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王悅 李旸 孫錫影
[摘 要] “國才考試”以發現人才、選拔人才、舉薦人才為目標。基于“國才考試”框架培養的英語人才應具有堅定的國家意識、嫻熟的英語溝通技能、熟悉國際規則,具有國際視野和良好的思辨能力。而英語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學活動,外語教學可以從“國才考試”的設計理念出發,采取優化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整合教學資源和改革評價模式四項策略助力英語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國才考試”;英語人才;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3-0022-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構建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上受到普遍歡迎,但在中國參與全球化治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卻時常受制于國際化人才短缺。在這種背景下旨在為國家和用人單位培養和選拔具有國際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人才的“國際人才英語考試”(English Tes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簡稱“國才考試”(ETIC)順勢而生。“國才考試”聚焦溝通能力,面向職場需求,強調產出導向,注重語言、思維和文化的融合,考查國際人才應具備的核心素養-英語溝通能力,包括三個維度:國際視野與協商合作能力、跨文化理解與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細化為六個方面的能力:語言能力、溝通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協作能力、學習能力。“國才考試”開發的目的是為各級各類的行業選拔人才,滿足不同職場崗位的人才需求。
一、“國才考試”視角下的英語人才內涵
(一)“國才考試”視角下的英語人才應具有堅定的國家意識
“國才”顧名思義,是響應國家號召,具有家國情懷、助力中華民族復興的國家人才。“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由此可見“德”之于一國的重要性。“國才考試”選拔出來的“國才”必須有“德”,能為國家所用,為國家建設服務。在國際交流中只有具有強烈國家和民族認同感的人才能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在國際上與人合作交流,發揮中國智慧、講好中國故事。沒有堅定的國家和民族意識,就無法在多元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找到準確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價值。正所謂“有才無德,其才難用”,“國才考試”視角下的英語人才必須有堅定的國家意識、民族情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同時要熟悉國家的黨政方針,了解國情,能夠在國際事務中表達中國觀點,為中國發聲。
(二)“國才考試”視角下的英語人才應掌握嫻熟的英語溝通技能
語言學習是國際化外語人才的必經之路。能夠準確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的語言規則體系在真實的情景中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思想交流和情感表達是開展國際合作的基礎。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已經成為了國際交流的重要語言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國才考試”致力于發現國際交流中的英語“溝通之才”,秉承“分類優秀”的理念,設計了“國才初級、國才中級、國才高級、國才高端、國才高翻”五大類別,發掘適應不同領域,不同級別的英語溝通人才。但是不論哪種級別的人才,其英語運用能力必須是嫻熟而精通的。這種熟練精通不只體現在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國際交流不是簡單的、淺層的語言溝通,而是雙方文化和思想上的互相理解和認同,所以說跨文化溝通更多的是思想意識的溝通。因此,國際化的英語人才應在扎根本國文化的基礎上去理解、包容、尊重不同的文化,同時立足于本土文化去處理文化沖突。“國才考試”視角下的英語人才更應該是能夠嫻熟的使用英語在國際社會以他國的思維方式論證中國觀點和中國立場的人。
(三)“國才考試”視角下的英語人才應熟悉國際規則、具有國際視野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英語人才在對外交流中發揮著橋梁作用,只有熟悉國際規則,了解他國國情,才能在國際交流中用他國的思維方式來表達本國的訴求,本國的立場,從而把握機遇,占據主動權。“國才考試”考查的核心素養之一就是國際視野與協商合作能力。“國才考試”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就是具有國際視野與協商合作能力。國際視野是一種廣闊的、全面的眼界,能夠從宏觀上將國際的、跨國的文化盡攬眼底,具有與國際對接、交流、溝通的能力。英語人才在國際交流中具備國際視野的前提是立足于本土文化,了解中國,通曉中國的歷史,關注中國的未來。同時要了解世界的現狀和發展,具有國際意識,關注全球問題。
(四)“國才考試”視角下的英語人才應具備良好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有目的、自我調節的判斷,它能促成對證據類、概念類、方法類、標準類或背景類考慮因素的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而判斷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Facione 1990:2)。基于這一定義,可以看出思辨是一種思維能力,是有意識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才考試”的任務設計從易到難,從低到高,從輸入(聽力或者閱讀)開始到輸出(口頭或書面表達)結束,在這過程中考生需要對輸入的信息重新進行整合、建構,最終輸出一個較為正確的結果。這也與思辨的過程相一致,從分析開始經過判斷推理對問題深挖細究最終得到產出一個新的、合理的結果。
