升;為具有這方面興趣和特長的高中生開辟出一個嶄新的知識領域,同時也為高中生參加高考提供必要的發展空間上的準備。因此,一線教學應以“標”為本,落實課標要求,力避“高投入、低產出,或者是只見投入、不見產出”,盡己之能實現課標預期。
3. 困境與思考
第一,教材編寫理論上的合理性與教學實踐的操作性的矛盾如何轉化?
教材內容繁復,如果教學中面面俱到,顯然課時不夠,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況教師清楚忽略學生感受與感知,“ 空談”教學,是幼稚可笑的。而教學的目的在于引領和教會,半生不熟式的“夾生”,必將產生極其惡劣的厭學效應,決然不會為“智者”所取。如果以對高考的貢獻值和課時值來取舍,實際教學中,選修部分內容都可能會淪為“聾子的耳朵”,直接被很多教師“有意識”地忽視掉。教材編寫理論上的合理性與教學實踐上的操作性矛盾如何轉化,將依然是困惑一線教師的難題。
第二,任務群跨越多學科素養,內容涉及面廣,梳理不易,如何駕馭?
2017 年版教材所涉學科素養甚廣,具體包括:語言積累與建構,語言表達與交流,語言梳理與整合,增強形象思維,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審美體驗,鑒賞文學作品,美的表達與創造,傳承中華文化,理解多樣文化,關注參與當代文化。任務群更是跨越多個學科,涵蓋了多個領域的相關知識。如何引導學生梳理探究?教學中如何駕馭?
第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在具體教學中落地?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如何才能在學生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體會其精神內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培育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自覺習得?
三、高考評價體系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建議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指出:“普通高中課程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這與《高考評價》中的“一核”相一致。課程類別“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的培養目標對應《高考評價》中的“四層”,而課程內容確定原則中的“思想性、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關聯性”正與《高考評價》中的“四翼”相一致。研讀《高考評價》及《說明》,筆者得出三點結論:
第一,《高考評價》雖不是考綱,只為高校人才選拔和國家課標服務,但它回答的卻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本原性問題:為誰培養人和培養怎樣的人。
第二,《高考評價》是綜合高校選拔要求和課程標準而形成的考試評價的理論框架。作為招考制度改革的一環,《高考評價》必將推動新高考實施進度。換言之,高考評價體系將作為考試招生制度中的一環,參與整個高中教學、考查、選拔全過程,實現“招—考—教—學”全流程各個環節的無縫銜接和良性互動。
第三,《高考評價》將作為“指揮棒”,推動素質教育、教育公平和教育現代化朝前發展。它也必將推動部分還未進行新高考改革的省市駛入改革快車道,并深刻影響高校強基計劃和高中教學環節。
綜上所述,“無考綱時代”高中語文教學的兩個遵循,都應成為教學的“法定”依據。《高考評價》引領風向、設定目標,課程標準給出策略、提出建議,二者缺一不可。高考評價體系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必須以評價為準繩,以課標為“標”,遵循課標的要求,緊扣教材,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精準落實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以課本為“本”,立足教材,夯實基礎,凸顯“立德樹人”理念,實現“一核四層四翼”總目標才能胸有成竹。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升教師素養,摒棄舊有觀念,實現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的快速轉化,無縫對接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立德樹人”總要求。教師是學生自主探究的引導者,對“專題”板塊教學要進行有效取舍,不必面面俱到,真正做到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有選擇地學習研討。同時,教師要切實把專題板塊教學當作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試驗田,敢于放手,做好有效引導。
第二,合理分類整合,化大為小,降低難度,由側重知識傳授向注重能力培養轉化。
第三,動用協作的力量,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實現面對同一問題或不同問題形成教學的“隔空”“跨域”“會診”,有無共享,同課異構,異課同構。
第四,自我鉆研與善于借力相結合,更新教師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古人講究“豫時孫摩”,認為“此四者,教之所興也”。高中語文教學應成為在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指導下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洞悉對象,把握方向,巧選方法,精心設計,落實“一核四層四翼”總要求,豐富語文教改的實踐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