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官彬 唐偉
[摘 要]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高速發展,網購平臺的成功上線帶動了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更是催生了新零售時代的崛起。面對國內外巨大的物流配送需求,電商行業的倉儲物流面臨著最為嚴峻的考驗,倉儲物流的智能化越來越受到電商行業的青睞。然而現階段,要實現智能化倉儲的大規模投入使用并不現實。因此,研究如何從員工的角度作為切入點,讓傳統倉儲人工分揀效率更為直接和有效,也能給倉儲物流業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價值。
[關鍵詞]電商行業;新零售;人工分揀;倉儲物流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3.169
1 電商物流傳統“倉配一體化”模式
1.1 電商行業倉儲物流業務的“兩大難點”
電商行業的倉儲物流存在訂單處理難度大和訂單效應時效高的兩大難點。而解決問題關鍵,就是要提高運輸部門和倉儲配送中心的運營效益。據相關數據顯示, 2019年社會物流總費用14.6萬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比2018年回落2.5個百分點。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7%,比2018年下降0.1個百分點。其中,運輸費用7.7萬億元,同比增長7.2%,保管費用5.0萬億元,增長7.4%,管理費用1.9萬億元,增長7.0%。保管費用和管理費用占到整個物流總費用的46.97%左右。[1]由此可以看出,物流運輸費用和倉儲保管費用依然占據社會物流費用的重頭,只有不斷地提高運輸和保管的效益,才能真正的實現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1.2 電商行業傳統倉儲物流業務流程分析
電商行業的迅速發展,更是催生了各種購物節(如6·18,“雙11”)的產生,也賦予了基于電商零售的物流創新和變革的契機。但是,目前的快遞配送技術與快遞配送條件已經無法滿足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需求。[2]傳統倉儲物流是打包、稱重、速遞三個環節反復交接。傳統配送物流是由攬收、稱重、發運等環節構成,其涉及的整個產業鏈條復雜無比。早年的倉配一體化提供的是訂單后的一體化解決方案,[3]由提供倉配一體化服務的企業完全接手后續的合單、轉碼、庫內作業、發運配送、拒收返回以及上下游的賬務清分等工作,電商專攻市場銷售,電商物流傳統“倉配一體化”模式可以實現節省倉儲成本和運輸成本,提高存貨周轉率的功能。一些巨頭物流和巨頭電商企業已經開啟新一輪的“倉配一體化”競爭,搶先占據新型智能倉儲布局的制高點,智能倉儲競爭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但是,對于電商企業來講,新型智能倉儲建設需要投入巨額資金,自建倉儲仍然是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的制約瓶頸。
1.3 蘇寧易購廣西分公司的崛起
蘇寧公司正式借助這股智能倉儲改革的浪潮,積極探索新型智能倉儲的布局。蘇寧易購集團是中國領先的O2O智慧零售商,蘇寧易購再次躋身《財富》雜志2018年全球財富500強榜單。自從互聯網轉型以來,升級重生后的蘇寧易購其實已經走向了全品類平臺化,從電器到3C到快消、母嬰、家居等,基本上各行各業全覆蓋。目前各類門店總數已經超過11000家,線上蘇寧易購位居國內B2C前三,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引領零售發展新趨勢。蘇寧線上線下融合的零售模式、立體物流配送網絡以及強大的技術手段,可與家樂福中國的運營經驗、供應鏈能力進行有機結合,完善在蘇寧大快消品類的O2O 布局,提升市場競爭力與盈利能力。[4]
隨著廣西蘇寧物流的不斷發展,蘇寧目前已在廣西八桂大地上發展有30多個配送點、87個快遞點、300多臺配送車,近千人物流作業團隊,物流輻射半徑全面覆蓋廣西全境。通過蘇寧易購直營店的建設,蘇寧深入廣西全區鄉村,從渠道建設層面打通“農村電商”發展壁壘,突破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5]為廣西的物流發展貢獻了重要的力量。
2 蘇寧廣西空港倉“6·18”活動案例
2.1 背景和目的
為加快天貓超市“6·18”活動的訂單高峰配送效率,2019年6月13日至20日,我校物流18級5個班共214人前往蘇寧廣西空港倉開展倉儲跟崗操作校外實踐活動。蘇寧廣西空港倉占地120多畝,以傳統倉儲作業為主,作為天貓超市的倉儲和配送業務,負責天貓超市整個廣西所有訂單的配送業務。而這次活動,學生的工作是小件倉儲操作員,工作內容是小件超市類商品的補貨、揀選和包裝。
2.2 過程和做法
(1)6月12日下午為崗前適應,帶領學生參觀倉庫分布,介紹業務流程,相關倉儲設備使用演示以及考勤刷臉錄入等。
(2)6月13日至14日為適應階段,上班時間是9:00—20:00,兩班制,工作時間為8個小時。將214人分成20個小組,由蘇寧公司各個崗位的20位主管帶班。
13日當天系統顯示學生的出單量僅有10400件。經過了解,因學生還不熟悉貨位分布,揀貨環節耗時太久,將貨位分布圖打印出來,讓學生熟記,并指導學生對著揀貨單,學會在分布圖上規劃和優化揀貨路徑。14日當天系統顯示學生的出單量是15008件。
(3)對倉庫布局熟悉后,學生的工作效率穩步提升。6月15日至16日,上班時間是8:00—20:00,兩班制,工作時間為9個小時。15日當天系統顯示學生的出單量是30307件,16日當天系統顯示學生的出單量是53919件。
