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議論文應當以理解性閱讀為核心,采用朗讀訓練,悟讀文本。閱讀一些難度較低的論文,判斷材料和觀點的不同,并找到兩者間的聯系點,可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后,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在朗讀中把握情感態度,鮮明凸顯論點;注重語氣重音,充分展現論據;注意語氣停頓,清晰揭示論證。這樣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文本道理的印象,深刻地掌握事例的說理方式,使得議論文的閱讀教學變得有聲有色,不再枯燥無味。
【關鍵詞】議論文閱讀;理解;朗讀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9-0121-02
【本文著錄格式】吳丹丹.淺談議論文閱讀——以理解性閱讀為核心[J].課外語文,2021,20(09):121-122.
海德格爾認為理解是一切活動的基礎,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據此,筆者認為理解性閱讀教學就是讀懂文本。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對文本的語言和思想內容的理解,已經有了自己一定獨特的見解,并且急于想表達出來。這時候,教師如果及時恰當地引導,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
什么文體的文章就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去閱讀,千萬不能與其他文體的教學設計一概而論,需要及時了解不同文體的表達方式,如書評、時事評論、政治論文等,其基本特征是不同的。如果用體驗、感受詞句的方法去閱讀議論文,那就會讓學生陷入閱讀困境,找不到閱讀的方向,因此議論文應當以理解性閱讀為核心,采用朗讀訓練,悟讀文本。
反復朗誦議論文,久而久之,學生們對文章內容的感性直覺增強了,心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優劣,下筆就有了章法,這會讓學生受益終身。在朗讀議論文時,還要運用恰當的聲音形式,著重來凸顯文章的論點,充分展現文章的論據,清晰揭示文章的論證過程。對于思維還處在形象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在極具聲音感染力的朗讀聲中,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文本,讓學生可以牢牢地接觸文本,全面地把握文本內容,明白其中所論述的觀點,積累語言、擴展知識面,使學生能夠對某一事件能做到全面而有條理地論述,了解文本事例以及事例中人物的形象,把握文章結構。
一、把握態度感情,鮮明凸顯論點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秀的文章,必然是能引起讀者情感共鳴的。在文學作品中,態度情感是其靈魂。因此,對議論文的研究,往往離不開對態度情感的分析理解。議論文是作者站在一定的價值立場上,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問題,表明觀點和態度的文章。而議論文作者表明觀點態度的方式,又都是直接的,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支持什么,反對什么,贊揚什么,批評什么,都清楚明白,旗幟鮮明。議論文這種表達觀點的直接鮮明性,決定了我們朗讀議論文,態度感情必須明朗,要明確地把所讀文章的中心論點凸顯出來。如果文中沒有現成的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也不用緊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難度,但也是有法可循。需要引導孩子在理解文章基礎上找出中心思想,根據論據和題目,分析作者要解決的問題,提煉出作者自己的觀點,符合邏輯的論證過程,應是條理清楚及脈絡分明的。因此要達到上述的要求,著重要注意兩點:一是朗讀論點部分時語氣要肯定無疑、果斷堅決。不能猶豫吞吐,模棱兩可。因為朗讀者的感情態度,是通過朗讀時的語氣來表達的。只有朗讀時語氣肯定無疑,才能明確地傳達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觀點來。二是朗讀論點部分時要注意使用與前后部分不同的聲音形式來形成對比。對比的聲音形式,可以是多種的,或用速度的快慢對比,或用聲音的高低對比,等等。通過對比的聲音形式,才能使論點部分與非論點的前或后部分形成對比,從中突出論點部分。例如朗讀《說勤奮》中這段話:
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美好的夙愿,但你是否知道,通往著理想的境界,其橋梁到底是什么?其實就是“勤奮”兩字。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又無論是國內或是國外,每個成功者手里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換來的。
上面這段話,開頭就是中心論點,采用設問形式,朗讀時應先用疑問語氣,再用肯定語氣、響亮厚重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來讀好論點部分。其中“古今中外”“汗水”“心血”更要注意投入感情。
