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穎


摘要: 目的:探討欽針聯合穴位按摩治療大腸息肉切除術后腹部脹痛療效。方法:抽取我科2020年5月~2020年10月期間收治的80例接受大腸息肉切除術的患者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術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腹部脹痛,利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0例,接受穴位按摩治療方式,觀察組接受欽針聯合穴位按摩治療方式,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平均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與術后腸鳴音次數低于對照組,術后1h及術后2h的腹脹程度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腹脹腹痛改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欽針聯合穴位按摩治療大腸息肉切除術后腹部脹痛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其胃腸功能,值得推廣。
關鍵詞::欽針;穴位按摩;大腸息肉;切除手術;腹部脹痛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1-056-02
腹部脹痛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術后臨床反應,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治療方式,隨著臨床研究的逐漸深入,中醫治療方式的應用逐漸廣泛,欽針、穴位按摩是其中較為重要的治療措施,可在短時間內改善其腹部癥狀。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欽針聯合穴位按摩治療改善大腸息肉切除后患者腹部脹痛的臨床效果,特抽取80例患者展開針對性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20年5月~2020年10月期間收治的80例接受大腸息肉切除術的患者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術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腹部脹痛,利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0例,接受穴位按摩治療方式,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50~64歲,平均年齡(58.46±3.76)歲,單發性息肉28例、多發性息肉12例;觀察組接受欽針聯合穴位按摩治療方式,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51~65歲,平均年齡(59.14±3.88)歲,單發性息肉29例、多發性息肉11例;兩組患者均符合大腸息肉診斷標準,且自愿接受大腸息肉切除術治療,滿足手術標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存在嚴重心臟功能疾病者、嚴重凝血功能異常者、大腸息肉切除術禁忌者、認知、行為、精神障礙者。其一般資料經臨床對比分析,P>0.05,無統計學意義,滿足對比需求。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成功接受大腸息肉切除術,在此基礎上,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并給予穴位按摩,選擇穴位,中脘、天樞、氣海;中脘穴歸任脈,天樞穴歸屬經絡為足陽明胃經,氣海屬任脈,按摩時取仰臥位或正坐,先用食指或中指取穴,以局部感到酸脹,向整個腹部放射。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揉至穴位局部發熱時療效最佳。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撳針治療方式,包括體針與耳針兩部分,耳針取穴:腹(左腹結穴)、交感;取單側耳穴,體針取穴:內關、合谷、足三里;留針24~72h,每日按壓4~6次。同時給予穴位按摩,每穴按壓3~5min。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平均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與術后腸鳴音次數。
同時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期的腹脹程度評分。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腹脹、腹痛緩解效果,包括顯效、有效與無效。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處理數據,“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率(%)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平均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與每分鐘腸鳴音次數
組間對比可見,觀察組患者平均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及每分鐘腸鳴音次數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腹脹程度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術后初期、術后0.5h的腹脹程度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術后1h及術后2h的腹脹程度評分評分對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兩組患者腹脹腹痛改善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改善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為80.00%,觀察組改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3討論
大腸息肉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胃腸功能疾病,指人體大腸管腔內壁中出現的贅生物組織,大腸息肉多見于中老年人,發病與患者自身飲食習慣、遺傳、腸道疾病影響等多種因素相關[1]。
因大腸息肉具有癌變的風險,因此臨床上推薦利用大腸息肉切除術,盡早切除病變組織,從而有效避免癌變風險,保障患者的生命質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大腸息肉切除術對人體胃腸功能的損傷較為嚴重,其中以腹部脹痛較為多見,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因此選擇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十分重要[2]。本次研究發現,穴位按摩近年來在臨床上應用逐漸廣泛,中脘穴具有清泄胃火之功效,以穴位按摩刺激可起到消食化積,改善腹脹、腹瀉、腹痛、嘔吐、便秘等;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具有理氣消滯之效功效,通過穴位按摩刺激該穴,可起到調理腸腑功能的作用。氣海屬任脈,具益陽補虛之功效,穴位刺激可益氣養血,健脾調胃。同時聯合欽針治療可進一步鞏固其臨床效果,以欽針刺進身體的撳針會浸蝕、并釋放出來營養元素、進而改變部分的濃度值,應用于大腸息肉切除術后患者,可在短期內促進其肛門排氣,同時可減輕患者胃腸道損傷,改善患者痛苦程度[3]。其中,刺激腹部(左腹結穴)可有效改善腹氣聚集,可健脾化濕、降逆促便,修復受損腸壁內神經叢,從而促進神經遞質釋放,;刺激交感穴可舒經活血,止痛生津,改善術后腹痛、腹痛患者的結腸轉動功能;刺激內關穴可寧心安神、理氣止痛,撫胃強心,改善胃代謝能力,增加結腸動力;刺激合谷穴可通經活絡、理腸正氣,提升其消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刺激足三里可強壯身心、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扶正祛邪,緩解胃痙攣等不良表現,活躍胃、促進消化能力,提升腸道運動功能。由此可見,撳針埋刺法治療腹痛、腹脹安全快捷,起效迅速,且無毒副作用,能夠很好的解除大腸息肉切除術后給患者帶來的腹痛、腹脹癥狀,滿足患者基本生理需要,促進身體康復。
本次研究發現,接受欽針聯合穴位按摩治療的患者,相較于常規穴位按摩的患者,其平均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及每分鐘腸鳴音次數相對較低,且術后1h及術后2h的腹脹程度改善效果更加理想,腹脹腹痛改善效果更佳,具有十分理想的臨床研究價值。
綜上所述,欽針聯合穴位按摩治療大腸息肉切除術后腹部脹痛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其胃腸功能,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
參考文獻
[1]宮欣茹. 中藥敷貼聯合穴位按摩對促進腸息肉內鏡下切除術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的影響[J]. 天津中醫藥, 2019,1(12):48-49.
[2]金卉, 李信, 韋榮芬,等. 大腸息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Risk factors for hemorrhage af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polyp[J]. 廣西醫學, 2018, 040(005):496-499.
[3]劉珊, 姜秀蓉, 林楓. 擇時穴位按摩對預防大腸癌術后腹脹的療效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9,21(26):45-46.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蒙醫中醫醫院 02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