基于“國才考試”任務設計的思路,合格的英語人才必須是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清晰的思路,審慎的思考,具有思辨式解決問題的人。在當前復雜的國際語境下,紛繁的信息、觀點和思想層出不窮,既不能全盤接受,亦不能全盤否定,只有通過思辨的過程才能去偽存真,表達正確的觀點和態度、做正確的決定、行正確的事。也只有具有思辨能力的英語人才才能承擔起實現中國“走出去”的重要使命。
二、“國才考試”框架下的英語人才培養策略
目前應試教育在我國英語教學中的痕跡還很重,課堂教學還只是停留在語言技能訓練的層面,“國才考試”的推出有助于引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完善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結合“國才考試”優化課程內容
堅定的國家意識是英語人才培養的根本,這也是“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是教育、教學的根本。因此,在英語人才培養過程中除了開設能夠夯實英語語言技能,加強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語言技能類課程之外,還應增加愛國主義情感和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利用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開展協同育人,通過英語課程思政的形式,潤物無聲地使學生了解自己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
“國才考試”注重考查考生的語言、思維與跨文化能力的融合;強調產出導向,考查考生在不同場景下運用英語有效表達的能力;突出行動導向,考查考生運用英語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基于以上“國才考試”的特點,外語類課程的設置應突出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增設如英語寫作類、聽說類、演講類等強化語言輸出的課程,與此同時適當設置與中西方文化相關的文化類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提高跨文化能力,增強對他國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增設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了解國際規則,開拓國際視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思辨類、國際事務類等課程。
(二)結合“國才考試”創新教學方法
“國才考試”的內容設計與其他的英語學業水平測試不同的是考生需要在機考環境下用英語完成實戰任務,主要包括在國際交流和真實職場中的典型口頭和書面溝通任務。計算機輔助考試形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現代化信息技術和設備的優勢,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學習軟件構建智慧化的“國才”課堂,幫助學生在全面提升英語溝通能力的同時,適應利用計算機在線答題的形式。
“國才考試”不僅考查考生的英語交流和溝通能力,還注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取任務式、情景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以問題為導向調動學生進行思維認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實際職場問題的能力。
(三)結合“國才考試”整合教學資源
“國才考試”的任務大部分設計為建構型任務,任務內容貼近現實,以溝通為目的,以產出為導向,聚焦口頭和書面表達,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資源整合和技術應用能力。“國才考試”強調的是溝通,采取的是機考的形式,因此教師應根據“國才考試”的任務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將時事熱點材料、重大政治演講等內容按照教學需求和語言學習規律進行篩選整合,加入課堂教學中,利用網絡平臺和在線教學工具開展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四)結合“國才考試”改革評價模式
測試是英語人才選拔和評價的重要工具。傳統的測試型評價是終結性評價,形式單一、題型陳舊、內容固化,僅以考試成績和通過率來評價教學和學生,不利于人才的培養。為了實現“以測促學”,中國外語測評中心研發了一套“國際人才英語考試”,其中的測試任務多為建構型口語和筆答任務,重點考查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
校本測試可以借鑒“國才考試”中的任務模塊對學生開展評價,淡化期末考試,強化過程評價,采取分項考試,等級評價的形式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思辨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考查,充分發揮考核評價對教學的正面導向作用,真正實現“以評促學”。總而言之,以培養國際化英語人才為目標的課程評價體系應該是多元化、過程化、動態化的。
人才的培養關乎國家發展與民族未來。“國才考試”正是應國家人才需求而生的,將教學、學習與測評三者結合,以考查人才、選拔人才、舉薦人才為目標,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對教學活動產生了積極的反撥作用。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開展要緊扣“國才考試”選拔人才的要求,通過不斷探索、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的路徑及策略,為培養參與全球治理、了解我國國情、熟悉黨政方針、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英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趙麗君.“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知與行[N].光明日報,2018-7-1(7).
[2]彭清.與本土文化相對接的國際視野型英語人才培養-以地方性本科院校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11(1).
[3]楊莉芳.融合思辨能力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語言測試任務設計-以“國際英語人才考試”為例[J].外語界,2018(02).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