二、注重語氣重音,充分展現論據
議論文,在文章中必須要明確地提出作者的觀點,而且是不能遲疑的,因此為了表現出果敢,需要用明亮的音色發言。在發言時緊繃發音器官,讓聲音完全沒有猶豫之感。主要是用充分的事實和深刻的道理,來說服人和教育人的。這些事實和道理,就是文章的論據。凡優秀的議論文,都有充分有力的論據,它們正是靠這種充分的事實和深刻的道理,來說服人和教育人的。所以,我們朗讀中小學的議論文,就要設法用恰當的有聲語言,把議論文中的事實和道理充分地展現出來。首先朗讀論據部分時語氣必須堅決,聲音一定要堅強有力,其次要注意讀好讀準重音。有人把重音喻為議論文朗讀中的眼睛,這是有道理的,因為議論文很講究論證語言的準確性,朗讀時只有把重音讀準讀好了,才能把那些關鍵性的詞或詞組準確地表達出來。論據部分的內容較多,強調重音,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的顯示辦法有重讀、輕讀、在重音前后加以停頓、延長音節等。重音是框架構成的關鍵。所以文章的基石需要有重音作為支撐。重音選擇、處理需要重視以下兩點:第一,精。重音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做到處處有重音而處處又無重音。第二,準。重音需準確。重音選擇不能只是單單憑借語感掌握,而是需要在全面理解并吃透文章的基礎上做好決定。
議論文中的議論是有一定思路的,需要一步一步帶領讀者向結論前進,因此脈絡清楚,朗讀時音量大小要適度,快慢要適中。
三、注意語氣停頓,清晰揭示論證
表達句意需要用到語氣,同時語氣也可以抒發主體的感情。同樣的一句話由于語氣的不同,所產生的信息以及交流效果也是不一樣的。語氣是由說話之人的情感、態度所決定,并由語言基調所決定。從宏觀的角度分析,語氣是一個人說話的口氣。例如,肯定和否定、歡樂或悲哀、激奮或是平淡等。從微觀角度分析,語氣指的是一個人說話時的語調高、低,如疑問、祈使等等語氣。只要是一篇優秀的議論文,都有鮮明的論點和充足的論據。而論點和論據,是要靠論證來展現的。收入中小學語文課本里的議論文,都有嚴密有力的論證。它們都是靠著嚴密的邏輯力量來抓住讀者的。由此可見,我們朗讀議論文,欲鮮明表達論點和充分展現論據,還必須通過恰當的有聲語言來清晰地揭示論證的過程。停頓是詞語、語句間出現短暫的停止。具體來說有三層含義,一是朗讀者在誦讀時生理上的需求;二是句子結構的需要;三是為了可以更好表達思想感情。停頓可以給聽話人一個理解和思考的余地,幫助聆聽者更好去理解文章的意思并加深印象。停頓包括生理停頓、強調停頓和語法停頓。而議論文的論證過程,具體表現在議論文的結構層次上。所以,朗讀議論文時,只有把它的結構層次讀清楚讀分明了,才能清晰地顯示它的論證過程。顯現議論文結構層次的主要手段是停頓和語氣,據此朗讀議論文結構層次時,就可在朗讀文章的部分與部分之間、段落和段落之間、段內層次之間,安排適當的停頓,并用稍有變化的語氣來表達。停頓的時間,一般是部分之間間歇最長,段落之間比部分之間稍短一些,層次之間又可比段落之間更短些。
以下是于永正老師《談禮貌》(五年級下冊)的教學片段。
師:下面我想請同學讀第一段。誰來讀?我先請一位同學來讀,(指一位同學)你推薦一位,你覺得咱班哪位女同學讀得比較好? (生指向前面女生)
師:你太緊張了,講道理要以理服人,讀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自己的語氣,同樣的話如果你語氣不好,大家不接受,不聽你那一套,看我,我是講道理的啊。看我的表情。(教師范讀,生自覺鼓掌)
師:我這樣讀大家能接受吧? 好,拿起書來,親切的、自然的、用一種別人容易接受的語氣來讀第一段,自己讀自己的,笑瞇瞇地讀,親切地讀。
師:好的,停。(生推薦一生讀,生讀牛皋的話,讀得很好,讀岳飛的話不太好。教師讓學生像該生一樣讀牛皋的話,指導讀岳飛的話并范讀)
師:這牛皋太魯莽了,你看看老者怎么對待的? 繼續讀。(該生繼續讀完這一段,鏗鏘有力,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學生練習讀這一段對話。(教師巡視,教師講解寫法一起讀)
師:好的,到此為止。作者為了進一步說明這樣一個道理,最后又做了一個總結,先擺明觀點,再舉實例說明自己的觀點,然后再強調、總結一下。把書拿起來,齊讀最后一段。預備,讀。(生齊讀)
于永正教師沒有一句一句地指導朗讀,而是通過朗讀旨在讓學生掌握議論文的事例,體會文本道理,從而理解文章內容。還采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如學生之間互相推薦朗讀、糾正錯誤朗讀、教師范讀文本、總結朗讀方法、同桌之間練讀、全體學生齊讀事例,讓學生朗讀文章論據,讓學生充分理解了事例,感受了事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行為,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文本道理的印象,深刻地掌握事例的說理方式,朗讀是指清清楚楚地高聲讀誦,是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得議論文的閱讀教學變得有聲有色,不再枯燥無味。
參考文獻
[1]魏本亞,劉文琪,劉春,等.于永正經典課例評析高年級閱讀教學卷[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吳丹丹,女,1993年生,江蘇南通人,研究生,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