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案例素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并提出巧用視頻案例素材,活躍課堂氣氛;結合生活實例素材,助力教學講解;引入時政案例素材,提升學科素養等應用對策,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
【關鍵詞】案例素材 道德與法治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5-0022-02
案例素材也稱實例素材,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所采用的具體教學案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具有理論性強、概念抽象、內容枯燥等特點,對初中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在該課程教學中適當運用案例素材,能夠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生動化,降低理解的難度;另外,具體、生動的案例素材,可以較大程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以下,筆者針對案例素材的應用原則與策略進行深入闡述。
一、案例素材的應用原則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各種類型的案例素材數不勝數,質量也良莠不齊,教師在設計教學選用案例素材時,應當注意遵循下列原則,以免適得其反,影響教學質量。
(一)思想性
鮮明的思想性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首要特征,所以教師在海量的信息中,需先考慮素材在思想上是否具備正確的方向性,是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選擇思想觀點正確、政治導向明確的正能量材料作為素材,可以避免在教學中出現思想性錯誤。
(二)時政性
時政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特征,包含時效性和政策性兩個方面,教師在選擇教學素材時應當遵循“用新不用舊”的原則,多選用貼近現實、新近發生的鮮活事例,拉近選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真實性,引起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及時理解國家頒布的方針政策,感受社會的變遷,從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三)主題性
案例素材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還原和再現,因此教師應當緊密圍繞教學主題,選擇最為契合的素材,讓學生獲得真實感和親切感,進而更準確地理解課程知識點。此外,還要選擇符合教學主題的案例,才能準確地為學生提供與理論知識對應的現實依據。
(四)典型性
教師在選擇案例素材時,容易出現可供選擇素材較多的情況。因此,教師需要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素材,求精求準,幫助學生更準確地了解素材所要表現的內容。
(五)探究性
案例素材的作用在于利用具體事例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對案例的分析與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案例素材的選擇應當具備啟發性,能夠引發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探究的愿望。
二、案例素材的應用對策
(一)巧用視頻案例素材,活躍課堂氣氛
一直以來,道德與法治課程被認為是“副科”,未獲得足夠的重視,加上該課程內容枯燥、單調、抽象,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近年來,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應用,很多教學資源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讓學生從中獲得多種感官刺激,進而加深對學習材料的記憶與印象,提高學習效率。視頻類的案例素材作為一種可視化的信息資源,具有生動、直觀、有趣、信息量大等特點,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較受學生青睞,最顯著的表現是,播放視頻時,學生都能將視線聚焦到多媒體大屏幕上。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走進社會生活》一課時,導入環節筆者先讓學生討論自己熟悉的社會生活。對大部分學生來說,“社會生活”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有人說對了,有人說得不夠準確,但筆者并不急于解釋,而是播放了一段視頻。視頻展示了一個公民一天的活動軌跡:李四早上起床后,先在家里吃早餐,然后拿著公文包出門,搭乘地鐵到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下班去菜市場買菜,途中發現有抗議者在政府門前靜坐示威,還看到穿著統一制服的志愿者在維持秩序。買完菜回家煮飯吃,吃完不久感覺肚子不舒服,就去醫院看病,接著回家睡覺。
觀看結束后,筆者提問:“視頻中有幾處情景是屬于社會生活呢?請大家找一找。”學生A找出了搭乘地鐵、上班、買菜三處社會生活情景,學生B認為到公司上班、去菜市場買菜、抗議者示威、志愿者維持秩序都屬于社會生活,學生C提出不同意見:“抗議者示威屬于政治生活?!睂W生D說:“除了搭乘地鐵、上班、買菜、志愿者維持秩序,在家做飯吃、去醫院看病也屬于社會生活?!甭牭接袑W生說出完整答案,筆者首先肯定學生D的回答,“你的答案比較全面,找出了視頻中全部的社會生活情景”,然后又表揚了學生C,“你的感覺很敏銳,抗議者示威確實是屬于政治生活”?!疤鲆曨l,大家想想其他的社會生活有哪些?”筆者追問道。學生E舉手發言:“去影院看電影、去社區辦事、去學校讀書、去銀行辦理業務、農民在田間勞作等?!惫P者對學生E的回答表示贊許,另一名學生馬上發言:“我覺得電視臺舉辦慶典活動、商場開展促銷活動、公司組織團建活動也屬于社會生活?!比绱?,在生動的視頻實例啟發下,學生討論熱情逐漸高漲起來,討論的內容也越來越深入。最后,學生不但清楚理解了社會生活的概念,也準確分類了社會生活的內容,教學效果較好。
(二)結合生活實例素材,助力教學講解
