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天良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醫療設備不斷更新,麻醉理論不斷成熟,新型麻醉藥物被研發出來,麻醉的安全性也越來越高。目前,麻醉在一些檢查和手術中被廣泛應用,在手術中對患者實施麻醉,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讓患者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手術。但是,大部分人對麻醉的認知比較缺乏,認為使用麻醉劑的風險較大,對身體會產生諸多危害,尤其是針對小兒患者。很多人認為麻醉藥物會對兒童的大腦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對兒童的影響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本文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關于小兒麻醉的相關知識,針對患兒家屬的疑惑和認知誤區,答疑解惑。
(一)何為麻醉
麻醉的字面意思即麻痹、喪失知覺。醫學上的麻醉是指通過藥物或者其他方法使患者全身或局部暫時性失去知覺,以達到抑制痛覺的目的,為手術治療或醫療檢查提供良好的條件。現代麻醉學主要研究麻醉、鎮痛、急救復蘇及重癥醫學,是臨床醫學中的一門獨立學科,其主要部分是臨床麻醉。麻醉可分為全身麻醉和區域神經阻滯麻醉(局部麻醉)兩種方式。
(二)小兒麻醉
小兒麻醉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隨著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不斷更新,目前小兒麻醉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小兒麻醉醫生需根據患兒的個體差異與實際情況,合理控制麻醉藥的劑量,選取最佳的麻醉方法,讓患兒能順利完成手術,并快速清醒。對于小兒患者來說,在保證大腦供氧充足、生命體征(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心跳等指標)正常的情況下,麻醉通常不會對患兒產生危害,麻醉藥物在兒童體內也會快速代謝并被排出。
(一)麻醉并不是簡單的“打一針睡一覺”
麻醉是一門比較復雜的科學。兒童由于年齡較小,生理發育并不成熟,解剖特點與成人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對于小兒麻醉藥物和麻醉方式的選擇與成人也具有差異性。兒童離開家長的視線后容易哭鬧掙扎,配合度較差,為了不影響手術效果,麻醉可以讓患兒適當安靜,并且能夠確保患兒的呼吸、心跳、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維持正常。麻醉醫生需要在麻醉前給予患兒一定劑量的鎮靜劑,同時,麻醉醫生還要一直陪同患兒,并嚴密監護患兒的生命體征,及時處理手術過程中的突發狀況,保證患兒的生命安全。當麻醉藥效消失、患兒意識清醒后,麻醉醫生還需要實時觀察患兒的恢復情況,并針對患兒出現的并發癥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理。
(二)麻醉通常不會影響兒童智力
麻醉藥物的作用是可逆性的,當麻醉藥物被人體充分代謝后,大腦的功能就會恢復正常。小兒麻醉不同于成人麻醉,小兒麻醉通常會選用起效快、藥效時間短、副作用小、可控性更好的藥物。麻醉藥物進入人體血液并達到一定濃度后,可以選擇性地抑制大腦神經系統,起到暫時性麻醉的作用,藥效結束后不會對智力產生影響,也不會影響血液循環功能及呼吸功能的恢復。
麻醉醫生對確保手術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需要隨時調整各類參數、調節麻醉深度并配合使用麻醉呼吸機供氧或麻醉藥物,使麻醉維持在既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又可以保證患者大腦供氧充足的最佳水平。同時,在保證手術安全、順利進行的前提下,麻醉醫生還要在手術后采取正確的鎮痛方式,幫助患兒安全度過圍術期。
由于兒童之間身體素質的差異性,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有些患兒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嗜睡或者暫時性神情恍惚等現象,這些都屬于正常反應且是短暫性的,家長不必太過擔心。對于小兒麻醉,實施正確的麻醉操作并且掌握好藥物劑量,通常不會影響兒童的智力。
(三)良好的麻醉鎮痛對兒童利大于弊
很多患兒家長認為麻醉藥物、鎮痛藥具有副作用,因此在術后不讓孩子接受鎮痛治療,而是讓孩子忍著疼痛。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過度疼痛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身體和心理傷害。相關研究表明,疼痛會使人體分泌有害的刺激性激素,引發血壓急速升高、心跳加速,嚴重的還容易引起肺內壓增加、肺血量下降等。對于一些合并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過度疼痛可能會導致患兒缺氧,嚴重時甚至會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目前,麻醉藥物和鎮痛藥物種類多、作用不同,使用適合的鎮痛藥物可以讓患兒的疼痛感和不良情緒及時得到改善,更好地配合治療,提高手術效果。
(四)麻醉可能出現的意外
在特殊情況下,麻醉可能會對兒童產生不良影響。對于年齡較小且反復多次、長時間麻醉的兒童有可能會使發育期的神經細胞線粒體產生有缺陷的細胞器,從而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此外,如果兒童的體質特殊對麻醉的耐受力較差,或者發育不完善,抑或在手術過程中出現5~8分鐘的大腦缺氧,這些情況可能會損傷兒童的大腦,嚴重時還可能會導致兒童腦死亡。這些都屬于麻醉中可能會出現的意外事故,發生概率較低,并且隨著藥物、監測儀器的不斷發展及麻醉技術的成熟,大大降低了發生麻醉意外的概率。
(作者單位:劍閣縣中醫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