(4)6月17日,倉庫訂單猛增。上班時間是8:00—21:00,兩班制,工作時間為10個小時,當天系統顯示學生的出單量是64806件。
(5)6月18日,上班時間為9:00—18:00,工作時間為7個小時,近40個學生請假。倉庫訂單數量有所減少,整個工作氛圍正常。17日當天系統顯示學生的出單量是40807件。
(6)6月19日至20日,上班時間為9:00—18:00,工作時間為7個小時。倉庫訂單數量恢復到正常水平,所有的學生都到崗,每天的出單量是42040件和 38706件。
2.3 結果分析
214人,8天,共計65個小時,總出單量為295993件;平均每天出單量為36999件,人均每小時出單量為21.79件;人均時效率最高的為6月16日、17日、18日和19日,正好是“6·18”前后的訂單高峰期;從學生滿意度和人均時效率來看,每天7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是最佳的。
和蘇寧自有員工相比,17日當天,44人工作10小時,出單量是111120件,人均時效率約為252.55件,17日學生人均時效率為30.28件,兩者相差8.33倍,分揀效率差距大。如圖1 所示。
圖1 學生與蘇寧熟練員工的分揀效率對比
對于傳統倉儲來講,企業的運轉一般依賴非自動化的、以紙張文件為基礎的系統來記錄、追蹤貨物的進出,主要靠人為記憶實施倉庫內部的管理。對于整個倉儲區而言,人為因素的不確定性,再加上倉儲設備落后和管理不到位,就會導致勞動效率低下,人力資源嚴重浪費。同時隨著大型購物節增多,貨物數量的急劇增加導致出入庫頻率的劇增,這種模式就會嚴重影響正常的運行工作效率。目前我國只有少部分有實力的公司敢于建造自動化立體貨架的倉庫。因此,如何提升傳統倉儲人工分揀能力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其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
3 以企業員工角度探索傳統倉儲人工分揀能力提升的路徑
3.1 物流人才的培養是企業的生命線
人力資源就是企業最根本的生命線,因此要尊重員工、重視員工、重用員工。企業的領導層必須清楚的認識這一點。貨物出庫最關鍵、最費時就是分揀環節。該環節需要的人員最多,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建議如下:①適當提高時薪報酬;②可以實行早九晚五工作制,午餐午休1小時,實際工作時間7小時,特殊情況加班除外;③適當改善倉庫的工作環境,包括考慮庫內增加洗手間,加裝吊扇和排氣扇應對夏季高溫,增加休息區配置桌椅,定時給員工休息等;④工作過程量化,月底獎勵各崗位業務能手,實行績效獎勵機制;⑤特殊時期加班應征求員工意見,并適當提高加班費;⑥倉庫可以增加廣播系統,選取合適的點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可以提神醒腦,緩解工作壓力,增加工作的樂趣。
3.2 適當投入一定的資金建設半自動化智能型倉庫
智慧型無人配送將是未來倉儲配送的主流。阿里巴巴、京東、蘇寧以及順豐都在積極研發無人配送設備,深層架構無人配送系統。如阿里菜鳥的末端配送無人車“小G”已經經過多次迭代,還與一汽解放聯手發布了自動駕駛卡車“公路高鐵”;京東的無人配送小車多次曝光并小范圍測試使用;蘇寧物流也曾在2018 年先后推出過無人配送小車“臥龍一號”和無人重卡“興龍一號”。
因此,傳統倉儲物流在資金允許的范圍內,務必投入財力去改造現有的倉儲條件。投入一定的資金搞一套跟現有倉庫系統匹配的貨物動態分布顯示系統。所有的貨位裝有定位接收器,分揀員工手上配有一臺無線連接的可掃描的平板,該平板可以隨時拆卸靈活固定在分揀小車上,分配到員工的訂單都在上面顯示,而且分揀的路徑都已經優化完畢,員工只要按照指示前往分揀即可。有條件的還可以升級分揀小車為電動驅動,員工可坐在上面操作,減少員工來回走動的距離,減少重復站立工作強度,提升員工的身體素質,最大限度地提高員工的分揀效率。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19年全國物流運行情況通報[R/OL].[2020-04-20].http://www.chinawuliu.com.cn/lhhzq/202004/20/499790.shtml.
[2]朱曉婷,鄧亞婕.“雙11”物流大戰:如何提高配送效率[N].現代物流報,2017-07-26(A06).
[3]王遠貴.電子商務背景下倉配一體化服務模式[N].現代物流報,2017-05-03(A07).
[4]倪雨晴. 蘇寧加入零售線下“三國殺”:48億收購家樂福中國背后邏輯[N]. 21世紀經濟報道,2019-06-25(002).
[5]黃俊寧.蓄力年中慶,廣西蘇寧物流服務升級大探秘[N].廣西新聞網,2017-06-15(003).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第二批專業發展研究基地名單“廣西職業教育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及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教育廳關于公布廣西職業教育第二批專業發展研究基地名單的通知”(桂教職成〔2018〕65 號)。
[作者簡介]農官彬(1985—),男,廣西崇左人,就職于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畢業于山東科技大學,物流工程碩士,高級物流師,研究方向:智慧物流供應鏈,物流城市配送;唐偉(1980—),男,廣西合浦人,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教育、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