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天氣衍生品的產生為企業等主體提供了轉移天氣風險的新途徑,使企業能夠提前鎖定風險,制定投資策略。文通過對天氣衍生品市場發展進程的回顧,從政策法規、技術條件、行業需求三個方面分析天氣衍生品在我國發展的可行性,并提出加快天氣指數的編制、完善做市商制度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建議,以促進我國天氣衍生品市場健康迅速發展。
關鍵詞? 天氣衍生品? 轉移風險? 可行性分析
天氣風險是指由于天氣變化如降雨、降雪、高溫等給企業等經濟體造成產品價格和財務業績的不確定性。據美國商務部估計,受到天氣變化直接影響的行業產值占美國經濟總體產值的三分之一。2015年,約有125萬億美元的歐洲經濟和7000億美元的日本經濟面臨天氣風險。據有關部門統計,自2007年起,我國每年暴露在天氣風險中的產業總值大約占GDP的45%。受天氣變化的影響,各類經濟主體日益重視對于天氣風險的防范和管理,天氣類衍生品應運而生。天氣衍生品作為應對天氣風險的新型工具,將傳統金融衍生品的功能從對沖一般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等擴展到了規避天氣風險,為受天氣變化影響較大的行業和企業提供了對沖天氣風險的新渠道。
一、天氣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進程
(一)天氣衍生品的概念
天氣衍生品是指為了對沖天氣事件造成的交易量風險(天氣風險),而開發出來的以溫度、降雨等天氣指標作為基礎標的的期權、期貨等衍生品。天氣風險主要被認為是數量而非價格風險。市場上用來對沖價格風險的衍生品在對沖數量風險時具有局限性,因此天氣衍生品為對沖價格風險的金融工具提供了重要的補充。基礎指數通常構成傳統衍生品合約的基礎,一般意義上的金融衍生品是基于證券、利率或貨幣等真實標的物的金融衍生工具。相比于傳統衍生品,天氣衍生品不具有真實的可用于交易的標的物,合約中的標的指數定義的是對天氣狀況的衡量。目前溫度衍生品的交易量占多數。
(二)天氣衍生品的發展進程
19世紀末,隨著美國能源和電力行業監管的松綁,天氣衍生品在美國應運而生,它是為規避天氣變化對農戶等主體造成的損失而開發的一種金融產品。全球企業面臨著越來越不確定的全球氣候條件。除了能源和電力行業,農業、保險、旅游和零售行業也受到天氣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天氣衍生品使那些受到意外天氣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的企業能夠管理這種風險,正如傳統市場參與者利用證券、貨幣等金融衍生品來對沖風險敞口。
1999年,天氣衍生品首次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進行場內交易。20世紀初期,通過店頭經紀人進行場外交易的方式也逐漸在其他國家發展起來。截至2002年,歐洲市場共有969份天氣衍生品合約,名義價值為721億美元。在亞洲市場有價值139億美元的562份天氣衍生品合同。基于溫度的天氣衍生品交易是最普遍的。1997年至2001年,與氣溫有關的合同占所有天氣合同的98%以上,與降雨有關的合同占09%,與降雪有關的合同占05%,與風有關的合同占02%。
除了一些電子天氣交易市場例如洲際交易所和瑞士再保險之外,CME和倫敦國際金融期貨和期權交易所(LIFFE)也開始提供標準化天氣合同交易。CME為全美及一些歐洲城市選定的氣候相關風險較大的人口中心和能源中心提供基于HDDs和CDDs指數的衍生品合約。LIFFE交易的天氣期貨合約是根據歐洲一些城市的日平均氣溫及月指數和冬季指數進行結算的。
近年來,除能源和電力行業涉足天氣衍生品業務外,其他行業和部門也加入了這一業務,天氣衍生品越來越受歡迎。這些行業包括農業、旅游、保險和再保險公司、經紀人以及零售行業。
(三)天氣衍生品的種類及作用
現有的天氣衍生品大多數是私下協商的場外合約,包括基于不同天氣指數的期權、期貨和互換等。目前,CME根據全球46個不同城市的日平均氣溫指數提供天氣衍生品期貨合約和期權。
天氣變化會對很多行業如農業、醫療、零售等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如在冬天氣溫升高或者在夏天氣溫下降,就會對電力公司造成損失;但天氣過冷或者過熱又會對消費者產生影響,導致取暖或制冷支出增加。暴雨、洪澇等突發天氣災害會導致農業收入銳減。天氣衍生品的出現使這些對天氣變化敏感的企業提前鎖定經營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避免產生較大的損失。
以互換為例,在突發天氣如霜凍條件下,農作物受天氣影響產量下降,那么保險公司的賠付額將會增加;不同的是,較低的溫度會使住戶的取暖需求增加,因此電力等其他能源性公司的經營業績就會上升。在溫度較高時,情況正好完全相反。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和電力公司可以簽訂互換協議,約定和農作物生長相關的特定溫度水平指數。當實際溫度低于協議約定水平時,獲利的一方可以將收益讓渡給遭受損失的一方。通過利益互換,農業保險公司和電力公司在任何溫度下,都能夠得到比互換前更大的利益或者遭受比互換前更少的損失。
二、我國天氣衍生品發展意義及可行性分析
(一)我國天氣衍生品發展的意義
我國南北跨緯度廣,具有多種氣候類型,天氣復雜多變。受地理位置和氣候類型的影響,溫度和降水等氣象因素在不同時間和地區波動較大。不同行業由于共同的套期保值需求,通過天氣衍生品市場可以有機結合起來,互相轉移和規避風險,促進整個市場的快速健康發展。以農業為例,農作物的產量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生長季節天氣、土壤條件、肥料、種子品種、灌溉等。氣候條件中的降水和溫度變化,是導致每年產量差異的主要原因。而且由于全球氣候變化,氣溫和降水的波動在過去十年中有所增加。氣候風險最明顯的影響或許是對作物產量的影響,但其相關性并不局限于作物產量。牲畜養殖場的業績、加工商的營業額、化學品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對許多糧食產品的需求也取決于天氣變化。農業是我國的第一大產業,利用天氣衍生品,農業部門可以進行套期保值管理天氣風險,避免蒙受較大的損失。
據有關環保部門統計,我國每年因天氣變化造成的經濟損失約2000億元。不僅是農業,電力、醫療等影響全民生產生活的行業也不同程度受到天氣風險的影響。因此,我國適當地推行天氣衍生品具有必要性。
(二)我國天氣衍生品發展可行性分析
