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德祿
高效的課堂既需要教師認真地解讀和引導,也需要學生的參與和配合。為了活躍氣氛,構建互動課堂,初中語文教師通過巧妙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精確解讀,使學生成為閱讀課上真正的受益者。文章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節課為例,就如何基于巧妙設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高效閱讀并進行論述。
一、組織學生朗讀課文,有效把握文本內容
朗讀課文是閱讀課上的基礎環節,在組織學生朗讀之前,教師先要確保學生把握文本內容,做到整體感知,了解并掌握新聞結構特點。為了落實這一點,可以通過巧妙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握文本內容,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做到有效閱讀。例如,先讓學生瀏覽一遍課文,然后進行課堂提問:“朗讀這篇課文應該用什么樣的基調?”經過思考后,學生回答:“豪情萬丈、慷慨激昂?!薄澳阏J為這篇課文中有哪些地方需要重讀呢?”面對這一問題,有的學生回答:“‘銳不可當、英勇善戰、沖破等詞語應當重讀,只有這樣才能將那種勝利的喜悅展現出來。”有的學生回答:“‘切斷、封鎖、控制等詞語應該重讀,而且語氣要干脆利落,讀出驕傲和自豪的感覺?!被谡n堂設問引導學生對全文進行梳理后,再組織學生朗讀全文,促使學生有效把握文本內容,使學生讀出文章的氣勢和感情。
二、組織學生梳理結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經過初次朗讀后,學生對新聞這一文體有了大致的認識,在精讀文章之前,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這一文體的結構進行梳理,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例如,進行如下提問:“我們都知道,這篇課文是一則新聞,新聞由六個要素組成,你們知道是哪六個要素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經過、事件結果?!薄澳悄銈兡軌驈奈闹蟹謩e找出這六個要素嗎?”“時間是1994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時;地點是西起九江,東至長江戰線;人物主要是人民解放軍的百萬大軍;事件起因是人民解放軍因為國民黨反動派不簽訂和平協定而準備發起渡江戰役,打倒蔣介石;經過和結果是東路軍、西路軍和中路軍各三十多萬人占領各地,封鎖長江,將鎮江無錫段鐵路線切斷。”通過這樣的梳理,既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了新聞的文體結構,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三、基于設問深入探究,拓寬學生閱讀深度
1.組織學生觀察標題
設問:文章的標題里提到百萬大軍,這是“號稱百萬”還是“確實百萬”?
解惑:文中提到三路軍,其中,35萬東路軍和35萬西路軍,再加上30萬中路軍,所以一共是100萬,這是準確的數字,也就是說解放軍確實是百萬。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將當時一百萬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畫面在腦海中勾畫出來:在浩浩蕩蕩的長江之上,百萬大軍在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沖鋒陷陣,橫渡長江,這一景象是何等的威武壯觀、氣勢磅礴。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感悟,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有關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視頻或圖片,讓學生直觀地領略到這一雄偉壯觀的場面。
設問:文章標題中的“百萬大軍”可以換一種說法嗎?譬如用“威武大軍”。
解惑:不可以替代,因為這是新聞,而新聞的語言具有準確性,只有這樣才能給讀者提供具體的、明確的、真實的信息,從而增強新聞的可信度。與“百萬大軍”相比,“威武大軍”不能將具體的人數交代出來,降低了新聞的可信度。而且,用具體的、明確的、真實的“百萬”數字可以突出人民解放軍兵力之多,也讓人們在讀完后立即能想象出這樣的壯觀場面,突出其作戰規模之大,無形之中顯現出磅礴氣勢,也將作者的氣度和豪邁的胸懷顯現出來。
設問:用“東西中三路大軍”代替“百萬大軍”是否合適,為什么?
解惑:“東西中三路大軍”相較于“威武大軍”來說更為合適,因為它是“真實的、具體的、明確的”數字,而且三個方位,清楚地交代了這次戰役的作戰部署,對我軍全線作戰的情況進行了清楚的說明,這是詞語的合理之處。但是新聞這種文體與其他文體不同,它的語言力求簡潔,而“東西中三路大軍”相較于“百萬大軍”來說,表達方式不夠簡潔,違背了新聞高效表達信息這一要求。在新聞中,如果能用一個字清楚表達信息就避免用兩個字,能用兩個字清楚表達信息就避免用三個字。此外,“百萬”是準確的人數,也讓觀眾認識到這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那些年輕戰士的身影,他們沒有清晰的面孔便匯集到洪流之中,也正是他們用年輕的生命和沸騰的熱血,才創造了歷史,取得了最終勝利。
設計意圖:這三個設問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新聞的語言形式,并且通過“作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鑒賞新聞的語言特點,加深對學生這一文體的認識。
2.組織學生分析“中路軍”作戰情況
設問:閱讀這簡短的54個漢字,哪個字眼讓人感到特別驕傲和自豪。
解惑:“即已”二字。這兩個文言文副詞,是指“就已經”的意思,雖然只有兩個字,但卻將人民解放軍的輝煌戰果驕傲地展現出來。
設問:雖然“中路軍”取得驕傲的戰績,但是背后的艱難我們也不能忽略,哪個字眼說明了渡江之難。
解惑:“突破”二字,這兩個字說明了“中路軍”為了渡江成功耗費了很多的心血。
設問:為了方便人們理解,能否用“越過”一詞代替“突破”一詞呢?
解惑:不能。這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難度差異,相較于“越過”一詞,“突破”更能突出渡江之難。自古以來就有“長江天險”一說,何況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在此嚴密布防,不僅司令官親自督戰,而且敵方裝備、武器和人員都非常充足。相比較而言,我方渡江裝備簡陋,既沒有輪船,也缺少航母、軍艦,只有帆船甚至是小木船。所以,要想打破敵陣,成功渡江,這是需要激烈戰斗的,解放軍需要用血肉之軀頂著槍林彈雨往前沖,用“越過”來形容太過于簡單和輕松,它只是輕松地展現出結果,只有用“突破”一詞才合適,因為這能顯現出其背后殘酷、慘烈、激烈的戰斗過程。
設問:能否用“沖破”一詞代替“突破”呢?
解惑:不能。雖然“沖破”和“突破”詞語相近,但是不能代替?!皼_破”是線、面,而“突破”是點、段;“沖破”是全線進攻,而“突破”是一段區域。在文章中,“突破”主要說中路軍突破蕪湖、安慶等線,所以用“突破”更合適,這也體現了新聞用語的準確性。
設計意圖:通過這三個設問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辨析和比較,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新聞語言形式特點,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新聞語言的準確性、客觀性和全面性。
3.組織學生分析“東路軍”作戰情況
設問:閱讀“東路軍”作戰情況,能否刪掉“一切”“擊潰”“殲滅”“抵抗”中的任意一詞。
解惑:不能?!耙磺小北硎痉秶圆荒軇h除,否則信息不明確;“擊潰”“殲滅”不能刪除,否則就不符合實際情況,也就是所謂的“不準確”;“抵抗”顯示出解放軍的“霸氣、威武”,如果刪除了就存在“情感不足”的問題。所以,為了表達“情感”和“準確”的需要,不可以刪除這些詞語。
設計意圖:這個設問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新聞文體的語言特點,知道很多語言形式是為了全面解說“思想感情”。
綜上所述,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研究一步步拓寬閱讀深度,這種教學方式符合現代化教育教學特點,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課上的受益者。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