就地取材是運用案例素材的一大優勢,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案例素材,可以較好地改善理論知識的抽象晦澀,學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同時,來自現實生活的案例與學生距離較近,更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主動探究。因此,教師應當密切關注生活,選擇符合初中生興趣特點的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時,筆者利用學生的生活舉例:“同學們在學校上學,爸爸媽媽每天去上班,爺爺奶奶退休了按月領取養老金,請問大家分別享有什么權利?”通過交流和筆者的引導,學生明白了自己上學是享有受教育權,爺爺奶奶領取養老金是享有社會保障權,父母工作是在勞動法的保護下享有一系列勞動者應有的權利。這一案例與學生生活貼近,又緊密聯系課堂理論知識,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認識社會、融入社會、樹立法治精神的知識積累。
又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走進社會生活》一課中,有的學生對課文中說的“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我們要積極融入社會”這一內容持有疑義,于是筆者展示幾幅學生熟悉的“宅人”生活圖片,然后提問:“一個每天只在家里玩游戲、叫外賣、逛淘寶的宅人,有社會生活嗎?”大部分學生起初搖頭表示沒有,但隨后發現,網購行為雖然發生在網上,但是同樣需要聯系賣家、接觸送貨人,而玩網絡游戲時也要通過語音或文字的形式與隊友聯系,“宅人”雖然身在家中,卻扮演著游戲玩家、聊天對象、消費者、快遞客戶等多重社會身份,依舊參與了社會活動。通過聯系熟悉的生活場景,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所說的“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各種關系組成的線就織成一張大網,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結點”等知識點。
教學實踐表明,生活化的案例素材能夠將理論與現實生活緊密連接,較好地助力教學講解,幫助學生在熟悉的、貼近生活的情境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
(三)引入時政案例素材,提升學科素養
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政治認同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素養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而時政熱點新聞是輔助實現該教學目標的重要學習材料。因為時政熱點新聞素材是最近社會中發生的事情,或是與國際、國家相關的大事,或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民生問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此類案例素材,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尊心、社會責任感等,還能較好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課時,筆者引入了“一帶一路”的時政案例,詳細向學生介紹我國對外開放的全新模式——“一帶一路”,即依托我國和相關國家現有的雙邊和多邊機制,依靠現有的有效區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謀求建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具有政治互信、經濟一體化和包容性的責任社區。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同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2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各方面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尤其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一帶一路”化身“健康之路”,先后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280多批緊急抗疫物資支援,并與多個國家合作開展疫苗臨床試驗,為合作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一帶一路”也成為一條“復蘇之路”,2020年前三個季度,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了9600多億美元,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30億美元,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了強勁動力。了解到這些翔實的數據,學生無不驚嘆“一帶一路”在促進國家乃至國際間的發展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同時也對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更直觀而深刻的認識。
可見,時政案例素材的應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課本知識,也能讓學生深入地了解國家大事,增進對社會的理解,加深對當下的幸福生活的認識,進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科素養。
綜上所述,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則選擇案例素材,并按照不同類型素材的顯著特點應用于課堂,不僅能夠將真實的事例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參與分析討論、主動探究,也能從不同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吸收,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方面重要的價值。
作者簡介:宋永梅(1974—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