過去,生產商應對惡劣天氣風險的辦法是購買保險,另一個解決方案是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天氣衍生品,這是一類允許進行天氣相關風險交易的金融工具。天氣衍生品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市場交易中已經逐漸成熟,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多元化發展,天氣類衍生品逐漸走進各類經濟主體的視野。我國的衍生品市場起步較晚,國家政策法規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市場定價規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等深刻影響著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1國家政策法規的建立健全是我國天氣衍生品市場發展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已經形成了以“一個條例、四個管理辦法”為基礎的法律體系,其有利于促進期貨市場的發展和完善,為天氣類衍生品提供成長沃土。企業主體認識到,天氣衍生品的上市可以使它們的業務不再受天氣的掣肘。對天氣風險的認識和管理正在從能源部門擴展到電力和天然氣事業。目前天氣風險管理產品的大部分需求仍然來自能源部門,但是其他行業,如農業、保險、旅游和零售等行業,已經開始關注此類產品。能源交易公司、保險公司等都較好地開展了天氣衍生品的交易和發起活動。
2天氣衍生品定價的合理性與天氣狀況的歷史數據及預測精度密切相關。目前我國在全國300多個城市設立了氣象監測站,時刻最大范圍地記錄著各地的天氣變化數據,包括溫度、濕度、降雨、降雪等信息,為我國天氣類衍生品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了詳實的數據庫。此外,不完全市場定價模型的發展克服了傳統定價方法關于完全市場假設的缺陷,使天氣衍生品的定價更加合理和穩定。
3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醫療業、零售業等各類對氣象變化較為敏感的社會經濟行業對于規避和對沖天氣風險有很大的需求空間。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在我國頻發,對于幾乎每年都發生的旱澇等極端氣候狀況,還未有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此我國國內市場對天氣衍生品有巨大的需求空間。
天氣衍生品有很大的潛力成為一個新的資產類別,投資者可以用來投資組合以期分散風險。近年來,經濟制度的建立健全、衍生品市場的逐步發展完善、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各行業巨大的需求空間,都為我國天氣衍生品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此在我國推出適應不同行業需求的天氣衍生品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對我國天氣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幾點建議
截至目前,國外大多數天氣類衍生品交易都發生在能源和農業部門。盡管天氣風險市場發展近期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未來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國衍生品市場相較于國外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國內市場對沖天氣風險的需求,既是我國天氣衍生品市場發展的機遇,也是挑戰。面對機遇和挑戰,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進行監測點的網絡化布局,加快我國各個地區城市天氣指數的編制。天氣指數是天氣衍生品交易的基礎,目前只有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了包括北京在內的6個城市的溫度指數。天氣指數編制的合理性依賴于大量的歷史真實數據,因此要求監測數據最大限度地反映當地的實際天氣情況,實現監測范圍最大覆蓋和最小重疊。
2完善做市商制度,促進天氣衍生品市場參與者積極交易。由于我國天氣衍生品市場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容易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作為單邊交易者,做市商可以幫助市場參與者達成交易,增加市場交易量,促進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疏通政策傳導機制。在天氣衍生品市場發展初期,政府的宏觀調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的同時,也應該利用選擇性貨幣工具等引導資源有效配置到天氣衍生品市場中。促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疏通政策傳導機制,使國家的宏觀政策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ZK(#]Jewson S Weather derivatives and weather derivative pricing\[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4
\[2\]Li PPricing weather derivatives with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the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J\]Computers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2018,75(3):1044-1059
\[3\]Zhou R,Li S H,Pai JHedging crop yield with exchange-traded weather derivatives\[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16,76(1):172-186
\[4\]郭勁朝,王哲探析天氣風險以及天氣衍生品在我國的發展\[J\]時代金融,2011(03)
\[5\]李永,馬宇,崔習剛天氣衍生品基差風險量化及對沖效果研究\[J\]管理評論,2015,27(10):33-43
\[6\]李智,梁偉略論發展我國天氣衍生產品市場\[J\]特區經濟,2006(10):353-354
\[7\]錢利明天氣衍生品定價及在我國的開發\[D\]杭州:浙江大學,2010
\[8\]王卉彤氣候變化挑戰下的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新動向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財政研究,2008(06):55-57
\[9\]邢學艷天氣風險與天氣類衍生品\[J\]經濟師,2007(08):55-56]
\[10\][ZK(#]余滬榮,姚從容天氣衍生產品及在我國的應用前景展望\[J\]生態經濟,2005(01):74-76
(楊宇,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